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一、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代数方面的教学应用
小学代数在小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教学方式过分追求计算数值的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忽略了代数的本质,学生通常面对繁琐的计算和推理,不胜其烦。导学式教学法巧妙地克服了这个难题,在遵循代数的知识要求下围绕新课程标准,利用导学式教学法形成了"课堂准备――问题背景――发现问题――建立数字模型――解释说明――应用拓展"这一科学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对于数的认识,教师应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通过比较富有童趣和新奇的引导,甚至可以通过故事和游戏进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小数、整数、分数和百分数,并培养出学生的数字、符号感觉和估算意识。对于数的运算,应尽量避免重复单调复杂的程序化技能练习,更多地提倡口算心算估算等,加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使数字运算成为鼓励学生力争上游的动力。对于量的学习,教师应该积极使用引导法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元角分、年月日、时分秒等生活化、常态化。针对等式与方程的特点,教师应该多加采取问题的情境,先用公式解答,再逆向探索解题技巧,发现新的答题方法。对于探索规律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掌握好提示的临界点,合理教学。
二、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图形方面的教学应用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空间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教学中重概念知识、轻空间观念培养制约着小学生对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变换和空间推理能力的提升,因此,要充分利用导入式教学法对小学生空间观念、测量、图形变换及位置关系、空间与图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测量四个方面予以重点引导。对于空间观念培养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物体的具体特征得到抽象图形;反之,由几何图形构思出具体物体,通过想象物体方位、位置关系,用语言描绘几何图形的运动变化规律及形状等。空间观念的形成发展是空间感知升华为空间认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引导时应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用生动直观的语言让学生从表象步入抽象。对于测量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独立动手操作,关注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对于图像变换和位置关系,因为小学生本身对于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变化剪裁充满了乐趣,所以,教师在引导上再挖空心思,在教学时应注意讲解浅显易懂,使学生在游戏中得到知识。至于空间图形的解决方法策略,教师应该在学生有了足够的积累后,多用各种问题的变式,去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防止出现思维固化。
三、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统计概率方面的教学应用
小学阶段的数学统计概率教学通常会陷入"会者不难,难者不会"的局面。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其实内容并不困难,但是因为存在大量的字符数字,使得小学生"畏数如虎",从而导致了分水岭现象的发生。因此,在此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地逐步引导学生。具体分析,主要有数据统计和可能性两部分。对于简单的数据统计教学,教师应该在学生初次接触时从日常生活的事件收集、整理、简单分析入手,通过教师的悉心引导,用童话和生活实例充实课堂,充分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如有必要,教师还可以用直观例子做模板,帮助学生迈进统计的大门。对于可能性即概率问题的教学,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例,向学生讲解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并且组织学生开放讨论;还可以通过游戏如丢手绢等活动生动形象地向学生讲解。教师在导学式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在活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不确定现象的本质,从而掌握随机现象的规律。
四、导入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方面的教学应用
针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特点,教师应该围绕小学生"学"的主体性地位,突出教学引导过程的实践性,关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具体来讲,对于现实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如通过制定班级春游计划、组织实地测量土地面积等,加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真正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对于综合性,教师应该通过引导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使得所学融为一体,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给与导学式教学法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不断鼓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并做好课堂课后总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导入式教学法的认识,揣摩导入式教学法的技巧,使以后对导入式教学的应用更加得心应手、轻车熟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