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郑和与明代西洋地区对中国的香料朝贡贸易
内容提要: 郑和出使西洋采买香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宫廷与民间的宗教活动、医药熏香、饮食养生对域外热带香料需求量大; 二是"宣德化,柔远人"的政治需求。郑和不仅在西洋地区传播了中华文明,而且船队史无前例地到达红海沿岸,把中外交流范围扩大到了被称为香料之角的索马里等非洲地区,对当时乃至后来的国家政治、经济影响深远。
关键词: 郑和 西洋 香料 朝贡
一、明代宫廷与民间对香料的需求古代使用名贵香料是贵族、富有的标志。明宫廷日常用香名目与数量惊人,宫中专门设立司香的职位管理香料的日常用度。《明史》载: "有内府供用库,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内官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香",其官至正七品或正八品,专门负责皇宫祭祀、皇亲贵族出行时的用香。《明太祖实录》载: "置神宫内使监,掌太庙洒扫陈设之事,设监令正五品、丞从五品,司香奉御正七品、典簿从九品。天地坛祠祭置神坛署,各设置令正七品、丞从七品、司香奉御正八品"。
历代皇家注重祭天祀祖,焚香是重要的宗教信仰活动。明初,仅太岳、太和山宫观所用的降真诸香,每三年需 7 000 斤开外,而内府所用,能达到五六倍。到世宗( 1521-1566) 初,宫廷买了沉香、降香、海漆诸香十多万斤,还不够使用。嘉靖二十九年( 1551) 六月辛酉,要求采办"沉香七千斤,大柱降真香六万斤,沉速香一万二千斤、速香三万斤、海添香一万斤、黄速香三万斤"等香品,户部感觉困难,请求减量,但皇帝不允许,要求按原数购买,不得迟缓。到万历时,要求供用库的每种香品每年宫中所用香料中又以龙涎香最佳,但库藏不多,寻找多年买不到,最后使者在海外购到。所有香料中,龙涎香价格最昂贵,宋时广州市价已值"每两不下百千,次等亦五六十千",所以此香一直是番中禁榷之物。《星槎胜览》载: 苏门答剌国的龙涎香"官秤一两,用彼国金钱十二个,一斤该金钱一百九十二个,准中国铜钱四万九十文"。按当时一斤等于 16 两,每两1 000钱( 即一两纹银) ,那么每斤是 16 两银子,一个正七品官员的年薪只有 45 两白银,所以当时龙涎的价格确实昂贵,被列为番中禁榷之物。成化嘉靖间僧继晓、陶仲文等,竞奏方伎,广购龙涎香,香价腾溢,以远物之尤,供尚方之媚。嘉靖四十二年( 1564) 四月和八月,福建抚臣两次进献龙涎香也只有 8 两与 5 两。为了保证宫廷有足够的香料供应,永乐帝命令交趾以苏木、沉、速、安息诸香代租赋。
香料的昂贵,还因其具有药用功能。很多香料具有芳香避秽功效,可用来治疗秽浊不正之气进入( 侵害) 人的心经导致的突然神昏、迷乱等"恶气注心"症状。《太祖实录》卷 79 载: 洪武六年( 1374)二月庚辰,海贾回回献番香"阿剌言"( 蔷薇露) ,称此香可以疗人心疫,并且调制香粉,用于妇人容饰。这里的心疫就是指"恶气注心"之病。景泰六年( 1456) ,太医院一次就需香料5 170斤,这大概是受宋代用香药治病养生之风的影响。
民间对香料的需求,首先就表现为医药用途。永乐年间发生了几次大瘟疫,"永乐六年( 1409) 正月,江西建昌、抚州,福建建宁、邵武,自去年至是月,疫死者七万八千四百余人。八年,登州、宁海诸州县,自正月至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邵武比岁大疫,至是年冬,死绝者万二千户"。对于"鬼疰"瑏瑠?等流行性瘟疫,有些香料尽管没有根治的功效,但减轻症状的作用明显,由域外香料组成的"沉香阿魏丸"疗效不错。
郑和在海外用低廉成本获得胡椒、沉香之类关系到当时国计民生的香料药,在国内能以惊人的价格卖出,有点类似于中世纪欧洲。中世纪欧洲不仅宗教活动活跃,而且黑死病等瘟疫流行,需要香料药,贵族、宗教徒、商人开辟了海上香料之路,从海外香料群岛以贱价或掠夺的方式取得胡椒、豆蔻等香料后,转销到欧洲市场获得暴利,当时的有钱人被称为"胡椒袋子",而穷人则被人轻蔑地说"他没有胡椒"。明代各种香料的具体价格已无从考据,但从胡椒价格可窥出概貌。当时三佛齐胡椒每百石值金2 两、苏门答剌国胡椒每官秤 100 斤值银 1 两、柯枝国胡椒官秤 400 斤值银 5 两、古里国胡椒每 400 斤值金 200 分,但被运入中国后,则以每斤 10-20 两的价格卖出。瑏?瑡 香料在一时成为价比金银的硬通万历四年四月丁卯。
龙涎香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生成于抹香鲸的肠道中,由衍生的聚萜烯类物质构成,具有沁人心脾的芳香。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身价最高,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浸泡,将杂质全漂出来,才能成为龙涎香中的上品。只浸泡了十来年褐色龙涎香价值最低。鬼疰: "疰"是缠绵不愈,能传染他人的一类疾病。"鬼疰"带有变幻、怪异的特征,包括一部份具有精神症状的传染病,有时指肺结核。
韩振华: 《论郑和下西洋的性质》,《厦门大学学报》1951 年第 1 期。货,很多人收藏保值,太监钱宁被籍没时,在其家中搜出了胡椒数千石。与前代相比,明代中国饮食调味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大了对香料的利用。《便民图纂》、《遵生八笺》等起居类文献多有利用香料烹饪增香的记载。《便民图纂》首次记载了包括"大料物法"、"素食中物料法"、"省力物料法"等调味香料的调配制作方式②,胡椒、良姜、豆蔻、砂仁、茴香、白檀香、马芹( 孜然) 、干姜等西洋香料在调配这些"物料法"过程中都有利用,作者还特别强调使用这些调料是"出外尤便,甚便行厨"。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社会对香料需求量大,促使郑和下西洋主要动因之一就是寻找海外香料来源,郑和下西洋对明代香料朝贡贸易的兴盛功不可没。但是,16 世纪前后许多东南亚香料产地相继被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帝国占领,这些殖民帝国用暴力手段禁止他们所占领的地区与中国交往,导致了明末香料朝贡贸易的式微。
二、郑和西洋采买香料与中非友好往来的开创朱棣夺取政权后,为了满足国内香料需求、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宣德化,柔远人"、显示国力强盛、巩固宗主国地位,多次派郑和出使西洋。"西洋"一词,最早见于元代文献,所指地域,各说不一,且随时而异,一说是指现在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印度洋。元代陈大震、吕桂孙的大德《南海志》卷 7 即指马来半岛东西岸、苏门答腊一带为"小西洋"; 《明史》卷 323 则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实际郑和所到西洋范围远不止这些。从 1405-1433 年,郑和 28 年间七次下"西洋"。
前后到过占城( 越南中南部) 、暹罗( 泰国) 、真腊( 柬埔寨) 、旧港( 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 、满剌加( 马六甲) 、苏门答剌、锡兰( 斯里兰卡) 、古里( 印度卡利卡特) 、渤泥( 加里曼丹岛文莱) 、爪哇、柯枝( 印度科钦) 、祖法儿( 阿曼佐法儿地区) 、小葛兰( 印度奎隆) 、溜山( 马尔代夫) 、吉兰丹( 马来西亚东岸) 、彭亨( 马来西亚南岸) 、剌散( 红海东岸) 、木骨都束、麻林地、竹步等 30 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航程一次比一次远,甚至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国---今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一带。可见郑和下西洋比之前代商人走得更远,极大扩展了明朝海外直接贸易的范围,带回了无数异域奇珍异宝与特产,扩大了中国与西洋的联系范围,促成了有明一代繁荣的香料朝贡贸易。
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如印尼马鲁古群岛又称香料群岛,主要生产豆蔻; 索马里素称香料之角,主要生产乳香和没药。南亚、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自古以盛产香料闻名于世,如占城国的伽篮香( 一种高品质沉香) 是"惟此国一大山出产,天下再无出处"; 旧港国的金银香是"中国与他国皆不出"; 柯枝国"土无他产,只出胡椒,人多置园圃种椒为业"; 苏门答剌国"胡椒广产"。香料自古是这些地区的主要产业。永乐帝因此命郑和出使西洋,采买奇珍异宝,"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皆充舶而归"。 当时郑和在海外进行的香料交易主要是物物交换,但获利丰厚。史载"西洋交易,多用广货易回胡椒等物,其贵细者往往满舶,若暹罗产苏木、地闷产檀香,其余香货各国皆有之"。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