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对当前“救市”热的冷思考

来源: 2017-09-28 23:34

   摘要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金融 海啸席卷全球,面对来势凶猛的这场 经济 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手"救市"。但由于现实经济社会中出现的市场失灵与经济剧烈波动的周期性,政府进行干预或加强监管是必要的,但"救市"应以尊重经济 规律 、完善市场机制为前提。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和预测经济周期性变化,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的预见能力,切忌盲目跟风与干预过度。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经济周期;政府干预 
   
  2007年的春天,"一只蝴蝶"在美国扇动了翅膀。一年以后,世界刮起了金融风暴,并导致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遏制经济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和对国民经济造成更大的伤害,美、欧、日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政府相继出手"救市"。我国政府也及时出台了总额4万亿元人民币的"救市"计划,而各地方政府的"救市"方案则超过了20万亿元。对此,有的专家甚至断言自由放任的经济时代走向终结,现在"只有政府才能解决问题"。政府干预或公共管理真的能解决所有的经济问题吗?借此机会,笔者就政府经济监管或宏观调控的利弊得失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客观规律 
   
  1、只要存在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发生经济周期性波动。纵观近、 现代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运行轨迹,都不是直线上升或平稳向前的,而是呈周期性螺旋 发展 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EconomJc Cycles),是指一国(地区)宏观经济活动呈现出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的动态发展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它是近、现代主要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海啸,实际上就是各国经济周期性波动陷入了经济危机阶段。现代经济学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或经济危机并不会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模式下。比如,在原始社会的以物易物经济模式、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下,都不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因为在以物易物和自给自足的 自然 经济状态下,商品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市场交易的范围有限,生产方式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生产规模小,商品数量有限,供求关系比较稳定,因此不可能引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混乱和危机。而只有人们进入货币信用经济模式、尤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或经济危机就与我们"如影随形"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大量外部性问题的存在,市场机制存在着天然的缺陷,加之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的推波助澜,而市场调节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又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因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交易规模的扩大,供求矛盾日益凸现,宏观经济中的"扩张"与"收缩"阶段总是交替出现。可见,经济周期性波动,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2、人类对经济周期的认识是个不断深化的渐进过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市场经济萌芽时期,人们否认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存在。包括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李嘉图,虽然他承认个别商品生产过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一般的、普遍的商品生产过剩则是不可能出现的。古典经济学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萨伊定理",即供给可以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换言之,市场价格可以完全出清,不存在供求关系的矛盾。因此,他坚决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萨伊认为,"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婪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继续存在"。直到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周期与经济危机的问题才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马克思是较早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一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实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二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产更新,而且具有周期性。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更是标志着市场万能论的"萨伊定理"彻底破产。尔后,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而且占据着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席位,并极大地影响着各国政要与经济决策者。凯恩斯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市场经济+政府干预。换言之,就是在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适当采取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以"熨平"经济波动的震幅,减轻经济危机的冲击,避免宏观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罗斯福"新政"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好诠释。所以说在当代,包括美国在内的经济都属于"混合经济"模式,并不存在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 
  3、政府干预或公共管理并不能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市场失灵与凯恩斯主义为政府的经济干预或公共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但事实证明政府干预并不能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以至消灭经济周期。从罗斯福"新政"到各国政府相继出台经济于预的政策效果来看,虽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经济波动的震幅,刺激了经济的加速复苏,但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涨",以及随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的事实,不难看出政府干预并没有消除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也不是万能的。在此,我们还需要警惕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只要政府干预,推进了 企业 技术的持续创新,就能打破经济周期的"陷阱",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有人以美国出现的"新经济"为例,认为美国已经消除了经济周期,无通胀型高增长可无限持续下去。事后事实证明,该论断是错误的。因为美国在2000年初就陷入了经济衰退,目前又遭遇了新一轮经济危机。二是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不存在周期性或经济危机。有人甚至断言只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我国经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保持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9.8%的增长率增长。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既不 科学 ,也难符合事实。 
   
  二、政府干预经济或公共监管的利弊得失 
   
  1、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前提。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市场体制还无法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仅依靠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市场失灵时有发生,这就为政府的经济干预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在混合经济模式下,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是"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对于促进经济有效运行和缓解经济危机的冲击是必要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有利的。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经济尽快走出了萧条,而且产生了长达10多年的快速增长效应,为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奠定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发生亚洲金融风暴时,由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政府及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大力吸引外资,增加公共投资,刺激内需和出口,从而能较快地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恢复经济增长。 
  2、政府失灵说明经济调控职能并非万能。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政府经济干预的正面效果显著,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或失误(失败)的教训也很多,这就是政府失灵。政府经济干预,或者说政府经济作用是当代中外政府的一项基本功能,即经济职能。换言之,是指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规划、调节、监管、服务的职责和功能,属于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公共管理范畴。政府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者,垄断、外部效应及信息不对称的规制者,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等角色。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与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其行为目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政府目标,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客观现实与经济规律要求,因此,它与市场机制一样存在着局限性。也就是说,市场解决不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好。而且政府失灵给社会经济造成的灾难和资源的浪费,有时比市场机制更严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30-6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政府经济干预措施,虽然较快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拉动了经济复苏,却导致了低增长、低效率、高污染、高失业与高通胀的"滞胀"怪病。我国在解放初期推行的"大跃进"和文革结束之初的"洋跃进"给社会经济造成的深重灾难,许多人至今记忆犹新。 
  3、政府干预既是经济波动的"熨斗"也是诱因。在当今各国政府忙于出台大手笔的"救市"计划或经济调控措施时,人们更应该认真检讨、审视政府经济干预的功过是非和利弊得失。人们对于市场失灵的认识逐步加深,而对于政府失灵的教训似乎吸取的不够。事实证明政府能够干预经济周期,但并不能消除经济周期,甚至是新的经济波动的重要诱因。 政治 周期理论将政府干预看着经济波动的源泉,货币主义和新古典学派将政府干预等外生冲击看作经济偏离均衡趋势的原因。谈到当前全球金融海啸及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它正是罗斯福"新政"惹的祸。当今世界虽然对银行的监管和金融安全 网络逐步完善,但控制了现代金融业半壁江山的"影子银行系统"却难以监管,于是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暴发,衍生金融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一场全球性金融海啸由此引爆。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