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测评及其优化
摘要:" 旅游 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其乘数效应可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已成为消除贫困的重要途径。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贫困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进一步促进武陵源的扶贫效益,基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武陵源旅游扶贫中的 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测评,并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 发展 ,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 科学 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 历史 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武陵源荣登" 中国 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 自然 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网络 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赌博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 现代 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 农村 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 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 交通 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关键词:旅游扶贫;效益测评;优化对策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 发展 ,旅游业对贫困地区的带动作用日渐显著,许多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已把旅游业当成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期间国内专家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并在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研究、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及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及问题和对策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但从促进贫困人口在旅游扶贫中获利和发展的角度,对风景区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的比较少;对旅游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程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以及就业率的提高等问题还未形成一个评价模式;对其扶贫政策进行衡量,从而采用合理、 科学 的旅游开发扶贫政策研究比较少。武陵源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张家界市辖属的一个县,辖索溪峪、天子山、张家界、杨家界四大风景区,是世界著名风景区之一。通过对张家界武陵源实地调查和与当地居民的访谈,了解旅游扶贫中贫困人口的获利和发展情况,进行张家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从而提出旅游扶贫的优化对策,以期对同类贫困且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区起到借鉴作用。
一、武陵源旅游扶贫概况
(一)武陵源的 历史 沿革
武陵源,古已有之。历史上分属不同的行政区管辖。1988 年,国务院确定武陵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批准设立武陵源县级行政区。总面积 397 平方公里,辖六个乡镇处,人口 44 万,有汉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多个民族。 1991 年,武陵源荣登" 中国 旅游胜地四十佳"金榜。 199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武陵源作为中国首家"世界 自然 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7 中国旅游年,武陵源被国家旅游局列为 35 个王牌精品旅游景点之一。 2000 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 AAAA 级风景旅游区。同年,武陵源被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区"称号。 2004 年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网络 名录。
(二)武陵源社会经济文化基础
武陵源地处湘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之前,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被湖南省政府确定为省定贫困县(区)。武陵源贫穷落后,与外界联系极少,是典型的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邮的"三不通"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居民主要以农牧业和狩猎等为生计。忙完农耕以后就去山上采木子和金银花等药材拿去卖,换些日用品回家,勉强能维持生活。以前农民居住的都是木房子,上面盖的是茅草。人们精神生活较单调,人们或是聚在一起闲聊、发牢骚,或者是在忙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农活,或者是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者是利用聚众赌博来消磨时间等等,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和体艺方面的活动。近几年来,武陵源区委、区政府把旅游和扶贫紧密结合起来,确定了"以旅游为龙头,以农业为基础,实施旅游带动扶贫"的战略方针,一手抓旅游开发,一手抓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个由贫困向富裕、小康文明方向迈进的新兴旅游区正在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中外游客面前。
二、武陵源旅游扶贫效益评估
(一)经济效益评估
1.区域经济发展
在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发展这个"发动机"的牵引下,十几年来张家界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开始了全面调整与提高。突出体现在:随着接待客流量和旅游收入增长,第三产业产值和区域经济总量获得了快速提高。根据编译数据可以看出:1992-2006年,张家界国民经济的增长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992-1997 年为旅游开发的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任务很大,武陵源的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也缓慢,1998-2006 年是旅游开发的成熟期,旅游业成了武陵源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国内生产总值也保持同样的增长速度。
2.产业结构变化
武陵源由于旅游业的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所占大幅度下降,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鉴于武陵源的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其第三产业增加值几乎全部来自旅游业,以第三产业的增加可以近似说明旅游业在武陵源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武陵源的旅游经济改变当地的产业结构的贡献是巨大的。上述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相对落后地区跃迁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 现代 文明社会;二是标志着武陵源地区,大多数居民已经基本摆脱了以农为主的"蓝领"职业身份,而正在成为从事旅游服务业的"白领"一族。
3.农民收入变化
旅游资源是武陵源的基本资源,旅游产业是武陵源的主导产业。武陵源致力于开发旅游服务市场,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全区贫困农民借助武陵源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为旅游服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一部分贫困农民在景区办起了饮食服务店、旅店、旅游公司、旅游纪念品商店等,一部分农民把玉米棒子、红薯由"口粮"变成了商品,由"土货"变特产,加工成熟后卖给游客,同时,农民适时上山采茶叶、山胡椒、猕猴桃、挖葛根,变"山货"为名产,这些山民村妇,常常是用一背篓土货,换回一把把钞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武陵源的旅游总收入增长了200多倍,而当地农民的纯收入增长却不到5倍,与武陵源旅游总收入、财政总收入的增长率相比较,农民平均纯收入的相对增长速度明显较低。另外,由于旅游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贫富差距拉大,索溪峪镇和天子山镇因为区位优势率先富裕起来了,而其它的二个镇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就是索溪峪镇内部的发展也不平衡,军地坪村现在已经完全城镇化了,沙坪村还有一小部分人口住在大山里面,勉强能维持生计。
4.旅游带动就业情况
旅游发展为武陵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不少 农村 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旅游行业。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吸纳了农村实有劳动力1 138人,目前公园管理处安排了463人从事旅游服务管理、75人从事旅游 交通 运输、253人从事轿运、101人从事旅游商品经营、82人从事导游等,农村旅游从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85%。2006年年末,武陵源全区共有接待宾馆饭店230多家,接待床位18万张,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方便,而且给当地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地位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工作,如服务员、小商贩、手工制作、保安等,报酬较低。相比之下,高薪的管理职位却往往被外来人员或地方少数人所占据。由于自私的心理或受利益的驱使,一有就业的好机会当地政府官员首先考虑的往往是自己的亲戚,然后再是普通老百姓,有时甚至把就业指标卖给有钱人。例如:现在的天际大观园是政府征收了沙坪村的土地建起来的,本来答应给沙平村提供70个人的就业指标,但是到最后,当地的村民一个就业指标都没有,就业岗位全落在了官员的亲戚和有钱人的手中。大量的当地居民就这样被排斥在旅游活动之外,不能在旅游开发中直接受益,真正受益的集中在开发商、管理者政府官员等少数人手中。贫困人口的发展没有真正成为旅游扶贫开发的关注点;没有实现帮助弱势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目标。另外,在武陵源国际度假酒店还存在着歧视本地员工的现象:如果从事同一个级别的工作,外地招进来的员工比本地人工资高。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