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从哲学转向经济学研究是其内在的思想方法转变和外在的现实革命的实践活动需要.一方面的"最初动因"是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遭遇到的"物质利益"的难题 ;另一方面,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生产资料的私人独占已成为现实的重大问题.在接触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着作后,马克思清楚地认识到,要消灭这种不合理的财产私人独占的社会现实,首先必需认清这一现实,揭示隐藏其背后的规律,由此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就成为马克思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指向
19 世纪中期,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份并对其进行了彻底地改造,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指导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和其剥削本质,阐明了它的产生、发展及灭亡的规律,从而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现代性的批判和扬弃是其价值指向.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发展内在逻辑、动力机制及其运行方式进行了描述和阐释,并从中发现资本主义自我解体的力量和催生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性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意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理论品质,当代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当代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当代"消费社会"理论给出了有力的回应
被推崇为"后现代教父"的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生产之境》、《物的符号体系》等着作中,系统地论述了"消费社会"的理论.
"消费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生产社会"有着根本的区别.在"生产社会"中,"生产"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消费社会"中,商品消费的主导地位被凸显出来.
在鲍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型社会仅仅出现在前工业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下,消费的对象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人类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生存需要.在后工业社会,生产的主导地位被消费所置换,此时的消费对象是商品所具有的符号表征意义而不是其本身的有用性.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并不彻底,这就如同费尔巴哈处于"宗教形式"之中而激烈批判宗教一样,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无出其右.
显然,鲍德里亚误解了马克思.在马克思经济学着作中,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是立足于解释经济范畴背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非建构自己的经济学体系.在马克思看来,经济范畴必须是反映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范畴,而这正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马克思不同于把物品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中心和出发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处.
消费,作为人的一种感性对象化活动,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早有论及:二者同属于一个主体活动过程的两个因素,其中,生产是起点,是起"支配作用"的因素,而消费则是作为生产活动的内在组成和外在表现因素而存在.
尽管对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存在误解,但值得肯定的是,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针对物的功能化带来了使用价值没落的现实境况,鲍德里亚对消费的符号性认定,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性维度上做出了有益补充.
2、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区分一般商品关系和资本主义关系前提下,阐明了资本主义如何利用市场运行机制来为其根本利益服务的.根据马克思的论证方法,明确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是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的特征、性质必要前提.马克思认为,等量劳动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它是由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所有人在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处于同等地位,在此前提下任何个人或集团都不能够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去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只能表现在劳动上.同时,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受旧式分工的影响,劳动上的差别依然存在,劳动依然是谋生的手段,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便具有了劳动者把作为谋生手段的劳动与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点,这就规定了人们在等量的基础上彼此互换劳动,等量劳动互换也因此构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深层的本质利益关系.作为社会主义本质关系的等量劳动互换关系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是通过作为商品经济关系的等价交换关系来实现.如同商品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一样,马克思在此澄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利益关系也不是商品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质也不是商品经济,这就为商品经济在不同社会制度环境下的发展清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是紧密相关的,并为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本精神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贯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是对人的关切.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的解放为最终依归,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也为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直接成果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极大改善和我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极大提升,这一切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制度保障.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重物轻人"的价值倾向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依然存在;马克思的人本精神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其经济学思想的学习和实践,存在停留在表层而未深入的问题.新时期新阶段,在倡导和践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价值导向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7-8.
[2] 鲍德里亚着 . 仰海峰 译 . 生产之镜 [M]. 北京:中央编译局,2005.33.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着作编译局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 30 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
[4] 胡钧 .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研究 [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