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社会学论文:俚濮人的人情消费现状探究

来源: 2017-06-30 12:05

   一、概述
  
  迤计厂①是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一个彝族社区,该社区90%的人属于彝族俚濮支系。迤计厂分为四个村民小组,共计403户,1523人( 男性749人,女性774人) ,其中少数民族户数为388户,人口数为1382人。劳动力资源数972人( 男:594人; 女:378人) ,其中,农业从业人员735人,转移出省外劳动力148人。为了了解迤计厂彝族社区村民家庭人情消费情况,2014年我们对该村村民进行了随机的入户走访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3份,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以此为依据对迤计厂村民人情消费变迁进行了分析。
  
  人情消费,是指在人情交往中支出的实物或现金费用,不包括人力或情感的付出。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走好,市场经济的繁荣,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在人情消费方面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2013年整个迤计厂人均纯收入为7600元,家庭人情消费支出约占到总收入的1 /4.在各项人情消费中,单笔人情消费额度由高到低顺序如下: 婚庆>升学>生子>乔迁>祝寿>葬礼。人情消费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其中1、2月份和8、10月份为消费支出的高峰期,这主要是因为元旦、春节时期是结婚的黄金季节和升学参军日子较为集中时期。人情支出是每个家庭一个很大的负担,一年内人情支出在3000 - 5000元之间的家庭占相当一部分。除了极少数村民认为当今人情消费规模是可以接受的以外,大部分人反对功利性的人情消费,抵制人情消费无上限发展。90%的受访人群表示,人情消费应该仅仅限于真正意义上的聚亲会友,举办人情礼的目的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增进亲友关系、联络感情,而不是附加愈来愈多的功利性、社会性动机。
  
  二、典型案例继2014年对迤计厂人情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在写此篇文章之前,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俚濮人的人情消费现状,2016年10月我们再一次到迤计厂进行个案调查,从中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案例一: 起某,男,彝族,65岁,家有6口人: 夫妻,女儿和上门女婿,2个孙女。大孙女考上了大学,小孙女考上了职业技术学校,之前在当地算人口较多家庭。起某今年种植葡萄收入8万元( 未除成本) ,喂养母猪收入五六万元,帮助攀西阳光葡萄酒业管理原材料( 葡萄) 收入5万,配偶的养老社保一年有一万七八。一年收入20万左右,在当地属于经济条件较好家庭。由于在平地土生土长,起姓又是当地的大家族,起某本人任迤计厂社长多年,因此人际关系网络复杂,人情往来较多。人情消费一年3万元左右,占到整个家庭收入的20 - 30% .主要人情消费对象是亲戚、朋友和同事。送礼最多的项目是结婚,送礼金额亲戚一般送400 - 600元,朋友、同事送200元,当年送结婚礼的就有10多家,一年要参加婚礼一二十场,1995年,一年参加了80场婚礼。送礼项目除了结婚送礼之外,其次较多的是老人过生日。此外还有贺新房,2008年8月30日因为攀枝花发生了6.1级地震( 简称8 ·30地震) ,仁和区为震中,迤计厂民居大多成了危房,因此震后家家户户都修建新房,所以近年来贺新房送礼也很多。还有就是升学、参军、小孩满月、过周年等都要送礼。在这个村里人情消费算是最多的。
  
  案例二: 华某: 女,55岁、彝族、高中毕业,曾当任村妇女主任。家里5口人,夫妻2人,女儿、上门女婿和孙女。经济来源主要种植烤烟、葡萄。葡萄年收入2万多,烤烟年收入4万多( 均未除成本) ,家庭年收入6万多元,在当地属于中等收入家庭。在人情消费上,送礼的项目主要是结婚、祝寿、办周岁、满月,升学、家人往来。去年参加酒席不少于20场,一般本家亲戚送礼500元,给其他人送礼100 - 200元,一年送礼5000 - 6000元。近些年来自己办酒席3次,即嫁女儿、招女婿和孙女满月。人情交往总体支出的多,收入的少。
  
  案例三: 王某、女、48岁、彝族。家里3口人,夫妻和儿子,一个女儿已出嫁。儿子今年26岁,几年前出了车祸,脑补受损,痴呆,目前生活不能自理。当时搭乘的是堂兄的拖拉机,无证无牌照,无任何保险,加之堂兄家境贫穷,无任何赔偿能力,因此只有王某家全负担医药费用和抚养责任,目前每月还要花费400多元医药费。由于儿子时常犯病,王某一人无法在家独自照看儿子,因此其丈夫也无法出去打工,只在平地镇打点散工。家里只有两亩地,一年收入4000多元,打工收入当年3000 - 4000元,经济状况较差。在人情消费上,平均一年参加五至六次酒席。本家亲戚办酒席送100 - 200元,一般人家办酒席送50 - 60元,在村里算最最低礼金。近期嫁女办过一次酒席,20桌,大约花费2万多元,收入的礼金基本和酒席花费持平。
  
  三、彝族俚濮农村社区人情消费变迁特点
  
  俚濮人崇尚礼仪,特别是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礼节行为,过去,彝族人情往来主要以宗族关系为主,是典型的宗族型村落。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迤计厂的社会人情关系逐渐由宗族型村落转变为原子化农村,人情关系逐渐转化为以血缘、地缘、业缘等多维度的人情关系网络。和彝族宗族型村落相比,迤计厂农村人情消费也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已不是局部现象,而是全面的和总体的变迁。
  
  ( 一) 人情消费项目增多
  
  人情项目即人情消费的事由。过去迤计厂人情消费项目主要是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结婚做结婚酒、嫁女酒,老人过世办丧事酒等。只有在人生或家庭有大事的时候才置办酒席。而目前迤计厂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据村民介绍,过去由于村上很少有人能考上大学,所以没有人置办升学酒,但现在村里考上大学的家庭越来越多,开始兴办"升学酒",有些甚至考上中专的家庭也要办酒席。盖了新房要办"贺新房酒"、当兵了要办"参军酒"、生了孩子要办"满月酒"、"周岁酒"等,总之,上学、参军、建房、工作调动等等都要办酒席。可谓人情消费项目五花八门,这些都是村民们最常支出的人情消费,如果不办,会遭他人非议。如果不参加,也会觉得让人瞧不起,案例三中王某虽然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但他说别人家办酒席请了还是会去的,否则就会被人看不起,抬不起头。
  
  ( 二) 人情消费时间频率越来越短
  
  人情消费时间频率也既人情周期,过去人情周期以一些重大的人生礼仪为限,如出生、结婚、做寿、过世等,这在一个相对小的农村社区迤计厂来说频率并不高,大概八到十年时间有一次,这些人生礼仪或重大事件会有一定的弹性。随着人们经济状况的不断改善,消费名目的不断增加,人情消费频率逐渐变短。案例一中的起某,一年参加各种酒席几十次,在我们调查时他说下个月他一天就有4场酒席。其他普通农户家庭,参加酒席一年至少也有四至五次。攀枝花发生8·30地震后,农户盖房政府给予补贴,迤计厂近几年盖新房的很多,几乎家家都要办贺新房酒席。因此村民人情消费的周期急剧缩短,凡能有个说头的事由即可举办酒席,村民所承受的人情消费负担也越来越重。
  
  ( 三) 人情消费档次逐渐提高
  
  人情消费档次是指办酒席的规模大小和酒席的价位。过去农村置办酒席都有一个基本标准,大家都照着这个标准办席。即使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或者性质不同,酒席标准有所调整,但幅度不会太大,一般都会维持在基本水平线上下。案例一中起某在20世纪70年代结婚时,婚宴白天只有烟、糖果,水果晚上吃过晚饭后才拿出来,酒席桌子是连排坐,菜品十分简单,荤菜不多。但是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酒席档次也在不断地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办席8人一桌含酒水多是按500元的标准,另外还要摆设糖果、香烟等。在规模上,迤计厂中村有村民800多人,一家办酒席一般中村的村民都要来参加,即使条件差的村民办酒席至少也是50 - 60桌,多则有100多桌。一般办两天,菜品少则十二碗以上,多则十七八碗。近年来在当地农家乐办酒席的逐渐增多,村民办酒席存在着一定的攀比心理和面子思想。
  
  ( 四) 人情消费支出节节攀升,人情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
  
  人情礼金没有确定的数字,在调查中村民们普遍按远近亲疏和关系好坏来确定随礼金额。过去结婚送礼主要以送实物为主,占家庭支出的很小部分。以贺生日礼为例,妇女生育后,姑爷要去岳父母家报喜。报喜后,娘家就要备办贺生礼。一般就是煮酒一坛、被单一个、尿布一套、衣服一套、鸡蛋数百个。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人情消费不断升格,人情消费已基本是礼金往来,且人情往来的礼金也水涨船高。据村民反映: 八十年代一次人情二三十元,九十年代一次人情四五十元,可是到现在一次人情最少也要一百元,在日常的人情消费过程中,平均的单笔人情消费额达到150元,多的甚至上千元。礼金的多少由心意的表达沦为衡量人与人之间感情厚薄、关系深浅的标尺。在人情消费的过程中,每一年各项人情消费支出金额都要比上一年增加20%,更有甚者占比达到50%,人情支出增速明显快于收入的增速。
  
  ( 五) 人情仪式渐趋简化甚至消失
  
  人情仪式意指在有人情礼金的酒席中所规定的仪式,它是由一系列的规定动作、话语、行为、人物、象征、物件等组成的过程。[1]彝族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民族,在迤计厂过去宗族社会,人情仪式非常重要,尤其是传统婚礼和丧葬的仪式繁复、缜密且充满禁忌,稍有不慎就会出错。如结婚仪式上,男家邀约弟兄、叔侄及邻居青年数十人,携带钱粮、烧酒到女家,女家邀集邻居、宰猪杀羊、买酒待客,青年妇女向客人泼水、摸锅烟,每个仪式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意义内涵。目前,很多婚丧嫁娶仪式向城市看齐,一些人情仪式都已简化,并且随意性很强,和汉族礼仪基本相同,人们在酒席上只是按主客或长幼之序安排坐席。
  
  ( 六) 人情消费动机失去淳朴性,越来越趋向功利化色彩
  
  传统迤计厂俚濮彝族的人情消费主要以血缘关系为主,其目的一方面是增强宗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一方面也为了更加凝聚家族之间的互助功能。但在改革开放以后,人情消费越来越具有功利性,以血缘为主的人情关系逐渐扩展到血缘以外的地缘、业缘关系上,这种功利性消费导致村民过重的人情负担。有些村民通过人情消费增加社会资本,一些稍有权势的家庭办酒,许多人积极响应以求获得更多的利益,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2].不过这种现象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有所好转。
  
  ( 七) 人情消费浪费现象严重。
  
  人情消费伴随的是举办酒席。彝族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彝族谚语说:"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日子; 十斗不做一顿吃,就不能待客人。"因此只要是在自家办酒席的,一般都要杀鸡宰羊。过去剩下的酒宴就送给邻里乡亲,或者是中午吃了,晚上、甚至第二天再吃,不会造成浪费。现在即使在自家办酒( 但多数是承包给专门的办酒团队) ,一些剩多了的饭菜,一时消化不了的,就喂猪喂狗。现在一些村民在农家乐办酒席的也多了起来,有时餐桌上就剩下一半以上的食物,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另外,在农家乐办酒席,要先预定,一般家庭害怕席位不够,客人来了没有位置可坐,所以一般都要多预定几桌,这样也会造成浪费。
  
  三、彝族俚濮农村社区人情消费变迁的原因
  
  迤计厂人情消费变迁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文化传统根基的影响,也有经济层面的农民收入提高的因素,同时,社会层面的"差序格局"的束缚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彝族传统文化根基的影响
  
  文化因素在人情消费异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俚濮语句谚语:"平时不交友,到时徒孤独",可见迤计厂彝族把人情关系看得非常重要。俚濮人待客真诚而大方,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在案例二中华某认为大家世世代代都在一个村子里生活,你帮我,我帮你,谁家有事,都要互助,形成了一种淳朴互助的人际关系。对于人情往来大家都认为是必要的。因此凡有村民办酒席,都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酒席办好,这样才能彰显主人家的热情和真诚。在迤计厂有个风俗,就是老人过60岁生日,不管家庭穷富,都要给老人祝生。按照当地说法,人满了60岁,说明已经不是短寿的人要办酒席庆贺。受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俚濮人家里再穷该办酒席的还是要办,该送的礼还是要送。不仅如此,在攀比心理的影响下,不管经济状况如何,也不能和别人差距太大。
  
  ( 二) 不欠人情债的淳朴心理
  
  人情消费注重人情往来,在迤计厂这样的农村社区,其基本结合形态是"熟人社会",它是按照差序格局组织起来的"自己人"认同圈。在这个圈子里基本由两种人构成: 一是血缘关系,二是人情关系。在这个熟人圈子了,如果单项的随礼,会造成支出和收入的巨大差额,于是没事也得找事办酒收礼,因此收送礼金一般要基本平衡。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村民说再穷也要送礼,世代都居住在这里,一代一代的不想欠人情。礼尚往来实际上发展成为经济往来,这样就增加了人情消费的频率,消费数额也不断攀升,如此周而复始形成的无限循环人情债,导致了彝族农村社区人情消费"水涨船高".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村民,因为每年的人情往来消费,导致家庭生活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家庭生活贫困。
  
  ( 三) 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更注重人情往来
  
  迤计厂过去农民收入主要靠单一的种植粮食,收入微薄,后来通过政府推广,发展种植酿酒用葡萄和烤烟,收入增加较快,加之青壮年人群外出打工,村民收入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收入的增加奠定了人情消费的经济基础,村民可以有更多的钱来用于人情消费,这样助推了农村人群消费的高涨。特别是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乡村社会来说,村民希望通过一定的人情交往来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通过交往对象拓宽,交往方式多元,以此来获得对稀缺资源的需求,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这些都导致了农民不得不去做人情,进行资源的互通有无的配置[4]
  
  ( 四)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人情消费异化
  
  目前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对村民的消费观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使村民更加注重人情消费的功利性。农村又囿于传统人际关系特点,乡里熟人社会的特性,人情消费陷入一种怪圈。通过"做人情",村民需要的一些资源可以得到满足,一些事情可以顺利解决。"功利主义"文化导致了一些村民物欲膨胀,"攀比心理"和"趋众心理"严重[4].这种不良风气不仅让农民家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影响着原本纯朴的农村人际关系,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余论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人情消费在迤计厂发挥着巨大的功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情交换、礼物馈赠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交换的方式。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一个重视"人情"的国度,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处处浸润着"人情".这种"人之常情"对普通村民而言,如何处理好"人情"关系是日常交往生活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但是,目前迤计厂人情风愈演愈烈,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已严重打乱了农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部分农户因人情消费支出过大,影响了家庭的农业生产投入,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消费活动。更有少部分农户因此而导致无资金发展生产而沦为新的"贫困户",严重阻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人情风"也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金钱的关系更加密切,弱化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不利于农村新风气的建立。如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影响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步伐。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体现的是人们对乡土淳朴文化的一种怀念、一种记忆。乡土性是费孝通对中国社会特点的判断,乡村生活的意义就由围绕"乡土性"而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构成。因此,改变农村这种变异了的人情消费,建设健康文明的人情交往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才能使乡愁不会变异成因人情交往负担而产生的"乡愁".
  
  参考文献
  
  [1]杨华,欧阳静。农村人情的变异: 表现、实质与根源-对当前原子化农村地区人情的一项考察[J].中州学刊,2011(5)。
  [2]张征然。我国农村人情消费现状的社会学分析[J].商,2015(3)。
  [3]杨红君文明的足迹---彝族历史文化传承田野调查[J].寻根,2010(6)。
  [4]汲怀远,高燕。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011(7)。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