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社会学论文】虚拟社会的显著特征及其对人价值观的双重作用

来源: 2017-06-20 18:12

  一、虚拟社会的本质内涵

  虚拟社会这一称呼是相对于现实社会而言的,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现实社会"一统天下"的局面就被打破,原本只有现实社会的这一事实逐步的发展成为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两个领域。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有着深刻的渊源。一方面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共同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实践中,虚拟社会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延伸。当然这种反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复制,而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切在虚拟社会中不断传播/不断塑造的动态过程,所以这样的反映与延伸更是一种超越。另一方面,虚拟社会已从现实社会中脱胎出来,就有了与现实社会的截然不同之处,特别是表现在人们的活动场域"虚"与"实"的不同,事物的存在方式"虚拟"与"实在"的不同,以及时空超越性上的不同。

  虚拟社会有着与现实社会本质上的一致性,虚拟社会同样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同样必须同时具备有主体的人的存在以及人们生活于一定的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中从事着各种交往活动,人同样是彼此处在联系和关系中的人,而非单子式的孤立的存在着。而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空间存在形式、交流方式和交互活动的结果上。现实社会的空间存在形式是直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而虚拟社会的空间存在形式则是基于计算机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却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借助于其他事物体现出来;现实社会的交流方式是面对面的,触感丰富的,而虚拟社会中却是一种以数字化、符号化为中介的间接的,人--机或者人--机--人的交互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虚拟关系和联系。

  综上所述,虚拟社会的本质内涵,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从事各种各样的虚拟认识、虚拟实践和虚拟交往活动,并由此形成比较稳定的联系和关系所架构起来的一人化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以虚拟的人为主体,以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为场域,以信息交流为纽带,以虚拟认识、虚拟实践为内容。简单地说,虚拟社会就是虚拟主体人的各种虚拟活动的产物,但这里的虚拟显然并不是"空想"或"臆想"之类的虚幻,而是一种特殊的"实在",一种可感知的东西。

  二、虚拟社会的显着特征

  虚拟社会有着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独特特征,笔者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深刻的几个特征加以详细分析。

  (一)虚拟性与现实性

  又称为虚实二重性,这是虚拟社会的最基本特征。虚拟社会的虚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技术层面上,虚拟社会以信息网络为物质技术基础,以数字化、符号化方式为各计算机节点,综合各种错综复杂的技术而组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实物虚拟化为文字、图像、符号等信息,并进一步把信息以0和的比特形式组合,从而成为人与人沟通交往的桥梁。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化的手段,成功将人--人互动模式转变为人--机或者人--机--人的互动模式,这一模式表面上隐退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同时也隐藏了在现实社会中备受关注的某些特征,由此虚拟性已不仅表现在人们之间的互动交往中,更重要的是成为人们的一种存在方式。

  现实性是虚拟社会另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虚拟"的本意中有"实际上的"、"实质上的"、"事实上的"内涵,它所表征的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各种设备所建构起来的,能带给人们实实在在体验的"实在",并非虚幻和想象。正是因为有了现实性,才连接了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我们不能将虚拟性与现实性对立起来,而应将它们统一起来看待,正是两者之间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张力贯穿了虚拟社会发展的始终。

  (二)超时空性与开放性

  传统社会中,空间与时间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然而在虚拟社会,时间早已经超越了空间的限制,表现出一种脱离空间的"虚化"特征。人们在虚拟社会的交互过程中,信息以极快的速度进行传输,极大的缩小了人机互动所需要的时间,但同时却也极大的延伸了人们互动的空间,甚至人们在虚拟社会中借助于大量的信息,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外面的世界。虚拟社会的这种超时空性使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地球在不断缩小。

  虚拟社会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虚拟社会已经打破了传统地域、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为人们开辟了跨入全球的道路,使人们具有了开放的、全球的心态。另一方面虚拟社会还是一个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空间结构,它不会让任何个人或任何团体独自享用各种资源,也不会让他们对虚拟社会掌握生杀大权,从而取消了"中心"和"等级",人们可以自由的活动、平等的交往。因此,开放性成为了衡量虚拟社会活动频繁度的一个前提,虚拟社会的开放性越大,人们互动交往也越频繁。

  (三)数字化与符号化

  网络空间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称作符号化的图像和信息的存储器,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交互行为都是以符号作为中介的,各种各样的象征性文字、图像等符号是维系人们互动关系的电子表达物,是人们在虚拟空间中的一套抽象而虚拟的行为中介系统。因为在虚拟社会中,人们很难知道对方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况,诸如姓名、年龄、相貌、职业、经济状况等都可以被虚拟化为符号或者数字,甚至被直接隐藏。事实上,人们对网络速率的追逐,催生了一批批独一无二的"网络语言",它们以简称和缩写为主要标志,将数字和符号发挥到了极致,如"U"="you","Ur"="your","CU"="see you","BTW"="by theway""::0"表示大吃一惊,"?-?"表示瞪大双眼茫然不知所措......网络以其开放性使这些网络语言迅速得以传播并在国际上具有了通用性,以此减少了网络占用空间,也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最主要的是向人们进一步彰显了虚拟社会的数字化与符号化特征。

  三、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产生的双重影响

  虚拟社会的双重特征使其成为一把"双刃剑",对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也同样带上了双重性的特征,既有积极有益的影响,又有消极有害的方面。福祸相依,得失相伴,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虚拟社会的开放性使自由观念深入人心

  虚拟社会中,人们对自由观念的追求日渐凸显。虚拟社会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为虚拟社会的自由精神创造了环境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虚拟社会中自由的活动和自由的思想增强了人类争取自由的能力,使人们自觉主动的追求自由,获取自由,从而进一步唤醒了人们的自由意识,这在人类自由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自由观念的深入人心还表现在人们表达心声更加公开自由,渠道更加多样化。在虚拟社会中,开放互动的模式隐匿了由身份、地位、权利等所带来的权威性和不平等性,使个体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个体的力量越来越得到彰显,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心声,也乐于与他人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传播。

  除此之外,开放性使虚拟社会没有国界,没有中心地位,更有利于自由观念的发展。加之虚拟社会隐匿了现实社会中的身份、职业、经济条件等因素,使平等观念更容易在虚拟社会中实现,平等观念的事实又有利于自由观念的巩固。

  2.虚拟社会的人性化与自由开放的特点使人的个性张扬,主体意识增

  虚拟社会借助于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为主体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虚拟社会的低成本、高速度、开放式的交互模式,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娱乐活动、教育学习、在线视频、图书阅览,购物消费等,为个性的彰显提供了展示发展的平台。较之于现实社会,虚拟社会的超时空性和开放性更是减少了束缚与压制作用的发挥,更有利于人们个性的张扬。

  伴随着人的个性发展的,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在虚拟社会中,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日益凸显。虚拟社会使个体逐渐意识到自身是一个既独立又相对完整的主体,意识到自身与整体之间既可互为主客体关系,又都可共为主体关系。

  除此之外,人们的法制观念、公正意识、思维方式、国家民族观念、全球眼光、科技创新观、生存意义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和丰富。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各方面的积极影响是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并非独立存在,并没有顺序的先后,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二)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虚拟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很多都是由于积极影响的过度发挥导致,如个人主义、自由思想的泛滥;拜金主义、利己思想的盛行;价值标准的模糊;道德评价的相对主义;信仰的不坚定,等等。为便于分析,笔者选取了影响最为深刻、变化最为明显的三个方面:

  1.导致了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过度膨胀

  虚拟社会有利于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有利于人的主体意识的确立,但如若没有任何节制的纵容自由观念和主体意识的泛化,必然带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膨胀。当信息的自由流通成为事实之后,在虚拟社会中的言论控制却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虚拟社会的去中心化特征使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发言权,却又都有发言权,如果人们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滥用自由,最终会突破自由的防线陷入了自由主义泛滥的泥潭。与自由主义价值观同样膨胀泛化的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虚拟社会中个性的张扬,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关注于自身的需求、利益和发展,这本是积极的意蕴,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化成了人们对自身利益的过度关注和追求。

  虚拟社会中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相对薄弱,即使有一些志同道合的合作团体也只是建立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团体意识依然十分淡漠,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消极意蕴便展现得淋漓尽致,虚拟社会成为了竞争厮杀的战场,标榜自身而忽略甚至恶意伤害他人的情况比比皆是。个人主义价值观膨胀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就是人际交往关系和交往情感的冷漠,人们在虚拟社会中体验着一种虚拟的交往和情感,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不能自拔,只关注于自身与机器的频繁接触、与符号的交流互动,却忽略了其他的社会交往活动,忽略了近在咫尺的亲情与友情,忽略了邻里、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系,使自己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利己之人,最终导致人与社会的疏离,成为社会的弃子。

  2.虚拟性加剧了人格分裂与自我认同危机

  虚拟社会中的人际关系通常采用虚拟性、符号化、匿名化的形式,人们往往利用这一方式隐去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职业、经济状况等真实信息,而采用与自身实际情况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时还同时扮演多个不同的角色,在角色与角色之间、虚拟与现实之间转换。长此以往,很容易使人在人格模式中形成多重角色的差异与冲突,进而导致人格分裂或多重人格障碍。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主体意识的空前膨胀,导致人的自控自律能力、对他物的尊重包容能力和适应力严重弱化。久而久之,人们混淆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有的沉浸于虚拟社会角色带来的超常体验,不愿回归现实社会,有的甚至将虚拟社会中的价值观念搬移到现实生活中。

  伴随着人格分裂而来的是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人们无法判定哪个是真实的自我,哪个是虚拟的自我,自身应遵循哪种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个体的迷茫与无助,加之虚拟社会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内心的焦虑、归属感的丧失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加重了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3.匿名性弱化了人际关系中信任感和责任意识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需要彼此双方的信任才能维持和发展。信任成为人际交往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元素。现实社会如此,虚拟社会亦如此,虚拟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样建立在人际关系的信任基础之上,然而事实上虚拟社会却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信任感的缺失。虚拟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使交往主体与真实身份分离,人们以符号的方式存在于虚拟社会中进行着各种间接交流活动,交流双方的声音、表情、语气、语调并不能相互看到,只是凭借着符号的传递猜测着对方的意思,双方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再加上大多数人扮演的角色与真实的身份、地位等并不相符,甚至故意用虚假信息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不停地在角色之间进行转换,很容易造成交流双方认识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人际关系信任感的缺失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人们责任意识的淡化。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到社会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影响,往往具有很大的约束性,责任意识相对较强,因为人们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还是合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然而人们在虚拟社会中的关注点和注意力都在虚拟社会的表面内容上,而不在自身的内在价值标准上,个体的自律成分对个人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显得无能为力,更是加剧了责任意识的淡化。

  参考文献:
[2]【美】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郑志平.虚拟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及引导[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2(4).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