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考研现象的社会学思考

来源: 2018-05-04 11:41

 摘 要: "考研热降温"是社会和个人冷静思考的折射。历经11年的"考研热",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首次大幅滑落,而在考研降温中名校考研人数热度却依然,同样存在"拥有名校硕士头衔,似乎就有了更高含金量的就业筹码"的倾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从社会学视域分析,在现有的政策制约和文化环境下,本文认为角色预期与社会分层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这两种现象生成。 

  关键词:考研热;降温;名校崇拜升温;社会学
一、"考研热降温"与"名校崇拜升温"之现状
"考研"这个曾经让无数大学生充满希望并付出艰辛努力的"时髦行为",如今已经不再"热得烫手",在历经了11年的"考研热"之后,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出现下滑。2004年报考人数达到94.6万人,比2003年同期报考人数增加11万人,同比增长23%。报考2005年研究生的人数则上升到117.3万人,增幅为24.1%,首次突破百万大关。到了2007年考研报名人数仅为127.5万,同比只增长了0.5%。而在过去数年里,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今年,各类高校硕士生报考总数为120万人,比2007年减少8.2万人。考研热在降温。
但是,虽然考研总体人数下降,名校的竞争程度反而更激烈。名牌大学,不管其专业的冷热和师资强弱,均是众多考生互相竞技的首选目标。据京华时报报道,2008年全国共有214 450名考生报考北京硕士研究生,而"北、清、人、师"4所高校报名人数超过万人,其中北大报考人数最多,这四所高校的合计报考人数占报考北京硕士研究生人数的近三成。这说明许多考生已在对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夸大推销有所警惕的同时,又对名校研究生教育回报的预期寄予厚望。随着考研热潮的逐渐消退,理性的回归让今年的考研竞争更加激烈。
二、考研现象的社会学特性
(一)功利性
当今很多人在选择工作单位或面临就职岗位时,把经济收入放到优先考虑的行列,学历和个人的收入相一致。考研就是个人获得自致地位的重要阶梯,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一下自己的环境或找到一个更好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满足自己的现实利益,提高社会经济地位;或为了以后在职称的评定、考核和干部的提拔中,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考研、学位、选择继续深造也就成为一些人孜孜以求来实现自我价值和谋求生存发展的晋升台阶。
符号。由此看来,大多数人通过考研转变生活方式、提升学历水平,带来较高的声望和较为丰厚的薪水来获得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来显示或象征着自己的地位等级符号,因此,当我们从四面八方听到"考研"的呼声时,隐藏在背后的理由,大多并不是人们萌发的"求知欲",而是试图控制对优势地位的供给,为自己帖上具有象征优势地位的符号和标签。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曾经指出,科层统治结构很自然地促成了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它强有力地促进了一个"理性的事实观"和专业人士/专家这样一种人格类型的形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即科层进程对教育所造成的影响。在韦伯看来,这一切又是现代科层制度所不可缺的。特种考试意味着通过一种特殊考试机制将从所有社会阶层中"选拔"合格的人才。法国、英国、美国的科层机构曾在很长一段时期依赖这一考试机制。
那么,"考研降温"与"名校崇拜升温"的现象为何会发生?也就是其根源是什么?在其现象的背后隐藏的社会学因素又是什么?
三、考研现象的归因分析
(一)"角色理论"视角下的"考研热降温"
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中曾指出了角色预期(role expectation)与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之间的不相匹配。角色预期包含着一种"关于自己想像性观念",在现实中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观。而后者则是某人实际扮演着的某一角色的方式。角色预期往往成为人们计划和目标的一部分,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力量。但是,许多角色预期在个体的内心是理想化了的,那么角色预期与角色表现之间总会存在着一些现实的矛盾和分歧,甚至是错位与冲突,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尚未完全领会他们角色,或者是对角色的期待不清晰。
"考研一族"正是通过"角色预期"来估价自身,用自身的理想化的观念来估量他们的活动,因此,难免在"碰壁"、遇到挫折时,会表现出"灰心""沮丧"之意,"幸福感、满足感"大打折扣。同时,也积极促使了"考研大军"对自己在将来的"角色预期"以及"角色表现"进行理智和冷静地思考,做出最佳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戴维•格伦斯基对社会分层的解释是,任何社会都会面临的要求,即配置和激发社会结构中的个人。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社会必须通过它把成员分配到不同社会位置中去,并且诱使他们去承担位置的责任。所以,必须通过社会分层去安排或激发他们――对合适的个人灌输获得特定位置的愿望,使他们到系统位置中去,无论是竞争性的还是非竞争性的位置。
  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而言,社会地位则更有具体性意味,即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绝大多数的身份或地位的比较和划分主要考虑到个人的受教育水平、职业、报酬、声望等方面。在戴维•格伦斯基看来,职业等级则是一种对社会地位评定的有效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职业是一个人占据的最重要的社会位置。收入与声望水平都要受到职业的严重影响。职业等级的高低意味着不同的职业,所需天赋和能力也不同,对社会的重要性也各有差异。因此,这些职业等级决定着人们在社会中的生存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体验即是否使人感到同样的愉快和幸福。如果一些位置从本质上比另一些更加令人愉快,一些位置需要一些特别的天赋和训练,一些位置的功能比另一些更为重要的话,报酬比另一些更高,这就会大大激发和鼓励了人们试图通过某些机制和途径来获得这些位置的愿望。对于"考研族",他们的预期就是通过报考名校来提高他们的位置等级以及社会地位。
  如今的考研"名校情结"依然,吸引着全国众多的考研学子。他们为了心中的"名校、名师、热专业"趋之若鹜,名校的优越地位无可替代。对莘莘学子来说,名校意味着拥有更雄厚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教学实施以及丰厚的科研经费;就读"名校",就意味着为自己加固了一道"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在成就感、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同时,也博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因此,拥有"名校文凭"成为通向更高等级位置的"通行证",故而"名校扎堆""名校崇拜"现象依然不减。  
  四、对"考研降温"与"名校升温"的建议和反思
   
  虽然2008年报考北京研究生的考生数量出现下滑,但这却并不意味着考生由于竞争对手减少可以更轻松地考上研究生。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考研热潮的逐渐消退,理性的回归让今年的考研竞争更加激烈。
  (一)加强对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大学生确立人生目标
  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自我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伴随着一个人角色预期与角色表现即知与行的超越过程。当前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意识,完全脱离社会市场需要以绝对自我导向来确定自我,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一味追求人生目标的实现,但这并不是自我意识增强所致,而正是自我意识的缺失。
  个体的自我价值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角色的理解、认知以及角色自我认同,决定着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之流变。在某种意义上,自我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在与外界客观事物接触时,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来判断其价值大小,做出对活动目的、行为方式和手段的选择,从自身的观念评估自己的行为,以及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加深角色的自我认同,角色的表现与自己预设的预期相一致。
  (二)促进角色自我认同,在理性分析后作出选择
  戴维•波普诺指出,角色预期,一种理想化了的自我观;角色表现,一种实际角色扮演的方式,在社会互动中,如果人们的预期太过理想化了,人们都会有可能处于角色预期与角色表现的冲突中,甚至不管如何努力,个人的付出都无法改变情景。那么,个人就会有可能经历着一种挫败感和一种更加强烈的疏离、不满和更强的疏远感(一种消极的情感过程)。我们要试图通过调整角色和加深角色的自我认同来正确地处理与我们的价值观或自我形象相冲突的角色期待,来缩小角色预期与角色表现在实际生活中的分歧和差距,使得人们在角色行为的表现更能符合观念中预设的角色扮演,使得我们对角色期待更清晰,把选择变为现实,避免角色认同的失败。
  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正确的自我价值观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加深大学生的理性认知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互衔接的桥梁,如"我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如何规划人生,掌握未来方向",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学生,作为塑造价值的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要,进行自我设计、角色预期,塑造真实的自我,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规划和把握好人生,就是向新目标前进的过程,这是自我综合素质的一种质变。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