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略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正义取向
【摘 要】本文通过对 经济 正义的简要考察,结合 科学 发展 观的基本内涵和现实背景,对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经济正义取向做一些解析。
【关键词】正义;经济正义;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 社会 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经济社会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无疑彰显着经济正义的指归和诉求。
一、对经济正义的 理论 分析
经济正义是指在正义的一般意义之下,突出反映正义的实践理性精神或现实规定,即人的经济行为需要选择理想的体制性目标和规范,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冲突需要平衡和解决。格劳秀斯认为经济正义就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有一定约束的有限私有财产权,是公共权力与财产权利之间不对称但却合理的关系;霍布斯、洛克认为经济正义就是维护和履行契约,履行契约是正义的起点和源泉,经济正义依存于契约和契约所界定的权利;边沁、穆勒认为经济正义是以功利原则为基础的个人权利,经济正义应归于自我和他人的权利,不应偏重制度性的东西、偏重形式,而忽视其实质性的 内容 ,忽略人的经济正义要求,主张"功利优先";[1]爱尔维修认为经济正义是以合理利己主义为基础的均等分配,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是正义的标准,其内涵是"人人均幸福",牺牲个人利益满足公共利益,或为了个人幸福损害他人幸福都是不正义的。[2]
通过对上述经济正义思想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经济正义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的结论:一是权利自主,经济正义首先是指经济人享有并自主行使自己的财产权利,和由此形成的经济自由和履行契约的一系列权利和义务,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二是分配合理,经济正义最终实现于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既包含由社会公平、程序正义和公平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差距,又包含使最大多数人福利增长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三是主体心态,经济正义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心理预期的满足程度,有赖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萌生的正义感和认同感;四是人的本质,经济正义最根本的是指人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由和解放,实现自己的本质,求得全面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正义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中体现经济正义的诉求和取向是由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所决定的。不可否认,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我国经济领域伴生出一些非正义的现象,如贫富差距过大、行业差距过大、城乡差别过大等等。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 问题 ,必须由单纯的效率优先向兼顾公平转变,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以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科学发展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 现代 化建设的推进,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一元经济结构局面有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 自然 和谐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经济正义的发展取向,正是在此基础上为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找到了出路。
经济正义所要求的权利自主、分配合理、主体心态和人本主义与科学发展观所界定的以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不谋而合的。在现阶段的国情下,科学发展观的经济正义内涵包括:以公正与发展为焦点,制度及规则公正、合理;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经济活动起点公平、竞争规则合理、收入分配公平;经济行为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维护人的权益的统一;经济行为体现"经济人"与"伦理人"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处理收入分配的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经济正义,将是在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发展活力的同时,又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体;在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同时,又通过宏观调控,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以最终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分配公平,从而保证社会整体利益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