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国家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
内容 提要:随着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加快,国家产业 发展 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产业安全 理论 的 研究 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以期对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应对国家产业安全 问题 有所启示。
关键词:产业安全理论,贸易理论,投资理论
一、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起源
目前 普遍的看法是,产业安全起源于国家 经济 安全理论。国家经济安全作为系统、 科学 的研究仅仅只有几十年的 历史 ,有关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理论也正在讨论、构建和形成之中。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曾对发展 中国 家的共同经济特征进行过描述,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处于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的经济、 政治 力量的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以什么条件向穷国转移技术、外援和私人资本的专断权力。发达国家还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不切合后者实际国情的价值观、体制以及行为准则等,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受着国外势力的控制和支配。以巴西学者T.D.桑托斯为代表的依附理论者认为"所谓依附,我们指的是若干国家的经济受到它们所依从的另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扩大的制约"。他们认为,经济上依附将会产生国内经济不稳、加强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受跨国公司的压榨等不良后果。
著名国际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曾说过,国际 金融 体系有内在的"疯狂、恐慌和崩溃"倾向。它容易不时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资本流动不稳、投机、为追求更高收益率或安全避风港而出现的资本抽逃。他认为,国际金融是同霸主国对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施加 影响 紧密相关的。霸主国既是国际金融体系的管理者,又是该体系中的主要收益者。总之,从发展经济学家以及国际经济学家和国际政治学家的著作中,我们都能发现蕴涵着国家产业安全的问题。
二、国家产业安全的贸易理论基础
1.重商主义保护贸易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萌芽。国际贸易保护理论开始于15世纪的重商主义,它是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主要观点是:金银是财富的唯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一切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为了国际经济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干预经济。
景玉琴(2005)研究认为,到重商主义后期,鼓励出口与限制进口成了普遍做法。这种做法具有明显的保护国内产业的性质。为就业创造机会以及扶植 工业 ,既增加财富又加强了国势,很多国家已将其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2.亚当·斯密关于国家产业安全的理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补充。斯密主张必须"小心翼翼地恢复自由贸易"。因为他意识到如果国内制造业不具备国际竞争力时,受到大量外国进口工业晶的冲击,可能导致一国产业不安全,这可能直接表现为人们的大量失业和生活资料的丧失,甚至发生严重的 社会 混乱。斯密还对产业不均衡、过分依赖某一产业、某一市场可能导致的经济、政治负面影响表示担心。实际上,产业和贸易的不均衡,在一切国家都普遍存在,但是过分地不均衡,则可能导致国家产业不安全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某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如果过分地依赖少数国外市场,就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产业安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3.保护幼稚产业论标志着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成熟。以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汉密尔顿(1757-1804年)和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曼.李斯特(1789-1846年)为代表的幼稚产业保护论的提出,使产业安全理论趋向成熟。1791年美国的经济学家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报告),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建议征收保护关税,因为本国的幼稚工业经不起外来竞争。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弗里德曼.李斯特的学说集中反映了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要求,他的学说更多地关注了国家经济安全以及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和保护。他通过对英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近代经济发展历史的考察得出结论:一个国家不能在工业尚未充分发达前,就采取自由贸易的方针,如果盲目执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就会使国家的工业衰弱、消亡,最终导致这一国家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衰落。李斯特在论证他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时,提出了独特的生产力理论。李斯特以美国为成功的例子来说明,只有对本国工业进行保护、扶持,待本国的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时再开放市场,才能真正提高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确保国家的经济和产业安全,才能使一个国家最终富强起来。
4.发展经济学家的贸易贫困化增长理论是产业安全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贫困化增长"是二战后50年代中期国际经济学界在研究经济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影响时提出来的一项重要命题。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而参与国际分工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普维雷什(Prebish)、辛格(Singer)和巴格瓦蒂(Bhagwati)等人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缺乏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大量增加出口必然造成价格大幅下跌,这样产量提高的收益将由于价格贸易条件恶化而完全丧失,从而造成本国的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增长前绝对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贫困化增长理论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在传统的贸易分工格局中,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从贸易中所获得的实际利益较少,而这种不利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与其低层次的出口产品结构和不利的价格贸易条件直接相关的。"
5.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是对产业安全思想的深化。(1)比较优势陷阱(后发劣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一般认为,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是仅考虑了各方静态利益而忽视了动态利益。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结构: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从而提高国家福利。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谜,这是比较优势理论所无法解释的,更严重的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出现了比较利益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人"比较利益陷阱"或"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它是指执行比较优势战略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机会成本的大小来确定本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运用劳动力资源和 自然 资源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只能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价值。并且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形式,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低附加值环节。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由于初级产品出口的形势恶化,发展中国家开始以制成品来替代初级产品的出口,利用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升级。但由于自身基础薄弱,主要通过大量引进、模仿先进技术或接受技术外溢和改进型技术等作为手段来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并有可能进入高附加值环节。但是这种改良型的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度的依赖技术引进,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无法发挥后发优势,只能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发展的现实表明:比较优势战略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面貌,也无法改变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不公平现象。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地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而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即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创新的推动作用。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由于侧重于发挥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还会引起对强化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关系不大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劳动替代技术或资源替代技术的不重视甚至排斥,这会使发展中国家享受不到 现代 高新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必须调整自己的贸易发展战略,突破比较优势战略的束缚,实行竞争优势战略。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Micheal Porter)教授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阐述了"竞争力问题",向传统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他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全球范围和长远角度考虑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国家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并创建了竞争优势的"波特六因素"模型。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战略是指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产业结构升级为特征,全面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一种强调贸易动态利益的贸易发展战略。它所关心的是一国如何将的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改变在国际贸易中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对外贸易作用的一个必然选择。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