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苏锡常产业区域一体化实证研究

来源: 2017-09-24 01:32

   摘要: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 发展 要求,对其产业一体化进行SWOT分析,研究苏锡常产业一体化中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提出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苏州 电子 信息、无锡微电子 工业 、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一体化;SWOT分析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苏锡常①同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北翼,是苏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三市既依托上海、服务上海,又相对独立、互惠互利。近几年来,苏锡常 经济 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率在18%上下,苏锡常具有上佳的投资环境,是国内重要的外资引入地区,该地区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运行方式、市场体系、思想观念、人才群体、社会文化环境等。 
  在发展工业支柱产业中,苏锡常推进 现代 工业信息化,着力打造了诸如通信设备 计算 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机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工业及现代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形成苏州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无锡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主的冶金加工特色;常州以现代装备制造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特色等,三市制造业集中度平均高达58.26%。地区区域产业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综合竞争力大大增强。 
   
  一、苏锡常产业发展区域优势 
   
  苏锡常地区产业密度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能力强。产业密度是反映单位土地面积的总产出,即:产业密度=GDP/土地面积,可用来分析三次产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率。2007年苏锡常三地单位土地产出6 531万元。2007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GDP46 668.14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4 256万元。苏锡常占长三角生产总值比重的24.5%,单位土地产出高出长三角平均水平2 275万元。从长三角16个城市②单位面积产出比较来看,由于地理位置、土地面积等因素影响产出也各不相同,上海排名首位,单位面积产出达18 927万元;无锡、苏州达到8 059万元和6 715万元,排名第2、3位,常州单位面积产出4 297万元,紧随南京排第5位。反映出苏锡常地区单位面积的产出能力强,产业密度高。 
  在某个特定支柱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 企业 和机构的集中所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是支柱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的前提下,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支柱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概括起来有3种:一是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二是由支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三是由支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支柱产业集聚。前者是以地理空间聚集为特征的支柱产业集聚,后两者则是支柱产业链意义上的支柱产业集聚③。苏锡常借助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人才聚集度高的比较优势,形成了集中程度较高的支柱产业集聚优势,构成了江苏现代制造产业集中带。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江苏前10位行业中,除饮料制造业在徐州有较高的集中度,化学纤维、仪器仪表、纺织业、家具制造在南通,石油加工在泰州等有一定集中度外,其余行业主要分布在苏锡常及宁镇等苏南地区,尤其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的过程发展十分迅速,仅苏州2005年就有15个行业销售收入占全省销售收入总额的比重排在第一位。 
  从配套半径来看,支柱产业配套有省内配套、国内配套和国际配套三种单类及其复合类型,这些类型在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中都有所体现。分析苏锡常产业情况后,发现苏锡常先进制造行业的产业配套半径为复合类型。在省内配套、国内配套不足的情况下,已与国际接轨,产业配套半径已延伸至欧美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开始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产业配套还是以国外为主。苏锡常支柱产业配套半径国际化的不断加强,得益于本地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在苏锡常投资的已超过半数。截至2007年底已达232家,其中在苏州投资的有118家,落户无锡、常州的分别有72户和46家④。这些跨国公司的进驻快速地促进了该地区产业配套半径国际化的水平。 
  苏锡常三次产业结构相似,有92%的产业趋同。2007年苏锡常产业结构为2.2:60.6:37.2,是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不到四成,农业比重很小。三市的主导产业基本上都是机械、纺织、电子、化工、冶金、食品,各行业的比重和产品层次也比较接近,没有形成相对优势明显的产业格局。而且企业技术档次和进入门槛低,行业与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低水平竞争激烈,往往形不成规模效益。在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竞赛中,苏锡常三个市又各自提出要发展电子通信、软件、 网络 技术、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而没有提升到联合发展,形成区域产业"拳头"优势的高度。 
  苏锡常长期重制造业、轻服务业,导致二产超常发展,三产长期徘徊于35%左右而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2006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为7.2:56.5:36.3,苏锡常第三产业比重还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的0.7,产业结构整体上趋向于偏重。国际上发达的中心城市,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一般为70%-80 %,国内主要中心城市,如京沪穗等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45%,相比之下该区域中心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影响其功能发挥,成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是体现工业结构高度化、形成产业新优势的一个关键指标。苏锡常高科技产业产值份额偏低,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从开发区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看,该地开发区引进项目规模及技术含量和我国其他一些开发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十五"期间,上海漕河泾、深圳沙头角、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等,高技术产业产值比例均在70%以上。相比之下,苏锡常引进高科技投资项目上亿元的不多,10亿元的项目更少,科技贡献率唯有苏州高新区能达60%,其它开发区则相对较低。而苏锡常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达到75%以上,这意味着苏锡常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徘徊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如苏州所具优势的信息技术产业,至多是信息技术的外围产业,属于制造业范畴。苏州和昆山最有代表性的信息技术产业产品是鼠标、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手机、数码相机,大多是装配生产。产品的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皆不为其所有。 
  苏锡常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城镇建设主要追求数量指标,而忽视质量指标,简单地将城市化理解为城镇在空间上的膨胀,城镇向外"摊大饼"式地蔓延,没有足够的保证城镇发展的绿色开敞空间,加上小城镇以及乡镇企业遍地开花,造成了城镇空间结构不当,整个区域空间扩展无序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表现出在基础设施发展和城镇布局上的重复建设问题,由公共财力投资的基础设施普遍缺乏各个层次的有机协调,公路、机场、港口、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电视塔等的建设均存在着协调不足、建设重复等问题,阻碍了相互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小城镇城市化的起点低,乡镇布局分散,缺少统一规划的空间分布特征,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苏锡常的高速发展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水系污染与大气环境污染、酸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地裂、城市垃圾、城市生态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令人担忧,这些均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7年入夏以来,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已充分证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是制约苏锡常城市圈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瓶颈因素。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