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春秋时期夫妻因战乱分离导致的男耕女织经济基础上个体家庭的破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以丰富的内容全面地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直接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
《诗经》最早创作于西周初期,最晚创作于东周的春秋中叶,全部作品产生于西元前十一世纪至西元前五世纪之间约五百多年的时间内。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表现手法,《毛诗序》的作者认为:"《风》诗是通过个人的抒情言志,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政教与风俗。"①《国风》以民歌为主体,反映春秋中叶以前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不了解周代人的政治社会生活,读这些诗歌会有隔膜。在《诗经·国风》的众多诗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的是爱情诗。这些爱情诗有的热情奔放,有的缠绵悱恻,有的幽情哀婉,凄楚悲凉。而在爱情诗中最能撼人心魄的是思妇诗。《豳风·东山》是一首反映久役将归征人悲喜交集心情的抒情诗:"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通过遥想当年新婚时,喜气洋洋,热闹美好的情景,将征夫、思妇相互怀恋、久别重逢的真切感受和盘托出。除此之外,《周南·卷耳》、《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更是其中出色的几首。它们以其不同的表现手法及风格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服役在外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思念。而最为后人称颂的是《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是历来研究学者取得的较统一的看法,它也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从思想感情上说,更多的是表达思念、牵挂和忧伤,故后人多将其归入思妇类题材。诗作的叙述和描写简单,但那位妻子的思念牵挂之情却表达得深挚动人,引起历代读者的心共鸣和认同,清人许瑶光《雪门诗钞》卷一《再读〈诗经〉四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十二首》第十五首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向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②更有评论认为:从此之后,在中国文学的漫漫长河中,黄昏与忧郁、感伤、怀远便结下不解之缘。女主人公的感情与乡间恬静、平凡朴实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使夕阳西下昏黄色背景伴随着主人公哀愁的背影留在世人心中,留在了历代闺怨妇人的心里,令人柔肠百结。《古诗十九首里》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温庭筠的《菩萨蛮》里"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等等诗句都或多或少受《君子于役》的影响,它们也因其抒情的真切感人而被后世传颂。
《诗经》是一部抒情诗集,"情"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全书。《王风·君子于役》则是其比较有代表性的体现,钱钟书在《管锥编》"二九·君子于役"一节中称此诗为"黄昏思念型"可谓精确;程俊英先生在《诗经译注》中指出:"这是一位妇女思念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诗。这位农村妇女在暮色苍茫之中,看到牛羊禽兽回来休息,而自己的丈夫归家无期,就更觉寂寞、孤独,不禁唱出了这首情景交融的动人诗篇。"③
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诗经》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用,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到了六朝时,以《文心雕龙》、《诗品》为代表的文学理论着作开始用文学的眼光来研究解读《诗经》,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不断从各个方面包括经学的、历史的、文学的角度来解读认识它,而文学似乎成其主线。明朝的王阳明说:"五经皆史"清章学诚作了具体的论述:"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六经皆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④《诗经》反应当时社会的主题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诗歌的范畴和功能,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各个方面的参照和依据。
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⑤它很简明地点出了在原始社会里,从统治者的角度来阐述夫妻关系必然要存在以及其对社会的功用,故《礼记·昏义》云:"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⑥
《诗经》中描写夫妇亲爱、家庭和美的篇章正是周人重夫妇人伦的婚恋观念的体现。男女两性的结合组成家庭,由此衍生出父子兄弟之家庭伦理等亲情关系的纽带。
而要想了解中国原始社会(周)里夫妇的职责分配,则首先讨论的是诗中"君子"的身份问题,其身份若得到确认,则关于此诗歌的主题就更加明朗化,有几种看法,一说是此称谓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一说是此"君子"为"大夫"说,如果其身份是"大夫"那其属统治阶级;一说是"士"阶层,因其有田产,此说法见《诗经直解》,其作者认为:"君子行役无定期,其室家思念之而作。此诗君子似非大夫,伐冰之家不蓄牛羊,而家有牛羊,殆属武士,属于当时社会上士之一阶层,或自由农民,小私有土地者。即令其时公田大量存在,井田以外之私田当已有之。"这里《诗经直解》里的分析集中在君子的称谓和其身份及所属社会阶层,按照划分阶级成分的标准,其拥有的土地量是准则。还有人认为,此处"君子"为统治阶级,所以其主题也有所变更,此诗之"君子"都属统治阶级而非受兵役之苦的劳动者。因而这首诗的主题是一般的思妇怀人,并没"反映出奴隶主阶级加给劳动人民的重重剥削和无尽无休的徭役。"⑦如若此观点成立,那么可能要解释一下,贵为统治阶级的"君子"的妻子为什么其所思所想均是质朴到极致的意象和物件,"鸡""羊""牛""饥渴"等,她对牛羊下山的熟悉,对鸡的作息规律的熟悉,都可见其是一个从事生产的劳动妇女。
中国早期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有学者认为在周以前的畜牧业比种植业发达,甚至是先有畜牧,再有种植。而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生产关系是指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它集中体现出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
《诗经》产生的周代,社会制度和社会思想都发生着重要变化。而农耕经济在这些变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地说明了农业在文化整体结构中的重要性。⑧以土地所有制为依据,结合周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诗经》的小农经济,探讨普通百姓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社会文化意义等方面。爱情、婚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
关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讨论,也有人说它写"妇人思夫远行无定也。",其原因未知,只是很直接别人会想到战争,因此有很多讨论以此来推测周代(平王)时连年征战百姓日子苦不堪言,夫妻聚少离多,揭露了统治阶级繁重的徭役给广大人民带来的夫妻离散之苦,控诉了统治阶级的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而夫妻分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年月,加之当时交通条件的局限和资讯的不流通,戍边战士的妻子的倚门望眼欲穿的盼望和遥遥无期的等待就是必然的悲剧,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存在,而这也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社会在周时自然经济基础是建立在男耕女织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生产单位,夫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两相守,是维持这种局面的基本条件,诸多如此的家庭构成社会的整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稳定受到威胁,那势必影响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⑨只有夫妇关系和谐了,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若社会的长治久安,稳定局面遭到破坏,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则人人不可能安居乐业,先哲所颂扬的"夜不闭户"、"老有所终,少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则永无实现的可能。
注释:
①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84).
②陈鸿秀.试论《君子于役》的魅力所在及其启迪意义培训与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03).
③纳秀艳.最难消遣是黄昏--《君子于役》黄昏意象的美学意蕴及其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④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06).
⑤蓝丽春.诗经所反应之周代社会[D].国立高雄师范学院国文研究所,中华民国七十五年.
⑥常虹.从《诗经》看周时的婚恋观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8).
⑦张艳萍.由《诗经》之"君子"谈《君子于役》的主题[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2).
⑧尹北直,张法瑞.《诗经》与传统农业文化的形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⑨常虹.从《诗经》看周时的婚恋观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8).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