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社会学论文: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影响

来源: 2017-06-30 13:12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根据行为者的行为推断人格特质,这一现象被称为特质推理。例如,当看到他人的侵犯行为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该行为推断人格特质"攻击的"。特质推理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在成人关于社会世界的朴素心理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特质推理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2]。

  研究发现,特质推理包括两个方面: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前者是指没有目的、没有意识、不需要耗费认知资源的内隐认知加工过程,后者是指有目的、有意识、需要耗费认知资源的外显认知加工过程。特质推理研究领域兴起之后的很长时间内,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探讨个体是否进行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并采用多种方法充分证明了这两种特质推理的存在[3,4]。1995年,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被提出。自此以后,内隐层面的特质推理,即自发特质推理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5]。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者对自发特质推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探讨。有研究者发现,个体自发特质推理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6,7]。例如,Wigboldus等人的研究表明,虽然性别刻板印象并未促进个体自发地从性别刻板一致行为(如"男孩打了售货员")推断特质(如"攻击的"),但是却阻碍了个体自发地从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如"女孩打了售货员")推断特质[7]。

  如前所述,特质推理包括内隐的自发特质推理和外显的有意图特质推理两个方面,而且两者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特点[1]。那么,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有意图特质推理的影响是否与其对自发特质推理的影响模式一样,会阻碍个体从刻板不一致行为推断特质呢?近期,有研究者指出,由于自发特质推理是在没有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产生的,很少占用认知资源,因而从行为自发推断特质的过程实质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浅加工过程。这样,自发特质推理也就比较容易受其他信息的干扰和抑制。例如,在上述Wigboldus等人的研究中,当加工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信息时,从行为到特质的自发推理过程就受到了性别刻板印象的阻碍。但在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会有意识地将大量认知资源用于加工行为的特质信息,以对行为者做出有效的评价和判断。此时,个体由行为推断特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精细的深加工过程,因而也就难以受到其他信息的阻碍或抑制[8]。据此可推断,虽然性别刻板印象能阻碍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却未必会阻碍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专门比较性别刻板印象对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影响差异的研究非常罕见。因而,性别刻板印象对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影响究竟是否存在差异,尚需进一步验证。更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研究者用于考察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范式是完全不同的[7,9],这就无法在控制研究范式的前提下,直接比较性别刻板印象对两种特质推理影响作用的异同。但近期有研究发现,通过"记忆"指导语(即要求被试记住电脑上呈现的每个行为句子)和"印象形成"指导语(即要求被试在阅读行为句子时推断行为者的人格特质)能够分别诱发个体的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8,10,11]。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采用同一种研究范式直接对两种特质推理及其相关现象进行考察和比较。鉴于此,本研究拟借鉴特质推理领域的近期研究成果,通过"记忆"和"印象形成"两种不同的指导语分别诱发个体的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在此基础上,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the recognition probe par adigm)考察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影响,以揭示性别刻板印象对特质推理的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的影响作用是否存在差异。

  1、对象与方法

  1.1、被试

  将76名在校本科大学生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8人。给其中一组被试(16男,22女)呈现"记忆"指导语,引导他们进行自发特质推理;给另外一组被试(18男,20女)呈现"印象形成"指导语,引导他们进行有意图特质推理。

  1.2、实验材料

  1.2.1、特质句子 首先,查阅特质推理领域的相关研究[6,12],并从中选取男性特质句子(描述男性特质的句子)、女性特质句子(描述女性特质的句子)和中性特质句子(既可描述男性特质又可描述女性特质的句子)各6个。然后,将"男人"和"女人"这两个性别标签分别与每个特质句子配对,组成性别刻板一致、性别刻板不一致和性别刻板中性特质句子各12个。如,将标签"男人"和"女人"分别与女性特质句子"轻轻哼着催眠曲哄小宝宝睡觉"配对,可组成一个性别刻板一致特质句子"那个女人轻轻哼着催眠曲哄小宝宝睡觉",一个性别刻板不一致特质句子"那个男人轻轻哼着催眠曲哄小宝宝睡觉"。最后,为每个特质句子设置一个探测词,该探测词即特质句子隐含的特质词。实验材料举例如下:

  要求30名大学生以7点量表为工具,评定每个句子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对男性或女性的一般看法(1=非常不符合,7=非常符合)。结果发现,性别刻板一致句子的得分(M=6.11,SD=0.40)显着高于性别刻板中性句子(M=4.05,SD=0.34),t(29)=23.683,P< 0.001;而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又显着高于性别刻板不一 致 句 子 (M=2.64,SD=0.41),t(29) =19.022,P< 0.001。评定结果说明了研究中三种特质句子的有效性。

  1.2.2、填充句子 编写

  48个填充句子,每个填充句子后也都跟随一个探测词。借鉴相关研究的方法[6,7],为避免被试猜测实验目的,并且保证被试注意句子的各个成分,各有16个填充句子分别对应形容词、名词和动词探测词。此外,为从整体上平衡整个研究"是"和"否"的反应次数,将被试对填充句子对应的三类探测词的"是"、"否"反应的比例均设置为3:1。

  1.3、实验设计

  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第一个因素为特质推理类型(包括自发特质推理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两个水平),属于被试间变量;第二个因素为特质句子类型(包括性别刻板一致、性别刻板不一致和性别刻板中性特质句子三个水平),属于被试内变量。

  1.4、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之前先向被试讲解指导语,给一组被试呈现"记忆"指导语(即要求被试记住电脑上呈现的每个行为句子),诱发被试的自发特质推理;给另一组被试呈现"印象形成"指导语(即要求被试在阅读行为句子时推断行为者的人格特质),诱发被试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待被试理解指导语后开始实验,采用探测词再认范式考察被试对三种句子的特质推理[7,13]。实验过程如下:首先随机在电脑中央呈现一个特质句子(如,那个女人轻轻哼着催眠曲哄小宝宝睡觉),1500ms后该句子自动消失,接着呈现空白屏1000ms,然后呈现该特质句子隐含的特质词作为探测词(如,温柔的),要求被试按"是"(F键)、"否"(J键)快速且准确地判断该词是否在先前句子中出现过。

  被试每作出一个反应,电脑上都会立即呈现其判断的正误和时间,以给被试提供反馈,反馈结果的呈现时间为1000ms。反馈消失后,呈现800ms的黑屏。

  接下来,进行下一个系列的测验。实验基本流程图如下:

  基于理论的分析[6,7],若被试加工特质句子时推断其隐含的特质意义,那么在面临探测词(即行为句子隐含的特质词)时,被试就会难以区分该探测词究竟是先前句子中直接包含的词还是自己推断出来的词,从而干扰他们对探测词的再认,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和/或错误率增加)。被试的特质推理越强,反应时间越长(和/或错误率越高)。

  2、结 果

  统计并分析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下,被试再认三类特质句子对应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2.1、反应时

  借鉴已有研究对反应时的分析方法[6,7],首先删除反应时数据中的极端值(多于 2000ms 和少于200ms),然后剔除错误反应对应的反应时数据,对剩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下,被试再认三类特质句子对应探测词的平均反应时间见表1。

表1 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下被试

  对反应时进行2×3的重复测量分析发现,特质推理类型主效应显着,F(1,74)=12.696,P< 0.01,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探测词的时间显着长于自发特质推理条件;特质推理类型和句子类型交互作用显着,F(2,73)=11.795,P< 0.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自发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三种句子对应探测词的反应时间存在显着差异,F(2,36)=5.323,P< 0.01。具体来说,被试再认性别刻板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无显着差异,t(37)=0.582,P>0.05,再认性别刻板不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显着短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t(37)=-2.215,P< 0.05。这说明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不影响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却阻碍了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三种行为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存在显着差异,F(2,36)=6.560,P< 0.01。具体来说,被试再认性别刻板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无显着差异,t(37)=-0.653,P>0.05,再认性别刻板不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时间显着长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t(37)=2.481,P< 0.05。这说明,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不影响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却促进了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

 表2 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下被试

  2.2、错误率

  根据已有研究对错误率的数据处理方法[7,14],将被试的所有反应数据都纳入统计分析。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下,被试再认三类特质句子对应探测词的平均错误率见表2。

  对错误率进行2×3的重复测量分析发现,特质推理类型主效应显着,F(1,74)=11.001,P< 0.01,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探测词的错误率显着高于自发特质推理条件;特质推理类型和句子类型交互作用显着,F(2,73)=6.919,P< 0.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自发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三种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存在边缘显着的差异,F(2,36)=2.882,P=0.062。具体来说,被试再认性别刻板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无显着差异,t(37)=0.388,P>0.05,再认性别刻板不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边缘显着地低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t(37)=-1.809,P=0.079。这说明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不影响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却阻碍了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再认三种行为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存在显着差异,F(2,36)=4.332,P< 0.05。具体来说,被试再认性别刻板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无显着差异,t(37)=-0.052,P>0.05,再认性别刻板不一致句子对应探测词的错误率显着高于再认性别刻板中性句子对应探测词,t(37)=2.179,P< 0.05。这说明,性别刻板印象虽然不影响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却促进了个体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

  3、讨 论

  本研究对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分析结果均表明,当加工性别刻板一致行为时,性别刻板印象既不影响个体对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也不影响个体对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根据"过滤器模型"的观点,由于性别刻板一致行为与人们已有的性别刻板印象高度一致,为了节省认知资源,人们会更倾向于关注刻板一致行为[15]。也就是说,从理论上分析,性别刻板印象应该促进人们对刻板一致行为的特质推理。

  但本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既没有促进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也没有促进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采用的性别刻板一致句子非常强地隐含了特质,所以个体由行为到特质的推理在强度上达到了顶峰,这就使得性别刻板印象已经没有余地再促进个体对刻板一致行为的特质推理[7]。

  本研究通过对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分析还发现,当加工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时,性别刻板印象阻碍了个体对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但却促进了个体对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由此可见,性别刻板印象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产生了阻碍和促进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这可能是由自发和有意图特质推理的不同加工特点导致的。如前所述,由于自发特质推理较少占用认知资源,因而从行为推断特质的过程实质上只是一个粗略的浅加工过程。这样,对刻板不一致行为的自发特质推理过程就比较容易受性别刻板印象的阻碍。相反,在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被试会将大量认知资源用于加工行为的特质信息,从而促进特质概念的高度通达和深度激活[16]。这就导致本研究中,被试对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并未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阻碍。但是,为什么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没有阻碍,反而促进了被试对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的有意图特质推理呢?有研究者指出,当个体有意识地根据行为信息建构关于他人的印象时,如果类别化信息(如,性别刻板印象)与个体化信息(如,行为者行为)不一致,那么类别化信息会凸显和反衬个体化信息,导致人们更关注个体化信息,更倾向于根据个体化信息做出相关判断或推理[17,18]。具体到本研究中,在有意图特质推理条件下,当被试加工性别刻板不一致行为(如"那个男人轻轻哼着催眠曲哄小宝宝睡觉")时,由于被试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与行为者行为不一致,因而在性别刻板印象的凸显和反衬下,被试更倾向于关注行为者的行为,由此增强了被试对行为隐含特质的深层次加工,最终促进了由行为推断人格特质(如"温柔")的过程。

  参考文献
2 闫春平,申鲁军,杜卫,等. 个体特质推论与行为推论的性别差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3): 499-502
4 徐伟,黄车白. 5-7岁儿童特质理解的心理理论的发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6): 739-741
6 Yan XM, Wang MF, Zhang Q. Effects of gender stereotypeson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gender schematicity: Evidence from Chinese undergraduat-es. Social Cognition, 2012, 30: 218-230
8 Ferreira MB, Garcia-Marques L, Hamilton D, et al. On therelation between spontaneous trait inferences and intentionalinferences: An inference monitoring hypothesis. Journal of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2, 48: 1-12
10 Ma N, Vandekerckhove M, Overwalle FV, et al. Spontaneousand intentional trait inferences recruit a common mentaliz-ing network to a different degree: Spontaneous inferencesactivate only its core areas. Social Neuroscience, 2011, 6:123-138
12 闫秀梅. 自发特质联结的年龄特点、加工机制及其对外显特质判断的影响.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4 姚亮. 大学生特质推理中的老年刻板效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6 Mitchell JP, Macrae CN, Banaji MR. Forming impression ofpeople versus inanimate objects: Social-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Neuroimage, 2005, 26:251-257
18 Pilkonis PA. The influence of consensus information and pr-ior expectations on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attribution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7, 101: 267-279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拼团课程更多+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