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新政治经济学的若干方法论分析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表现为每个人都是自利的,其行为只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个人的目的都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又称为"理性人假设"或"理性选择模型",经济人假设中对理性的理解拓宽了西方的理性概念。理性不再仅仅意味着理智,也包含着合理、合算的含义,功利的内容进人理性概念。随着经济学中的"理性人"的流行,优化、均衡等概念也进人政治分析,与政治学中政策、行政等新术语结合,丰富了政治学的概念库。理性概念拓宽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破除了近代以来形成的对理性的迷信,非理性因素在人的政治行为中的作用被认识到,使得政治学超出了纯理性假设的藩篱。
经济人假设涉及人性这一基本学术问题,各个相关学科均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同一学科,比如经济学中不同学派也有不同的观点,对经济人假设的争论和批评一直不断。心理学研究人的本性,建立了自己解释系统,心理学对理性的观点与经济人假设有很大的分歧。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行为不受自利动机的指使,比如妒忌心理往往与自私不相一致。报复、内疚、贪婪等心理,不管个人是否意识到,都可能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最为明显的是利他行为无法用自利的动机来解释,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行为又很常见。此外,对别人的幸福的关心同样会影响个人的投票行为。当个人按社会的规范行事本文作者曾着文分析过经济人假设。
个人也经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另一些人则指出当个人陷于决策冲突的时候,会出现非理性行为。当处于无论如何决定,都将面临损失的情况下,或面对两种相反的观点时,个人往往犹豫不定,甚至做不出决定。还有人主张过去的经验可能使决策者固化自己对某问题的看法,无法摆脱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式,结果排除了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在政治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很难说这样的行为是理性的。心理学用多重自我的理论来解释决策冲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有多重自我,它们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认识角度,如果其中的某些自我之间有矛盾,也会使得个人无法理性地决策。比如从工具理性出发的、代表自我利益的自我与社会导向的、在规范指引下的自我就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导致自我的紧张,非理性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社会学强调应该从社会整体的角度理解个人,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结构的函数,社会阶级、地理位置、消费或生产活动的所在地、性别、宗教等等社会因素都影响个人的投票活动,即使有些人的投票行为是理性的,以自利为出发点,但这些利益是在他们所处的社会结构下产生的。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种,新制度主义也主张政府的制度结构塑造了政治家和官僚的世界观,左右着他们的偏好,决定了他们制定政策时的选择。"个人在更多的情况下,行事是遵循规则,而不是做出选择。英国政治学者沃德时,如果抽掉同等重要的结构因素的话,任何理性选择理论都无法应用。"他甚至认为各种理性选择理论都试图解释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结构中做出理性选择,所以理性选择是结构方法的一个部分。哲学则从更为广泛的视角看待人性,一些哲学家认为经济人假设只看到了人的理性,没有看到人的道德性。而人的行为一般都离不开伦理的动机。如果不受伦理的约束,"个人主义的成本收益计算可能往往伴随着欺骗、逃避责任、盗窃、袭击及谋杀。"美国学者福山认为:"理性的、自利的人类行为模型在so%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还有20%的人类行为,新古典经济学派只能给出难以令人信服的解释。"那20%不适用于经济人假设这一经济学模型的是道德、习俗等文化因素的领地。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并不总是把追求私利当作惟一的目标,理想、信仰、情感等非经济因素都可能成为行为动机。比如,带有集体主义倾向的民族精神导致与个人成本一收益不符的行为,福山举出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团队精神、家族主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来证明自己的"20%"论。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