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区域 经济 发展 差距的不断扩大,如何实现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构建和谐 社会 的重要课题。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典型的地区--粤、苏、浙三省根据各自要素分布的特点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 工业 经济发展模式:资本密集型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人力资源与外资密集型的工业园模式、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模式。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东北部、中部、西部等各经济区域实现经济发展与赶超战略的关键在于根据自身要素分布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水平建立起相应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
在实行区域经济差别式发展二十余年来,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林毅夫、王绍光等学者的 研究 都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呈现扩大趋势。那么,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呢?本文以此为思路,首先对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 分析 ,并进一步思考其他地区的有效借鉴模式。
一、分析框架
本文以Mankiw增长模型为基础,对我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进行考察(1990-2004)。采用C-D生产函数将三要素经济增长模型的人均对数形式表示为:
在式(1)中,对人力资本的测量是分析的难点。本文采用对各类受 教育 水平进行加权测算,相应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加以确定的 方法 来考察人均人力资本水平。
二、经济发展典型区域的发展模式分析
运用计量模型对经济发展典型的粤、苏、浙三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进行考察。通过三要素模型的长期协整方程,考察各解释变量的长期贡献度水平;通过误差修正方程,分析各解释变量增长率的贡献度水平。经单位根检验表明,三省相关变量数据均为,(1)变量。首先,考察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广东省。其协整方程式与误差修正模型表示如下:
式(5)、(6)表明,对广东经济增长的长期水平而言,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每增长1%,将各自带来人均工业产出增长0.28、0.35、0.37个百分点。在该省经济增长中,对人力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的敏感度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敏感度。而对短期经济增长而言,人均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0.30和0.16,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为0.056。
最后,对浙江省进行考察。考虑到以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为主的浙江省中小 企业 的技术水平进步率较低,我们把技术变量中的时间趋势降为较低值:设定5年为一变动水平。运用OLS进行回归,其结果如下:
该模型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度分别为0.42、0.29和0.29。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0.33和0.44,表明该省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的贡献度相对都较大。
我们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出水平在三省的横向比较出发来考察这个 问题 。图1、2、3分别为对数形式的三省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出在样本期内变化情况。
在物质资本贡献度方面:广东为0.29;江苏为0.38;浙江为0.42。从图1、3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广东省与苏、浙两省的人均产出水平相差并不大,但其物质资本存量却远高于后两者。因此,广东经济依赖于一种相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从广东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物质资本和技术为发展主导的外资和国有工业企业数占总量的54.10%,其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占总量的比率更是分别高达77.76%和83.81%。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广东物质资本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而苏、浙相对较大的现实状况了。
其次,我们认为各地区短期模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与相应的长期协整方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反向变动的趋势实际上反映了各省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发展趋势。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