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及其经济开发探讨

来源: 2017-09-23 17:53

   内容摘要:国家"十五"计划纲要中,把黄河三角洲摆到了与环渤海、长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珠江三角洲等 经济 区域相同的位置,这就要求黄河三角洲必须在环渤海和黄河流域经济带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本文对黄河三角洲 历史发展 溯源进行梳理,并提出了促进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 历史发展溯源 经济开发 
   
  黄河三角洲有几个涵盖区域不尽相同的概念。古代黄河三角洲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起天津,南达徐淮;近代黄河三角洲以山东垦利县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儿河口,南到支脉河; 现代 黄河三角洲以垦利县渔洼为顶点,西起挑河,南达宋春荣沟;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黄河三角洲指山东东营和滨州两市的全部以及淄博市的高青县。本文所指黄河三角洲即为经济地理的概念。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战略转变的过程中,发展黄河三角洲经济的战略意义在于,选定这样一个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试验和探索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既能使经济高速增长,又能使资源合理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型地区、新开发地区和正在进行发展方式转变的地区创造经验、提供示范。 
   
  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其经济的发展与移民精神有着必然联系,移民带来的多元化生活方式也促进了黄河三角洲的经济发展。自明初以来的六百多年间,先后有三次移民迁入大潮:第一次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来自山西洪洞与河北枣强的移民;第二次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来自鲁西和部分军队的移民;第三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鲁西和全国各大油田的移民。除此之外,小规模的移民迁入源源不断。如果将1999年的三峡移民圈入,那么,黄河三角洲移民始自明初,延续至20 世纪末,历时七个世纪。纵贯古今的移民,不仅以其开拓性的业绩,演绎着黄河三角洲的沧桑之变,谱写了黄河三角洲由寂静到沸腾、由沉睡到苏醒、由荒漠到富庶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内涵丰富的黄河三角洲移民精神。本文以此为其历史发展渊源的一个切入点,进行详细研究。 
   
  (一)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黄河三角洲移民以有组织的政府移民为主。其中,古代移民是明初政府为解决中原地区地广人稀、田土荒芜问题而进行的。移民故乡太平安定,而迁入地荒凉凋敝,双方之间存在较大的环境反差。近现代时期的黄河三角洲移民,不管是 工业 职工、科研人员、知识青年,还是现役军人和农民,大多属于政府为改建东平湖水库、建设大孤岛林场、开发胜利油田、建立国营农场等开发建设而进行的有组织的移民。古往今来,移民以国家需要、民族大义为重,放弃安定舒适的生活环境,背井离乡,舍家弃业,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黄河三角洲的 自然 环境具有多面性。这里东濒渤海,拥有 中国 第二大河流--黄河以及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泥质海岸,海水倒灌,也使土壤含盐量高,土地贫瘠。"武定府属地土素称碱薄","那井泉都是盐卤一般的咸苦"。 
  贫瘠的土地与频繁决口泛滥的黄河,对黄河三角洲民众的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移民的生活环境极不安定。艰苦的自然环境,磨练了移民顽强坚韧的意志,养成了百折不挠的移民心态与性格。 
   
  (三)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开拓创业是移民精神的共性与核心内涵。黄河三角洲移民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而显现出格外明显的开拓精神。 
  黄河三角洲因黄河携沙填海而产生,土地资源极为丰富,且与日俱增。因此,对比其他地区的移民,黄河三角洲移民面对的更多的是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如此丰富的土地资源,在为移民提供了充足的谋生空间的同时,更构成对移民意志与生存能力的挑战。白手起家是对黄河三角洲移民创业的最恰当的表述。 
  黄河三角洲以"屋子"为后缀的地名,就反映了移民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的历程。这类地名多见于黄河口地区。由于黄河三角洲的自然生态比较脆弱,新淤土地肥沃易耨,却极易盐碱退化。为了生存,移民摸索出了弃旧就新,由远而近逐耕河滩新淤地的生产方式。在近海处搭建的仅在耕作季节临时栖身的简易窝棚,称为"种地屋子"。起初,"种地屋子"大多是半地穴式的。条件略有改善后,改为地面建筑。起初,"种地屋子"星星点点地散落于茫茫荒滩。日久,随着土地盐碱化的推进,前来垦种河滩的移民越来越多,"种地屋子"也愈益增多。若干"种地屋子"连接起来,便形成了村落。这些独存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名,直观地反映了移民因陋就简求生存的艰辛历程。 
   
  (四)灵活多变的务实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百姓唯以田土为生。但是,黄河三角洲贫瘠的土地,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移民仅靠农耕难以维持生计。为了生存,移民因地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生产生活方式。可农则农,可盐则盐,可渔则渔,可商则商。在地势高处垦田种粮,在濒海地区引水晒盐,在海边河汊捕鱼捞虾,农闲时节则从事商贸活动。黄河三角洲濒海地带和黄河入海口地区的居民家庭,存放着多种多样的生产工具。既有从事农耕的锄、镰、锨、镢,又有用于盐业生产的盐耙、木锨,还有用以捕鱼捞虾的渔网、鱼竿等。一些移民甚至跟着黄河走。尤其在黄河口地区,许多移民一户两家,被称为"老家"的房屋在离海较远的内地,而被称为"新家"的房屋便是在黄河口地区或海边搭建的简易住房。适宜劳作的季节在"新家"耕田、晒盐、捕渔,季节过后便返回"老家"居住。这种由内而外,由西而东的游走式的生产、生活方式,俗称"赶黄河",反映了移民聪明灵活的务实精神。 
   
  (五)宽厚友善的协作精神 
  黄河三角洲移民时间的长久和来源的广泛,造就了黄河三角洲移民社会的兼容性,培养了移民包容友善的处世态度。同时,黄河三角洲各地发展程度和谋生难易程度的差异性,也使历史时期的移民比较善于变更生存空间。黄河的频繁决溢,更使移民生活动荡不安。家园的不稳定性,使移民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淡化了守土安乡的传统观念,土地、房屋等在其他地区被视如生命的财富,在黄河三角洲移民心中却相对淡然,鲜见邻里之间因争夺土地或房前屋后空间等而发生斗殴、争讼之事。相反,在艰苦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移民感到危难之中最需要的是人,是左邻右舍,是亲戚朋友,因而形成了重于家族观念的邻里意识,邻里间宽容和睦,互助友善。遇有婚丧嫁娶之事,亲邻之间便会自动结成慰扶帮团。因此,在这块拥有36个民族的土地上,来自不同地域的拓荒者们患难相助,友爱和善。大家彼此平等,无贵贱,无积怨,少有中国传统的封建族居之弊,却充溢着协作互助的传统美德。 
   
  加快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的对策及建议 
   
  (一)抓住历史机遇 
  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一起,并称我国三大江河三角洲,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河流三角洲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之地,而作为母亲河携众流归沧海之处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却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展缓慢,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