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医药学论文:肾病综合症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医学论文

来源: 2017-10-19 14:35

 

[摘要]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 患儿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观测39例NS患儿,测定其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患儿全血黏度高切及低切、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等指标均明显增高,提示NS患儿血液呈现高黏滞、高聚集、高浓缩状态。多重回归分析结果提示NS患儿尿蛋白量受血黏度的影响。结论:恢复肾小球电荷屏障功能、纠正血流变异常对于减少蛋白尿、改善血流状态、减少并发症、恢复肾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血液流变学

  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 ,NS) 在小儿肾脏疾病中的发病率仅次于急性肾炎,是小儿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调查结果显示NS占同期泌尿系疾病患儿的21%[1]。肾病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有报道认为在治疗方面只可能延缓而不能阻止其进展为终末期肾病[2]。因而对症治疗与阻止慢性病理进展须互相结合,降低蛋白尿量至关重要。关于其蛋白尿的发生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本文检测了39例NS患儿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并利用多重回归分析初步探讨NS蛋白尿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9例NS患儿,均符合1981年全国儿科肾脏病科研协作组建议诊断标准[3],其诊断标准为:大量蛋白尿(+++~++++)持续两周以上,24 h尿蛋白定量>0.1 g/kg・d;血浆蛋白低于3 0 g/L;血胆固醇高于220 mg/L;水肿。其中前两项为必备条件。病例来源于我院的住院病儿,其中,男27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2.9∶1,年龄 1.5岁~14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分型:单纯性肾病34例,肾炎性肾病5例。39例患儿均无心、肝及血液系统疾患。对照组:健康儿童35例,为我院门诊正常查体儿童,男23例,女12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1岁~14岁,平均年龄5.4岁,与观察组对比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实验方法 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测定:抽取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一般1岁~3岁抽取颈或股静脉血,3岁以上抽取肘前静脉血,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抽血方法及部位上基本一致),以浓度为3.125×104 U/L肝素抗凝血。参考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介绍的血流变指标测定方法,在LBYN6B型血液黏度计上进行测定,抽血后4 h内完成检测。尿蛋白的检测:所有NS患儿在治疗开始当日收集24 h尿液,甲苯防腐,尿标本置于-20 ℃冰箱保存,集中进行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两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两变量间相关分析及多重回归分析经Excel2000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 NS患儿全血黏度高切及低切、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高切等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见表1),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表1 NS患儿血液流液学参数变化(略)

  注:带*者均系t′值

  2.2 患儿尿蛋白的影响因素 以多重回归分析筛查影响NS患儿尿蛋白排出量的因素,选择AB结合量及血流变参数为自变量,分析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在上述变量中,AB结合量、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 血沉、 血细胞比容、 红细胞聚集指数对尿蛋白排出量有影响(P< 0.05)。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上述自变量进行了逐步回归,结果见表3,回归方程依次为血浆黏度、全血黏度。

  表2 NS患儿尿蛋白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略)

  表3 NS患儿尿蛋白影响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略)

  注:*显著性水平选择在0.15水平
3 讨论

  3.1 NS患儿血液流变学变化 血液做为一种非牛顿液体,在血管内流动受血管因素、血球因素及血浆因素的影响。NS时由于存在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同时多伴有高凝血症,具备了血流异常的条件,本研究结果亦表明NS患儿血液呈现高黏滞、高聚集、高浓缩状态。一般认为,RBC聚集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膜的理化结构,静电荷与静电力、大分子的存在及其体积与活性[4,5],其中主要因素是RBC表面电荷及RBC之间大分子蛋白的长链桥接。NS时由于静电斥力减弱,致RBC聚集能力大大增强,全血黏度随之升高[6]。此外,血浆黏度增高、红血球压积增高、高脂血症等均是高血黏度的促成因素。

  3.2 肾病综合征蛋白尿的影响因素 本文对肾病患儿尿蛋白量的多重回归分析证实,血液黏度、血浆黏度对患儿的尿蛋白量均有影响,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血浆黏度及全血黏度。NS时血液呈高黏滞状态已如前述,而血液黏度的增高往往导致循环减缓以及组织氧饱和程度的降低。Simpson[7]曾提出假说:高血黏度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肾小球内压力增高,血浆蛋白透过GBM导致蛋白尿,本文对尿蛋白的多因素分析亦支持此观点。综上所述,高脂血症及血液浓缩等因素又可使血液呈现高黏滞状态,而高黏血症又可进一步加重蛋白尿,由此产生恶性循环。因此,设法恢复肾小球电荷屏障功能,纠正血流变异常对于减轻蛋白尿,改善血流状态,减少并发症,恢复肾功能具重要意义。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