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全球价值链下农业产业集群功能升级分析
内容提要 农业产业集群以嵌入采购者驱动型价值链为主,品牌是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市场上的商品化表现,完全可以培育成集群的核心资源,提升品牌竞争力是集群功能性升级的关键所在。在打造集群品牌过程中,应从品牌定位、规范地理标志与集体商标使用、提高组织化程度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 区域品牌 功能升级
农业产业集群表现为以农业为中心,拥有大量专业化 企业 及支撑机构,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 网络 合作群体,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宁夏的马铃薯产业集群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应运而生的,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通过节约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单纯低成本扩张的 发展 模式造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尚处于低端,脆弱性非常明显。在新 农村 建设过程中,我国大量低端农业产业集群急需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以使其升级变得可能且可行。
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人文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建立在区位特色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在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 交通 条件、 历史 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众多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者、相关支撑与辅助机构的集聚,如宁夏马铃薯产业集群。
二是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该模式是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智力和研究条件,由农业 教育 、科研和地方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的 经济 实体,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并通过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辐射、提升园区竞争实力,带动园区周边的发展,如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
三是市场依托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种模式是在专业市场的吸引下,围绕市场流通聚集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的企业、组织和服务机构。产业集群内部各经营主体以平等的交易为主,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又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是农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 自然 形成的一种农业产业集群形态。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四是外资嵌入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该模式表现为外商投资农业建立项目,随着项目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进入,农业关联产业得到发展,带动产前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业,产中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业,产后农产品运销业,形成农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台商在福建福州、漳州投资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五是龙头(中心)企业带动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此类农业产业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其他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围绕广东温氏集团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
尽管各种不同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集群内部联系少,知识、信息交流贫乏,效果与稳定性差,开放度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的特征。具体而言,各地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在主导产业、产品的选择上,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在国际、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只从短期的或眼前利益考虑,而没有从发展地方经济的长远利益着想,没有考虑本地区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优势,当某种农产品热销,就一哄而上。加之各地将众多的产业均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导致每个产业的专业化低、规模偏小,农业产业集群产品类别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严重,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地域、区位特色。在高科技园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区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式一个有机结合的网络组织,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风险投资进入,导致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劳动分工微弱,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交易费用高,企业家的冒险、创新精神难以被挖掘,聚集呈现出脆弱性,产业集群竞争力弱。
在市场依托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多以低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专业化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仍然采取以量取胜的经营方式。
在外资嵌入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的许多设备、加工机械和农用材料等均从区域外进口,普遍与本地联系普遍较弱,本地企业与集群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分工,合作网络的技术益处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基本上仍属于"飞地"型产业集群。
在龙头(中心)企业带动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中,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忽视了配套产业、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偏重产业链条的纵向连接,集群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加之,龙头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与技才含量低,主要靠价格或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制约了集群进一步的发展。
二、全球价值链下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立足全球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布局和升级等方面,从产业的组织、空间、生产环节等角度研究产业链条的全球配置。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波特就已提出公司价值链理论,将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相互作用形成公司价值创造过程。针对全球分包网络体系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提出全球价值链,并首先将价值链与产业组织体系连接起来,分析跨国生产组织体系的网络运行。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而且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分散在企业之间、全球范围或集聚于特定的地域。
动力机制作为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将集群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变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 规律 性。
从价值链中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出发,通常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下的动力机制划分为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两种类型,具体到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是指能带来较高收入的经济活动过程的转移,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上集群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包括了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产品升级主要是引入复杂的产品线,增加单位产品价值;过程升级是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以更高的效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功能性升级是指获得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新功能,如设计、营销与品牌等;跨产业升级是将某一产业部门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产业部门。
目前,发达国家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重新定位,已将竞争的重心由生产制造环节转向设计、销售控制、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部分低附加值的环节正加速向发展 中国 家转移,如何避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承接并升级正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嵌入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为主,大型采购商是价值链中的领导企业,充当治理者角色,负责协调链中各企业的劳动分工并影响其升级活动,而生产性企业处于被领导和被协调中,且采购商不希望生产商侵犯其核心竞争力,限制营销和品牌知识在价值链中的自由流动并阻碍生产商在营销和品牌方面的升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农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创新,缺少知名品牌,只能沦为国外品牌的生产基地,农产品数量虽然占据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所瓜分,国内企业只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做支撑,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集群品牌的成功塑造成为农业集群实现功能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全球价值链 区域品牌 功能升级
农业产业集群表现为以农业为中心,拥有大量专业化 企业 及支撑机构,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 网络 合作群体,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宁夏的马铃薯产业集群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出现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不断推进应运而生的,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阶段。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通过节约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单纯低成本扩张的 发展 模式造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尚处于低端,脆弱性非常明显。在新 农村 建设过程中,我国大量低端农业产业集群急需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以使其升级变得可能且可行。
一、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人文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是建立在区位特色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是在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 交通 条件、 历史 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众多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者、相关支撑与辅助机构的集聚,如宁夏马铃薯产业集群。
二是农业高科技园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该模式是利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智力和研究条件,由农业 教育 、科研和地方生产单位联合创办的 经济 实体,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并通过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辐射、提升园区竞争实力,带动园区周边的发展,如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示范区。
三是市场依托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这种模式是在专业市场的吸引下,围绕市场流通聚集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包括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的企业、组织和服务机构。产业集群内部各经营主体以平等的交易为主,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同时又相互学习、不断创新,是农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化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 自然 形成的一种农业产业集群形态。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群。
四是外资嵌入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该模式表现为外商投资农业建立项目,随着项目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进入,农业关联产业得到发展,带动产前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业,产中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业,产后农产品运销业,形成农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台商在福建福州、漳州投资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五是龙头(中心)企业带动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此类农业产业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其他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围绕广东温氏集团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
尽管各种不同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集群内部联系少,知识、信息交流贫乏,效果与稳定性差,开放度不足,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低端的特征。具体而言,各地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在主导产业、产品的选择上,缺乏深入调查研究,未能充分考虑在国际、国内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只从短期的或眼前利益考虑,而没有从发展地方经济的长远利益着想,没有考虑本地区在全省、全国范围内是否具有优势,当某种农产品热销,就一哄而上。加之各地将众多的产业均确定为农业主导产业,导致每个产业的专业化低、规模偏小,农业产业集群产品类别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严重,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地域、区位特色。在高科技园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区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尚未形式一个有机结合的网络组织,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风险投资进入,导致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劳动分工微弱,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氛围,交易费用高,企业家的冒险、创新精神难以被挖掘,聚集呈现出脆弱性,产业集群竞争力弱。
在市场依托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多以低成本为基础,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专业化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仍然采取以量取胜的经营方式。
在外资嵌入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外资企业的许多设备、加工机械和农用材料等均从区域外进口,普遍与本地联系普遍较弱,本地企业与集群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分工,合作网络的技术益处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基本上仍属于"飞地"型产业集群。
在龙头(中心)企业带动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中,过分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忽视了配套产业、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偏重产业链条的纵向连接,集群发展缺乏整体协调性。加之,龙头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企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整,产品附加值与技才含量低,主要靠价格或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严重制约了集群进一步的发展。
二、全球价值链下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动力机制
全球价值链理论立足全球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布局和升级等方面,从产业的组织、空间、生产环节等角度研究产业链条的全球配置。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波特就已提出公司价值链理论,将公司的整体经营活动分解为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相互作用形成公司价值创造过程。针对全球分包网络体系的形成,20世纪90年代格雷菲提出全球价值链,并首先将价值链与产业组织体系连接起来,分析跨国生产组织体系的网络运行。所谓全球价值链是指: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从概念设计到使用直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所创造价值的活动范围,包括对产品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与服务,而且组成价值链的各种活动可以包含在一个企业内部,也可分散在企业之间、全球范围或集聚于特定的地域。
动力机制作为推动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将集群的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而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指驱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和演变的力量结构体系及其运行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 规律 性。
从价值链中起决定作用的角色出发,通常可以将全球价值链下的动力机制划分为生产者驱动、购买者驱动两种类型,具体到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是指能带来较高收入的经济活动过程的转移,表现为在全球价值链上集群获取附加值能力的提升,包括了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跨产业升级,其中产品升级主要是引入复杂的产品线,增加单位产品价值;过程升级是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以更高的效率将投入转化为产出;功能性升级是指获得价值链中附加值更高的新功能,如设计、营销与品牌等;跨产业升级是将某一产业部门中获得的能力应用于新的产业部门。
目前,发达国家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重新定位,已将竞争的重心由生产制造环节转向设计、销售控制、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部分低附加值的环节正加速向发展 中国 家转移,如何避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承接并升级正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嵌入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为主,大型采购商是价值链中的领导企业,充当治理者角色,负责协调链中各企业的劳动分工并影响其升级活动,而生产性企业处于被领导和被协调中,且采购商不希望生产商侵犯其核心竞争力,限制营销和品牌知识在价值链中的自由流动并阻碍生产商在营销和品牌方面的升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绝大多数农产品档次不高,缺乏创新,缺少知名品牌,只能沦为国外品牌的生产基地,农产品数量虽然占据了可观的国际市场份额,但大部分利润被国外品牌所瓜分,国内企业只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做支撑,缺乏持久的生命力,集群品牌的成功塑造成为农业集群实现功能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