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浅析经济因素对二次世界大战中取胜同盟国的影响

来源: 2017-09-28 13:46

   【摘要】战时 经济 是一种非常经济,具有明显的集中性和部门 发展 不平衡性。战时经济的建立和运转是以破坏平时经济秩序为前提的,动员得越深入广泛,这种破坏就越严重,持续时间越长,国家和国民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战时经济建立不同的 社会 基础决定了战时经济持久力的不同,轴心国的战时经济持久力不强,而同盟国的战时经济持久力较强,这也就成了决定轴心国与同盟国战争中胜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战时经济 二战 轴心国 同盟国 
   
  二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取得暂时胜利,英、美、法、苏等同盟国受到重创,出现了暂时的被动。英、美、法、苏等国在出现先期失例的情况下,很快调整政策和策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投降,1945年4月德国法西斯投降,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投降。德、意、日法西斯的败亡和英、美、法、苏等同盟国的最终取胜,尽管是由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经济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英、美、法、苏等同盟国在战时经济潜力上远远超过德、意、法西斯轴心国 
   
  一个国家或集团所具有的战时经济潜力是由其平时经济实力决定的。英、法、美、苏等同盟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强大,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从1938年各国在世界制造业总产量中所占份额(百分比)来看,美国为28.7,苏联为17.6,英国为9.2,法国为4.5,德国为13.2,意大利为2.9,日本为3.8。德国虽然比英法略高,但与美国和苏联相比有很大差距,而意大利和日本则与所有盟国都有很大的差距。从1937年各国的国民收入来看,美国为680亿美元,苏联为190亿美元,英国为220亿美元,法国为100亿美元,德国为170亿美元,意大利为60亿美元,日本为40亿美元。美、苏、英、法四国之和为1190亿美元,德、意、日三国之和为270亿美元,美、英、苏、法四国的国民收入是德、意、日三国国民收入的4倍多。 
   
  二、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目标与其经济实力极不相适应 
   
  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目标是要重新分割世界,因而不可避免地要与英、法、美、苏等强国大国决战,由此注定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战时经济规模必须达到相当大的程度,但是,德、意、日法西斯的战时经济基础与它们的对手相比却非常虚弱,根本支撑不起它们的侵略目标成需要的战争规模。在国内的总体经济实力和国内可供动员的经济潜力方面,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与英、法、美、苏等同盟国所存在原本就存在着巨大差距。这说明从国内的经济实力和潜力来讲,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侵略目标与其战时经济基础极不相称。为了达到征服世界的目标,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还利用境外掠夺和"以战养战"等手段来组织和动员国外的战时经济潜力。这些手段虽然曾一度加强和扩大了法西斯集团的战时经济实力,但是也给法西斯国家造成了严重的负面 影响 ,即加强了法西斯国家战时经济的对外依赖性。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其对外掠夺也相应扩大和加强,致使战时经济赖以运转的人财物力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必须依靠在境外通过军事征服来组织,于是,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基础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本土相对空心化趋势,重心越来越偏向境外。德国战时经济的外延性用希特勒的话来说是再清楚不过,他说:"不侵略外国的领土,不掠夺它们的资源,就不可能解决德国的经济 问题 。"日本战时经济的外延性与德国相比毫不逊色。"九一八"事变后,掠夺 中国 的人财物力已成为日本战时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日本国内贫弱的经济实力已越来越难以支撑战争的进行,因此战时经济的境外扩充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到1941年日本战时经济对外依赖性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日本之所以斗胆冒犯美国,用当时"企划院"总裁铃木的话来说就是"为了打开局面",利用菲律宾、新加坡、印尼等国的丰富资源来弥补日本物资生产力的不足。上述情况表明,轴心国已经把夺取别国的原料产地和资源以壮大自己的军事 工业 基础作为确定战略目标的决定性因素,这样做的结果,使战时经济背上了越来越沉重的战争包袱,形成了夺取别国原料产地必然扩大侵略目标而扩大侵略目标必然加重战争负担的恶性循环。因此,法西斯,轴心国每侵略一地,虽然能一时性地掠夺到所需要的部分资源,但由于被侵略被占领国家的人民不会甘心接受奴役,不会甘心为侵略者去掠夺本国资源,而是以各种形式的反抗来回击侵略者,结果侵略者给自己脖子上套上了一条条绞索。这表明法西斯轴心国利用境外掠夺和"以战养战"的手段来组织和动员的外国战时经济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是不足以帮助其实现侵略目标的。 
  英、法、美、苏等同盟国,则依靠其国内雄厚经济实力,迅速组织起了足以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的战时经济。1938年英国每月仅仅能生产400架飞机,1941年底每月就能生产2000架飞机,到1944年7月,共制造了10300架飞机,大炮也由1941年的月产量30000门增加到1942年的月产量40000~45000门。美国则以其在全世界占极大优势的工农业生产能力、丰富的 自然 资源和未受战火破坏等有利条件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战时经济,1943年美国的军火生产产值达到375亿美元,差不多等于苏联(139亿美元)、德国(138亿美元)和英国(111亿美元)三国的总和。苏联亦凭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起来的强大工业,很快组织了强大的战时经济。 
   
  三、英、美、苏同盟的形成及其在战时经济上的相互调节,相互援助,形成对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的绝对经济优势 
  1941年,由于德国侵略苏联和日本侵略美国,苏、美两国卷入这场世界战争。反法西斯的一方最终形成了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不仅在 政治 、战略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而且在经济上和军事生产能力上显示出极大的持久力,使交战双方的战时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双方的国民收入、作战潜力来看,以1938年的数字为据,同盟国制造能力是轴心国的2倍,作战潜力和国民收入都是轴心国的3倍。从武器产量来看,1940年,同盟国的武器产量只有35亿美元,轴心国却高达67.5亿美元;1941年,当轴心国增长到90亿美元时,同盟国更增加到195亿美元;到1943年,双方之间的武器产量形成天壤之别,同盟国达到625亿美元,轴心国只有183亿美元。从武器生产能力来看,"1943~1944年间,美国一国每天就能生产出一艘船,每5分钟生产出一架飞机……盟国还在生产许多新式武器(超级空中堡垒、野马式战斗机、轻型航空母舰),而轴心国只能生产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的先进武器(喷气式战斗机、23型潜艇)"。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