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我国的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划分新探

来源: 2017-09-29 14:47

 摘 要:对于我国 经济 类型区的划分,提出以五分法(沿海区、近海内陆区、内陆核心区、深远内陆区、沿边区)来取代传统的东、中、西三分法,并根据五大类型区的区位条件,对其各自的 发展 前景和未来全国的地域分工格局提出了初步设想。在经济类型区"五分法"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纵连横来划定综合经济区,把全国分为五大辐射圈(每个辐射圈都由辐射源和受辐射区两部分所组成)和四个独立辐射区。辐射圈和独立辐射区都是对综合经济区的表述形式。
 
关键词:经济类型区;综合经济区;辐射圈;独立辐射区
 
经济区按照划分 方法 的不同可分为两种:①同质性经济区代写论文 (又称经济类型区),②异质性经济区(又称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是根据区内同一性和区外差异性原则确定的,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的内部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经济发展特征,而在不同区域之间则有明显的差异。
例如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地带就属于经济类型区,它仅仅是按某些相似的特征(地理区位、经济发展水平)划在一起,其内部既没有统一的经济中心,也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综合经济区是根据区内经济结构的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性(非同一性)原则确定的,即把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区域,在每个区域的内部有紧密的经济联系(因区内各地的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而形成互补),而各个区域则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就空间形态来看,综合经济区在地域上都是连成一片,并且有自己的经济中心;而经济类型区不仅没有统一的经济中心,甚至在地域上也并不都是连成一片。
在我国,经过区划工作者长期的努力,对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分别提出了若干不同的区划方案。但是,作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区,对经济类型区和综合经济区的划定乃是依据不同的区划原则、采用不同的区划标准,因此其结果 自然 也就大相径庭。而本文则试图把这两种经济区划结合起来,在首先划定经济类型区(在本文中又称之为宏观经济地带)的基础上,再通过合纵连横、跨地带组合来划定综合经济区,从而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区划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
1 经济类型区的划分
在我国,经济类型区的划分,除了众所周知的东中西三分法之外,代写毕业论文还有:①以产业结构作为区划标准的"五分法"(方案一):把全国分为加工型经济区、加工主导型经济区、资源开发型经济区、资源开发与加工混合型经济区、特殊类型经济区;②以产业结构作为区划标准的"五分法"(方案二):把全国分为重加 工业 为主的加工区、轻加工业为主的加工区、采掘业为主的资源区、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区、资源与加工并举区;③在1960-1970年代,曾按照战略位置把全国各地划分为一线、二线、三线;④最近出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把我国国土划分为四大功能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就前两个方案而言,由于产业结构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如果以此作为区划标准,所得出的区划方案将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禀赋,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对外联系相当薄弱,整个经济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特点。而在当今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利用外部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地区产业结构也逐渐摆脱了本地资源禀赋的制约。这不仅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而且其未来走向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以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区划的标准,局限性显而易见。至于方案3和方案4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区划(因前者突出国防战备因素,后者主要是基于国土开发的考虑,这样划分出来的区域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经济区")。但如果从经济区划的角度来看,这两个方案显然是比较接近于经济类型区的划分。
就人们最为熟知的东中西三分法来看,由于三大地带的地域范围太大,致使每个地带内部存在的诸多差异被整个地带的平均数所掩盖,这实际上导致了异质的区域被人为地"同质化",以此作为 分析 基础所得出的结论不仅过于粗糙,而且很不可靠,容易引起误导,难怪世界银行的专家称"三大地带的划分无法作为政策分析的基础"[1]。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三分法显得简单、粗疏,既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状况,也不能很好地揭示各地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无论是基于认识的目的(揭示和展现地域分异)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组织地域分工、制定区域政策)来说,都有必要对经济类型区的划分做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化。
1.1 划分经济类型区的新方案
五分法区划方案原则:①以区位条件作为同质性的主要体现和制订区划方案的主要依据。代写英语 论文既然经济类型区是同质性的经济区,在搞区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究竟以哪一个方面的同质性来作为制订区划方案的依据,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区位条件乃是 影响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任何种类的资源禀赋。而就区位条件来看,尤以是否濒海这一点特别重要。②兼顾国内经济的地域分工和国际化的分工。在当今经济日趋全球化的 时代 ,我国理应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凡是一切有条件的地区都应该朝这方面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有很多地区并不具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条件或者在这方面的条件较差。对于这些地区来说,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应着重考虑如何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国内经济的地域分工,以此来弥补无法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所造成的缺憾。③在确定经济区的范围时,不拘泥于行政区的完整性。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区划工作总是强调要照顾行政区(尤其是省级行政区)的完整性,强调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虽然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操作性的考虑,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仍然是对我国"行政区经济"的不合理现状的妥协和默认。笔者认为,为了逐步淡化、弱化和消解"行政区经济"的不合理现象, 目前 就应该尝试让经济区划逐渐摆脱行政区划的制约与束缚。
按照区位条件的同质性,可把 中国 版图分为从里到外的三个环:最里面的是内核区(全称"内陆核心区"),中间的一层是内环区,最外面一层是外环区。而内环区和外环区又各自按东西向一分为二:内环的东半部为"近海内陆区",西半部为"深远内陆区";外环的东半部为"沿海区",西半部为"沿边区"。这五大类型区的范围如下:
1.1.1沿海区(外环区Ⅰ):除广西之外的所有沿海省份以及广西东部。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即北方沿海区(环渤海地区)、华东沿海区(苏浙沪)、南方沿海区(闽粤桂琼)。
1.1.2近海内陆区(内环区Ⅰ):吉林、内蒙古东南部、山西、河南的东北部、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西部。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①珠三角后院区:湖南、江西南部、广西西部;②长三角后院区:安徽、江西北部;③环渤海后院区:山西、河南的东北部、内蒙古东南部、吉林。
1.1.3内陆核心区(内核区):河南大部、湖北、陕西中南部(即关中和陕南)、四川(三个自治州除外)、重庆。
1.1.4深远内陆区(内环区Ⅱ):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西部、四川西部的三个自治州、贵州、云南的昭通地区。本区又可细分为三部分:①西北内陆区(主要特点是干旱缺水):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日月山以东地区、内蒙古西部;②青藏高原区(主要特点是高寒缺氧):青海大部、四川的甘孜州和阿坝州;③西南内陆区(主要特点是崎岖多山、少平地):贵州、云南的昭通地区、四川的凉山州。
1.1.5陆地边疆区(简称"陆疆区"或"沿边区",外环区Ⅱ)。本区又可分为两类:①Ⅰ类沿边区(既是地理意义上、又是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黑龙江、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疆、云南(昭通地区除外);②Ⅱ类沿边区(只是地理意义上、而非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吉林、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除外)、西藏、广西。
五大类型区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各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区位条件)和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适当考虑到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①沿海区──滨临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条件最好,尤其是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全球化进程方面具有突出优势;②近海内陆区──虽然地处内陆,但与沿海省区毗邻、接壤,与海洋的距离较近,便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③内陆核心区──位居我国国土的中央部位,人口众多,经济总量较大,是我国内地工业最集中、科教实力最雄厚的地区;④深远内陆区──远离海洋,也不靠边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工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水平也低;⑤陆疆区(沿边区)──拥有陆地国境线(这是必备条件),拥有发展边贸、开拓邻国市场的明显优势(此乃 参考 条件)。
1.2 对五大类型区范围的说明
就沿海各省区来看,除广西之外,经济水平都高于内地。而"沿海"的地理位置更赋予这些省份明显优于内地的发展条件,代写留学生论文这是一个比任何资源禀赋都更加重要的有利因素。正因为如此,所以本方案仍把沿海各省划归同一个类型区。只是广西的情况有点特殊,因为该省(区)的经济水平远低于其它沿海省份,即使与大多数内陆省份相比也不占上风。但在广西内部又存在相当大的东西差异,东部是汉族地区,经济较发达,又濒海,因此可划入沿海区;西部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不濒海(但与越南接壤),因此可划入近海内陆区或沿边区,笔者认为应将其划入近海内陆区。因为广西毕竟是一个沿海省区,其外贸主要还是走海路,陆路贸易居于次要地位而且贸易对象仅限于越南一国。何况广西与广东的经济联系密切,整个广西均属珠三角的辐射范围。这种联系和辐射对广西的经济发展极为重要,足以使边贸的意义相形见绌。所谓"近海内陆区",按字面解释是指距海较近的内陆地区。从 理论 上来说,与沿海各省接壤的那些内陆省份(内蒙、吉、晋、豫、皖、赣、湘、黔、滇)似乎均可归入这一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1.2.1吉林省既与沿海的辽宁相邻,又与朝、俄接壤,因此既可划入近海内陆区,又可划入沿边区。吉林与俄罗斯的边境线很短,对俄经贸远不及黑龙江。鉴于朝鲜目前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中朝之间的贸易量不大,对吉林经济的影响相当有限。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图们江开发"至今仍停留在纸面上,这也说明吉林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向是南(经辽宁出海)而不是东(面向朝、俄)。因此,吉林应划入近海内陆区。
1.2.2内蒙古:虽然边境线很长,但边境对面的蒙古国人口稀少,经济水平不高,市场容量有限,中蒙贸易在我国外贸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对内蒙古经济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与邻近各省的经济联系却相当密切,这些邻省中有两个(冀、辽)是沿海省,这就使其具备了近海内陆区的特点,但这些特点仅限于内蒙古的东南部,而内蒙古西部距海较远,应划入深远内陆区。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距海也比较远,但却拥有发展外贸的优势,因为这里有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滨洲铁路由此出境后接西伯利亚大陆桥,其主要经贸对象是俄罗斯这样一个大国。由此看来,内蒙古应一分为三:西部属于深远内陆区,东南部属于近海内陆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则应划入沿边区。
1.2.3山西:应划入近海内陆区。
1.2.4河南:虽与三个沿海省(冀、鲁、苏)接壤,但由于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应将该省大部划入内陆核心区,惟有与冀、鲁、苏接壤的那些地区(豫北和豫东一部)可划入近海内陆区。
1.2.5安徽、江西、湖南:是典型的近海内陆省,也是最便于接受长三角、珠三角辐射与带动的内陆省份。
1.2.6贵州、云南:虽然这两个省皆与沿海的广西相邻,但广西是沿海经济水平最低的省,与云、贵接壤的广西西部的经济水平又远低于东部,根本不具备作为增长极所必需的经济实力,因而不可能对云、贵两省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事实上,广西只是在地理意义上"沿海",却不能算是经济意义上的"沿海地区"。因此,与之接壤的贵州和云南都不宜划入近海内陆区。
1.2.7广西西部:广西的海岸线都位于东南部(这里原属广东,解放后才划归广西),而经济落后的广西西部并不濒海。因此,即使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广西西部也不是沿海地区而是内陆地区,应将其划入近海内陆区。
在我国,有国境线的省份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但这些省份并非都属于沿边区。①辽宁和广西(东部)既沿边、又沿海,因外贸运输走海路比走
陆路更为优越,所以应将其划入沿海区而不是沿边区;②吉林和广西(西部)应划入近海内陆区(理由已如前述),划入沿边区只是作为第二位的考虑;③代写工作 总结 甘肃的国境线极短而且边境两侧都极为荒凉,几乎无边贸可言,因此,将其划入深远内陆区而不是沿边区。
其它几个沿边省份(黑龙江、内蒙、新疆、西藏、云南)虽然可划入沿边区,但根据边贸的地位和发展潜力又分为两类:Ⅰ类沿边区(既是地理意义上、又是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黑龙江、新疆、云南(昭通地区除外)、呼伦贝尔盟;Ⅱ类沿边区(只是地理意义上、而非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除外)、西藏。
所谓地理意义上的沿边区就是指拥有"沿边"的地理条件(但不一定具备发展边贸的经济优势)。而经济意义上的沿边区则是指不仅"沿边"、而且发展边贸确有优势的地区①。
西藏,虽然有很长的国境线,而且与之相邻的印度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发展前景看好,但由于本地的生产极不发达,如果要大规模地发展对外贸易,则无论出口货源还是进口市场都将主要依靠内地,西藏只是起一个过境中转的作用。
但是众所周知,西藏与内地、西藏与南亚邻国之间的 交通 条件都很差,运输成本高昂而运量有限(青藏铁路建成后也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南亚各国与我国的贸易大都走海路而不是走陆路穿越西藏。今后西藏的对外贸易主要还是本区产品的输出和供给本区市场的输入,其贸易规模相当有限。
由此看来,真正因为"沿边"而拥有对外经贸优势的只有黑龙江、新疆、云南3省区以及内蒙古的呼伦贝尔盟。我国的边境贸易通常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三大块,而黑龙江(及呼伦贝尔)、新疆、云南分别是这三大边贸区的龙头。因此,这3省一盟可划入Ⅰ类沿边区。而其它沿边省份(甘肃、辽宁除外)都属于Ⅱ类沿边区。
除上述三大区(沿海区、近海内陆区、沿边区)之外,其余各省(西北的陕、甘、宁、青,西南的川、渝、黔,中部的湖北)都位于内陆纵深,距海较远,又不靠国境线。在本方案中,内陆纵深地区又分为两个类型区:①内陆核心区,包括湖北、四川盆地(四川省东部和重庆)、陕西中南部(关中和陕南)。此外,河南的大部分也应划入本区。因此,本区既包括鄂、豫这两个中部经济大省,又包括了西北经济最发达的关中平原、西南经济最发达的四川盆地。本区乃是全国的地理中心和交通中枢,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加工工业发达,并且是我国内地 科技 力量最强、高等 教育最发达的地区。本区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内地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几个城市群(武汉、成渝、关中、郑洛汴)也都分布于此。②深远内陆区,包括陕西北部、甘肃、宁夏、青海、贵州、四川西部的三个自治州。
此外,内蒙古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昭通地区(该地夹在川、黔之间,在经济上也与川、黔联系密切,是所谓"攀西-六盘水地区"的组成部分)也应划入本区。从总体上来看,本区乃是我国最贫困、最不发达的地区,呈现为低度工业化和资源开发型的经济结构,不仅工业基础薄弱,而且因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产水平和人口密度也显著低于内陆核心区。
1.3 五大类型区内部的同质性
1.3.1沿海区的特点。与其它四大类型区相比,沿海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濒临海洋,因而具备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位优势,这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仅凭这一点就足以将沿海各省市单列为一个类型区而区别于内陆各省。本区的发展战略,主要就是围绕着如何发挥它的沿海优势来做文章。
1.3.2近海内陆区的特点。①与其它内陆地区相比,与海洋的距离最近,通往出海口的交通条件最好,进军国际市场的运输成本最低,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相对较好。②与其它内陆地区不同,在经济上受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并且最有可能、也最适合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③不仅易于接受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而且如果将来在内陆核心区也形成强大的增长极,则也位于其辐射范围之内。这就意味着,届时将可左右逢源,同时接受来自两个增长极的双向、交叉辐射。④虽然本区的农、矿资源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既有若干农业大省,又有全国性的能源基地),但今后的发展不应受本地资源禀赋的限制,而应该充分利用其"近海"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1.3.3内陆核心区的特点。①地处我国国土的中央部位和心脏地带,是全国的交通中枢,是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必经之地。在我国"八纵八横"铁路主通道中,至少有四纵、四横穿越本区。②开发较早, 历史 悠久,在古代曾长期是我国 政治 、经济、文化的重心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与文化底蕴。③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当今我国内陆经济规模最大、固定资产存量最多、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科技力量最强的地区,堪称我国内地生产力配置的重心地带,因而具备了形成增长极的实力基础。④拥有众多人口(近3亿)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这也是建立大规模加工工业和形成强大增长极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⑤作为计划经济时期全国的重点建设地区,传统体制在这里的存量最大。因此,今后将成为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⑥距海较远(除河南之外,川、渝、陕、鄂都不与沿海省份接壤),大部分位于沿海增长极的辐射半径以外,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便于接受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自行培育增长极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⑦培育增长极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因为深远内陆区既得不到沿海增长极的辐射与带动,又缺乏自行培育增长极所必需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所以,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本区的辐射与带动。⑧由于距海较远,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那些对运输成本不敏感的产业和产品除外),因此只能形成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
1.3.4深远内陆区的特点:①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而人口却超负荷)。②地处全国的上风区和上水区,既是"江河源",也是"风沙源"和"泥沙源",因而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今后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应该是维护生态环境,而对经济开发的地域范围则必须予以严格的限制。③现有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多为嵌入式发展,与周围的地方经济缺乏有机的联系;农业多为广种薄收,耕作粗放,单产甚低。④内部有若干资源富集地(如蒙陕宁能源基地、攀西-六盘水地区、柴达木盆地),今后可望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料和能源基地。但是,为了缩短运距、降低物流成本,产出的原料和能源应主要供给内陆核心区而不是沿海区。⑤既远离海洋,又不靠边境,因此,在全国五大类型区中,发展外向型经的条件最差。⑥只有在内陆核心区形成强大的增长极,才能对本区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1.3.5沿边区的特点。可以(而且也应该)利用邻国的资源和市场来谋发展。这不仅仅是因为本区地处边疆、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而且也是考虑到:①地处边陲,远离内地市场,较高的运费使其产品在内地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因此,与其不惜代价挤入内地市场,还不如大力开拓距离较近的邻国市场。②因远离海洋而难以利用出海口和出海通道进入国际市场,故应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拥有边境线和边贸口岸的优势来积极开拓邻国市场。③不仅远离沿海的增长极,而且距离内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即内陆核心区)也比较远。因此,既不象近海内陆区那样易于接受沿海区的辐射与带动,也不象深远内陆区那样可以接受内陆核心区的辐射与带动。面对这种状况,本区应充分发挥自身"沿边"的优势,通过与邻近国家拓展经贸关系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从而实现自我辐射。
1.4 对未来全国地域分工的设想
1.4.1沿海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一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一主力,应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从而形成高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代写医学论文 我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的第一主力;制度创新的开路先锋);辐射和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并尽可能将辐射范围向内陆纵深地区延伸。
1.4.2近海内陆区:沿海区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第二梯队,出口创汇的第二主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体系和融入全球产业链,形成适度外向型的经济结构。
1.4.3内陆核心区:我国内地的经济重心区;因产品以内销为主而呈现内需主导型的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应对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稳定器;我国科技创新的第二主力;体制改革攻坚战的主要战场;辐射和带动深远内陆区的发展,并协助沿海区带动近海内陆区的发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