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组织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考虑为学生提供充分演示、操作、实验、练习的机会,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通过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学生感性的体验,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正方形,使学生在对折平分中认识每一份是这个正方形的,接着再平均分成4份,出现了3种不同的折法,要求学生用色笔涂出它的,并提问:"为什么每一份的形状不一样,都可以用来表示吗?"学生会很自然地回答:"因为都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的。"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步骤清楚,要求明确,重点突出,而且使学生在真实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和建立概念。这种参与性的学习,不但能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学习中经常采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和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理解知识、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量一量,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使他们的手、眼、脑、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或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剪下一个圆,并让学生把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动手操作)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生各抒己见)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师: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动手操作)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此小节的教学,学生在我的引导下,通过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发现规律,主动获取知识,在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开放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间,而开放的课堂则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有效保证。如:42个同学去公园游览,见售票处窗口写着:门票每人20元,50人以上七折优惠。如果由你购买门票,你会怎样买呢?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激发起来了。有的说:那就42人一人买一张,共买42张票。有的说:42人还不能优惠,我们就在门口再等8人,然后一起买票,这样每人只要花14元。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