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对象化劳动与工业实践:走向现实和历史的潜在努力

来源: 2017-07-17 21:52

  但是,仅仅通过"S应当是P"和"S现实的不是P"之间的矛盾及其扬弃并不能真正找到解答现实之谜的钥匙,因为"扬弃"仅仅是一个抽象无规定的哲学概念,站在道德和伦理的高度批判现实表面看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却并不能真正地改变现实,更不能实现"应然的"理想,而理想如果没有通达它的实际道路只能成为虚妄。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并没有真正将实证的、历史地超越现实的研究置于内容结构的关键位置,亦没有成为马克思此时思想的显意识。但是,从手稿中大量有关的内容片断来看,马克思的确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从而体现了走向现实和历史的潜在努力。

第一,哲学的解答,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劳动观的批判。在整个黑格尔哲学的"秘密诞生地"《精神现象学》中,历史被设定为绝对精神自我外化和异化及其扬弃这种外化和异化的过程。但在其中,黑格尔却通过自己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运用异化理论阐发了人类借助劳动创造历史、实现自我意识的重要思想。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叫虽然黑格尔的劳动仅仅指一种精神劳动,但是剥去其无批判的唯心主义外衣,却可以发现内涵于其中的合理成分:它揭示了劳动作为自我丧失和自我创造相统一的活动的本质,展示了主体辩证法的耀眼光辉。在黑格尔那里,对象化和异化实际上是精神活动的不同侧面,并无好坏之分。由于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哲学的影响,在对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进行了二元化区分的前提下,马克思指出对象化劳动是现实劳动的肯定方面,而异化劳动则是其否定方面。因此,扬弃异化,无非是对劳动进行"弃恶扬善"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这种区分虽然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却与费尔巴哈不同,因为费尔巴哈仅仅从感性直观和自然性角度分析人的活动(主要诉诸自然的情感、友情和爱等),而马克思则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通过人改造自然、生成社会和自身的活动来发现、观察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类存在物。"y7mz可见,同样是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此时虽然处于费尔巴哈的思想框架之下,但是其思想内部却包含着更多现实的、能动的内容,对此需要仔细辨识。

第二,政治经济学的解答,即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考察。马克思从哲学人本学的角度批判国民经济学,揭露雇佣劳动制度的非人化的同时,也考察了其劳动价值论演化过程及其合理成分,并由此审视了工业实践活动对人类历史的重大意义。在马克思看来,重商主义和货币主义者仅仅将贵重金属,即对人而言的客观存在物视为财产,因此财富的自然属性被视为普遍的东西;而重农学派则认为,财富源于对土地的耕作,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土地仅仅被当作资本的一个特殊存在形式,这样,财富的本质属性就被移入主体的活动,即劳动。尽管这里的劳动仅指农业劳动,但它却体现了走向一般劳动的可能性,因此具有进步意义。到了斯密和李嘉图,财富的本质就不再是特定的劳动,而是摒除具体内容的抽象劳动和一般劳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一般劳动就是工业活动,他认为:"一切财富都成了工业的财富,成了劳动的财富,而工业是完成了的劳动,正像工厂制度是工业的即劳动的发达的本质,而工业资本是私有财产的完成了的客观形式一样"。可见,他并没有完全固步自封于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而是以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把握考察了工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因此人的本质力量不是情感力量,也不是纯粹的思辨的活动,而是在工业活动中得到体现的对象性力量。正因为如此,自然界的神秘性质才能被剥离,自然界的属人性和人的自然性才能真正统一,科学才能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真正融合,历史才能成为感性的自然界向感性的人生成的历史。因此,对于社会主义的人而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它是从把人和自然界看做本质这种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感性意识开始的"。

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当马克思在解决现实与应然之间的矛盾的时候,他不是简单地从僵死的经验事实和片段中实证主义地寻找问题的答案,也不是简单地诉诸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价值批判,而是通过现实和理论的逻辑互动推进理论、推进对现实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理论不能对现实问题和矛盾给予完满地解答的时候,它反思自身、改进自身、转化自身的缺口就被打开了,理论本身的"修正""扩容""转变"的过程就是现实本身更好地呈现自身的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透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不仅仅发现了它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了哲学自身的缺陷和不足-这看起来是意外收获,实际上却是理论切入现实、现实推动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马克思对对象化劳动和工业实践的深入透视-尽管仅仅是一种不自觉的、非主导的话语形态-则为以后建立以物质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基础。

几点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点启示。

第一,现实并不具有直接的确定性和自明性,不同的观察者所讨论的现实是不同的。根据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任何观察都不可能完全排除主观性,具有不同立场态度、价值观念和知识背景的人理解的同一事物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因此,无论是国民经济学家和马克思本人,他们在把握现实时所渗透的思想立场和价值前提不同,其对现实的描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国民经济学家站在资本家和私有财产的立场,用貌似价值中立的态度审视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和分配活动,其批判现实的观察方法的实质就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批判地承认。而马克思则站在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价值立场观察世界,对他而言,现实不是僵死事物的堆积,而是同时具有经验实证性、实践生成性、价值批判性、历史超越性四重特征,历史中产生的事物必然在历史和实践中被超越。

第二、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两条理论逻辑,不可偏废。现实的5与应当的P的关系在马克思那里虽然存在谁强谁弱的问题,但却不存在谁消灭谁的问题。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现实与应当都是内在统一的,即任何阶段的现实都存在着与之适应的价值,并以此阶段性地推进事物的发展。由此,社会发展过程中S转换为P的过程就应该由"S1}S2}S3...... Sn}p},创造性地表述为"s(1 )p(1)}s(2)p(2)}s}3)p(3)......yn)p(n)}SP"①的过程。马克思以思想切入现实从而创立唯物史观并不是因为他放弃了人本主义的价值追求(主体维度)从而完全坠入生产方式理论的必然性逻辑(客体向度)之中,而是由于马克思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总体趋势理解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在"向下植根"的基础上做到了"向上超越"。因而必须从主体性与客体性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式理解"现实"和"应然"的矛盾并把握其内在张力。

第三、和出入于书房与社会一样,出入于哲学与政治经济学之间是马克思思想批判和理论建构的重要方法,研究马克思的思想要将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与哲学语境中的经济学话语结合起来。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言,马克思把对工人的价值关怀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相结合,并以此来透视古典政治经济学存在的问题。由此马克思收获了两方面的成果:一是将人本主义价值观注入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研究之中,发现社会现实应有的属人性以及实际的非人性;二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对工业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渐找到了推动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推动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可见,马克思的哲学是在他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对现实认识深入一步,其哲学也就前进一步。正是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双向逻辑互动,马克思才得以真正面向历史本身,找到深入理解世界和人的存在方式的宝贵钥匙。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