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论文:合肥学院“卓越计划”实施中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 要: 借鉴德国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围绕专业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探索构建与"卓越计划"相适的课程体系,以期为"卓越计划"研究人员提供参考,促进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
关键词: 卓越计划; 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简称"卓越计划") ,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合肥学院 2010年 6 月入选"卓越计划",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的 61 所高校之一. 为实施好"卓越计划",合肥学院依据人才培养标准,借鉴欧洲模块化教学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在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试点专业实施了模块化教学改革,整合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与研究。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桥梁,它决定了培养对象所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相应课程体系的实施. 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工程性"和"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作为对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卓越计划"提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如何依据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课程整合,构建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是参与高校实施"卓越计划"的一项关键任务.作为一所长期对德合作办学的地方高校,合肥学院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敏锐地发现模块化教学模式与"卓越计划"的高适性,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力推动了"卓越计划"的实施。
"卓越计划"对"卓越工程师"的各种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以满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宗旨,从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 这就要求参与高校必须依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标准,并围绕专业培养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体设计课程体系. 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中,模块是以具体能力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根据专业总体培养目标,每个模块都制定了各自的教学目标,并且围绕模块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 所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与"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在目标取向上是高度一致的。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涉及更广的知识面,课程体系的设计也更加复杂,更要注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逻辑性,以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不仅解决了课程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使整个课程体系的逻辑性大为增强,完全符合"卓越计划"的要求."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基础知识;职业发展素质;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课程整合过程中,要求突破各学科领域的界限,不受原有课程和体系结构的束缚,对课程进行实质性的有机融合和重新组织; 要打破原有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以跨学科的方式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和整合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把不同领域的能力培养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它能够更好地适应"卓越计划"对教学的要求,同时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条件.此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安排上相对灵活,可简化成绩认定,使得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开课更为方便,可以更好地满足"卓越计划"对高校间合作和国际化培养的要求。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要求打破原有的按学科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实现由"学科导向"向"专业导向"转变,改变教学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的做法. 因此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实现由"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将传统的"哪些内容我要讲授"( 以知识输入为导向) ,改变为"哪些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 以知识输出为导向)。
实施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理论课、实践课的划分,围绕特定的能力培养目标来设置模块,考试要求也根据模块而定而不再根据原来的专业课程,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更能体现能力培养和应用的导向。
根据学校的服务面向、人才培养定位和特色,依托行业对工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首先制定各实施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进而确定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组成模块. 将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经营素养的相关模块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通过实现矩阵将培养标准导入课程体系,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思路可总结为: 通过对定位的岗位群专业能力主流需求和最新技术趋势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本科教学要求,确定本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专业能力;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并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各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及知识应用组成模块; 覆盖该专业能力的所有模块,构成培养"卓越工程师"所需的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具体操作中,确定模块的内容并界定其所对应的素质能力是有难度的,必须从实现培养目标的角度,首先明确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能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之后再确定单一模块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或实现方式.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作用和功能。
应明确一个单元模块的大小或时间长度,即确定一个模块是否能在一个学期内结束,还是要跨越几个学期. 如果模块过小,会使综合性的、跨领域的能力培养变得困难,同时考试的次数将会很多,进而导致人力和管理成本的大幅度上升. 如果模块过大,则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被迫降低,模块过大还会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 通常一个模块为 5 ~6 个学分,可以在一个学期内完成。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涉及更广的知识面,以往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仅服务于该专业甚至该专业的某一特定范围,而模块设计时需要围绕一定的能力要求,考虑其能够实现的功能以及是否可以跨专业使用,将原有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打破,容易误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歧途,因此,必须注意模块间的衔接性. 在模块构建中,首先明确每一个模块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作用,同时厘清每一项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需要哪些模块的共同作用,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在模块之间的延续性和系统性,使在某一模块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后续教学环节中延伸、强化和拓展,确保"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各种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执行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实现。
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根据"卓越计划"的通用标准、行业需求以及学校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培养标准. 在此基础上,打破追求学科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旧框架,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重新组织教学结构. 适度引进德国合作院校及国内相关高校优质课程和教学内容,增设企业课程; 突出三大工程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 培养的主线,强调与市场需求、岗位需求和个性化学习相符合的教学针对性与适应性,来设计制定个性化教学模块,最终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共由 42 个模块组成,其中全部为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 7 个,与企业共同开发并在企业完成的模块 3 个,选修模块 9 个。
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对数学、物理、三电( 电工电子、模电、数电) 等共计 7 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形成适合该专业后续专业能力发展的 6 个个性化基础模块. 以大学物理为例,原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繁杂,包括力学、光学、电磁学等,且内容注重理论推导,忽视实践应用,与软件工程专业所确立的"能在工程现场从事软件工程技术应用开发工作,工程功底深厚的软件设计工程师、高级程序员和软件质量保证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有一定差距. 因此对原物理课程内容重新梳理,挑选其中与专业密切相关的电磁学内容,并将其打散融入电工电子、模电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最终构建出电路与数字系统设计 I 模块,使物理原理的讲授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