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内容及中国的效仿
1、斯大林经济模式产生的背景
列宁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结束封建制度的沙皇统治后,苏联实施了新经济政策,虽然国内的局势和党内斗争很混乱,但经济状况比较稳定。1924年,斯大林在《十月革命和俄国共产党人的策略》一文中表露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想法。1928年,斯大林提出全盘集体化来遏制粮食征购危机获得胜利。因为苏联工业发展落后,资本主义革命不够彻底,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由于长期受到沙皇统治,农民依然有农奴制的影子。①苏联利用新经济政策,将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发展成为初步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发展难题。
1927年,在斯大林领导下,为摆脱粮食危机,苏联被迫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农业集体化来度过危机。②对于1929年全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当时作为社会主义代表的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形成了敌对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斯大林要求国家在政治、思想及行动各方面管理体制高度统一。斯大林经济模式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时国家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形成的。
斯大林经济模式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既有合理一面,也有形而上学一面。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革命首先爆发的国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有所不一致,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在生产力水平极度落后的国家进行新的探索。所以,斯大林在俄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来建设苏联社会主义,与苏联当时的发展情况不相符合,不适合国家的发展。
2、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内容
2.1、准备阶段
列宁在1921年在苏联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各种经济手段为苏联工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按照自己的设想建设社会主义。1925年~1928年间,斯大林逐步确定了苏联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制定了工业化的具体纲领,开始实施全盘集体化运动,表明苏联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2.2、形成阶段
1928年~1932年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面对当时的局面,苏联国民经济全面进入计划管理之中。国家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国家所有,管理上实行垂直的部门管理。1936年,通过数年的发展建设,斯大林基本认为苏联已经实现了集体化,社会主义已基本建成。
2.3、发展阶段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确立。从1937年直到斯大林逝世,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没有发生变化,但部分内容也做出了一些小的修改完善。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效仿
3.1、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效仿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的经济建设迫在眉睫,为了遏制前任政府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等问题,恢复国民经济,斯大林经济模式成为了当时中国政府效仿和学习的对象。在中苏两国同盟关系确立后,毛泽东在1949年6月《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要积极效仿斯大林经济模式来发展中国的经济。
1953年,中国通过在苏联的学习考察按照当时情况编制了第一个发展社会经济的五年计划。随着计划的实施,社会经济有了初步发展,统一分配劳动力的范围也逐步扩大。按照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发展,国家将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表示中国开始实行以中央指令性计划为主导的计划经济。
3.2、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反思
建国后一直到1953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健康。但随着政局的稳定,国家继续按照斯大林经济模式发展社会经济,出现了很多负面的结果。单一的强调重工业发展模式导致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一大二公"观念的大锅饭模式导致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很低,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指出中国要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借鉴苏联发展的经验教训,要向外国学习,要分析、批判的学习。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对这一体制进行调整,但是受制于当时社会发展及意识形态和认识水平,实施过程很容易变形走样导致严重后果。到了1961年,国家逐步开始对经济结构进行改革,对国内大部分企业收回管理权进行统一管理,渐渐的国内建设、物质、财政等才得意改变,国民经济慢慢走回正轨。但是,国家经济在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下的小修小补,无法从根上对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弊端进行根治。
3.3、初步突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
3.3.1、在所有制方面。为改变国家单一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势,毛泽东认为可以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推动国家生产力发展。陈云适时地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经济体制模式,他认为,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个体经济、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应为补充。邓子恢主张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多层次占有的生产责任制,利用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巩固农村经济。这些思想为日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3.2、在工业化方面。虽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共同发展,但是国家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是把发展重工业作为重点。直到1963年,国家提出了农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重点的发展总方针和国家工业化发展"双腿走路"的方针,才初步有所突破斯大林经济的发展模式。
3.3.3、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受到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国在经济体制管理方面权力过度集中,严重放缓了生产力的发展。在认识到管理体制缺陷后,中共八大提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1958年,国家通过对工业、经济和财政等各方面管理方法及体制的改革,部分权力进行了下放。以上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的改革,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还受着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
3.4、彻底打破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至此,斯大林经济模式渐渐被彻底突破,中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经过建国后20多年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深刻思考和重新认识下创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不再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来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只是将它们看作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和行政手段也只处于辅助地位;经济方面主张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这期间,中国根据国家实际和国情需求,彻底突破了斯大林经济模式的影响,形成了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发展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建设将会逐步完善。我们在建设过程中要取长补短,虽然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但要尽可能的吸收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益成果。在建设过程中切实从实际出发,切实符合本国国情,切勿割断历史。中国未来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切实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陈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