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摘 要:通过对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各个方面的 研究 ,使我们能够正确选择 经济 指标作为中介指标,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顺利实现。选择怎样的经济指标作为中介指标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重要 问题 。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利率;相关性 分析
1 中国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
2.1 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 金融 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 影响 。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 应用 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 发展 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2 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
通过 计算 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响。
成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二是作为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应该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三是中介目标应该是通货膨胀领先指标。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满足。
2.3 关于利率的评价
(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①不仅能过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表明银根趋松。
②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③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④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①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
②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3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3.1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不可同时作为中介指标
由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意外变动,货币需求量将会出现波动。如果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将意味着利率波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
3.2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1)可测性。从表面来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给量更便于测量,作为中介指标似乎更为有用。与货币总量相比,利率数据不仅能较快得到,而且也更准确,并且很少修正。而货币供给量则需多次修正。但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的利率是名义利率,通常情况下不能用来计量借贷的真实成本。而真实成本对于预测GDP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真实成本可用预期实际利率来衡量。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