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动态能力战略范式与传统战略范式的比较研究
[摘要] 动态能力 理论 的出现似乎可以被视为战略范式到 目前 为止所实现的演化均衡,它既反映了战略范式的基本演化 规律 ,更昭示了战略范式在未来的演化方向。但任何在某一 历史 阶段处于主流地位的战略范式都不是完美范式,它只不过是在本质、理论基础、 分析 工具、有效性和竞争优势等诸环节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上具有的相对的比较优势而已。本文旨在对动态能力战略范式与传统战略范式做一个初步的比较性 研究 。
[关键词] 动态能力传统战略范式比较研究
一、动态能力的基本内涵
关于动态能力的内涵,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虽然许多学者都接受了动态能力这个概念,但是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的解释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比较普遍被接受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Teece(1994年)将动态能力定义为 企业 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动态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下挖掘竞争优势新来源的一种逐渐显现出来和潜在的综合理论。
2.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者常规惯例。Kathleen(1998年)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的常规惯例(Routines)或者流程(Process),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如产品开发常规惯例、战略决策形成)、重在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包括复制、转卖常规惯例,被经理们用来复制、转变和重新组合资源)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
3.Subba和Narasimha(2001年)借鉴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即免疫系统具有一种识别多种抗原多样性并在需要时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从而使人体有能力应对生物环境,提出动态能力是产生多样化的业务的知识特性。
4.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2004年)认为,能力可以被作为企业知识的集合,能够改变能力的能力的背后是技术知识。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二、传统战略范式的划分
在此研究过程中,为了让战略范式尽量"可视化",我们采用了国际上比较主流的"共被引法"的核心思想作为寻找和划分不同战略范式的主要依据。同时,时间维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地寻找和划分不同战略范式的依据,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所用。
1.经典战略范式和定位战略范式:继巴纳德后,20世纪50~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最早开始了企业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安德鲁斯(1965年~1971年)和安索夫(1965年)先后开创了战略研究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从而逐渐形成了经典战略范式。
定位战略范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对战略定位工具的研究和 应用 ,然后由波特进行了理论化的系统构建,从而形成了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理论,并基本主导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的战略研究。
2.基于博弈论的战略范式:20世纪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融入了大量旨在 发展 新理论的 内容 (Tirole,1988年),新一轮的研究几乎由对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行为和绩效的博弈理论的研究所单独组成(Shapiro,1989年)。同时, 现代 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研究与经营战略理论是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时期,博弈论提供了唯一的仅有的战略逻辑分析的连贯方式,或者说它表现为分析业务战略的最主要的 方法 论。
3.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范式: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范式又称RBV(Resource-Based View)战略范式,它可以追溯到经典战略范式甚至更早,但其为什么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逐渐开始成为战略研究的主流呢?一是这一时期由于企业联合兼并的兴衰,使得回归主业再一次成为众多企业明智的选择;二是企业内因的重要性在竞争优势中的凸现,例如,日本企业在生产方法体现的高效率备受世界各国企业重视,人们也由此发现,本来被认为并"无吸引力"的行业里其实也存在着许多成功的企业;三是 经济 理论对研究企业的非对称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四是经验反常以及产业结构分析技术反映的技术机会所面临的管理挑战。
4.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范式: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战略范式又称CP战略范式,它是在RBV战略范式的基础上发展和演化过来的。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