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战略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区域 经济 发展 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农业发展规划为区域特色农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认真探索新时期如何发挥区域特色农业的优势,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是当前农业经济领域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产品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 科学 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 自然 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 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 中国 特色农业 现代 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发布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 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 企业 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