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其成长历程中,从幼儿期的“小皇帝”,到青年期的“啃老族”、“月光族”,直至现在的“房奴”、“车奴”,甚至“孩奴”,都成为被热议的社会现象,从而也引发了关于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存在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些新矛盾和新问题也将会进一步延伸到目前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生,如何使当代大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中不再遭遇如此困惑,其出路便在于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关键词: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孝亲;婚姻
大学的本性、大学的古典理想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多学科深厚基础知识、文理兼备的通才,而不是仅简单地使学生获得那种专门性、职业性知识的工匠。爱因斯坦也曾指出,学校的目标始终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人类的一切价值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人类的一切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应是道德和文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知识只有被具有良好道德的人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正义力量。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特殊意义。它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这些人才将是社会未来的栋梁、未来的领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决定着未来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成败最终体现在它所培养的人上。
现在大学生普遍都是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我国独生子女群有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他们引发了众多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孩子一直占据着家庭的重要位置,而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中,孩子更是成为了中国家庭的最最核心。如此庞大的独生子女人口在如此长的历史时间中存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史无前例的,他们正在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道德伦理和理想价值,而且还将成为未来的社会主流。我国独生子女表现出了与以往世代非常不同的行为和特点,这些差异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凸显,包括其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劳资关系等。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本来就是“四有”中“有道德”的一项基本内容。很难想象,一个家庭伦理道德水平不高的人,能称得上和谐的人、人格至善的人,能称得上21世纪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样的人所建立的家庭,其道德水平及其向下一代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如何也可想而知。因此,从大学的本性和职能出发,大学的道德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以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否则,不注重加强和提高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水平的高等教育决不是成功的教育。
一、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现实性需要
(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的社会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孝亲”教育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2010年,我国首次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到202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2.8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80岁以上的老人也将达到2500多万。我国正处在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2+1”的家庭结构,已经使第一代独生子女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压力,近日中国青年报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1%受访者忧虑照顾父母力不从心。如何使老人能够“老有所养”已经成为我国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赡养老人主要靠社会,靠国家;而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国情却是养老仍需靠儿女,儿女若不尽孝,社会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然而“80后”、“90后”却存在着“孝亲”教育的缺失状态。
近几年,特别是随着独占性和较强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当代大学生所反映出来的家庭伦理道德素质状况令人担忧。每年新生入学,学生家长总是小包拎、大包扛,忙前忙后地办理各种手续,而学生们却在一旁逍遥清闲,稍有不顺心之处便向父母大发雷霆。有的大学生将信封提前写好地址、贴足邮票,定期将空信封寄回家中报平安。大学生毫不讳言地称其家书普遍等于“催款电报+问候语”。如果以上还是个别现象的话,大学生家书愈写愈短、愈写愈少却是普遍现象。他们遇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自我出发,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的意识,他们丧失了正确的自我评价,在他们的心里,觉得父母为他们服务是理所当然的,极少会为父母考虑,有的甚至蛮横霸道,不把父母放在眼里,甚至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还会对父母心生怨恨。“啃老族”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其在大学期间,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满足自己超前消费,在参加工作甚至成家立业后,还要不断伸手向父母要钱,大学生冷淡家书、疏远亲情,其中蕴涵着什么样的伦理道德,令人深思。
(二)越来越多的婚姻家庭危机需要对大学生进行婚姻两性教育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80后”相比于他们的父辈有着独特表征: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娇生惯养下成长,被视为“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尊自恋、自我为中心,总习惯于得到,总希望被关注。同时,他们任性、怕吃苦,独立性和承受力较弱。于是,当独生子邂逅独生女,稍有矛盾冲突便很容易出现情感危机。在两会上,尚少华委员特别提案关注“‘80后’婚姻状况”。她说:“很多‘80后’夫妻结婚仅1年,就因为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家长里短打得不可开交,直至闹离婚。‘双独’家庭往往缺少宽容,婚后又缺乏对婚姻磨合和耐心,因此草率离婚越来越多。”“80后”独生子女对于自身的症结往往不能自觉。他们常常标榜: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资格去爱别人。由于他们一直在家庭的呵护中长大,独立面对感情的时候缺乏安全感。他们敏感的脆弱如同婴孩,需要很多的爱,需要对方付出很多精力去照顾。稍不如意,便冒出“你怎么都不关心我”、“你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之类的抱怨。这一切都是爱情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没人想在这场战争之中认输,因为他们骄傲的个性,不能承受任何否定。
马克思认为,除了家庭之外,没有一种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如此敏感,能够如此明显地反映社会历史进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对社会发展的变化做出反应、产生影响。它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环境,并且是社会第一环境,同时它还为人的社会化创造最基本的条件。正是在家庭内部,率先培养训练着人的社会化进程,为个人的社会化积极准备条件、辅设有效轨道。同时,由于家庭具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的双重内涵,就使得家庭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十分突出。一个家庭具有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环境和氛围,不仅事关个人幸福与发展,是个人更好地从事职业活动的“加油站”,而且事关社会稳定,是社会的“减压阀”。“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现在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他们在婚姻家庭当中也存在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双独子女春节回谁家过年,当“80后”媳妇遭遇“50后”的婆婆,婚后是否与父母同住,家务活到底应该由谁来干等。这些由于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矛盾已渐渐显露,那么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讲,他们将来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也必然会遭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避免婚姻危机的出现也成理应成为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阵地,积极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在我国当前道德建设的三个基本方面(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中,是社会整体道德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爱人及人,一个具有良好家庭伦理道德的人,一般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这一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加强大学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定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但是,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不少学校在教学实践上依然偏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大学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里面也有家庭美德建设的内容,但也只是以应试教育的形式来传授,对学生是否真正明白其意义却不甚关心。在有限的道德课上,更多的也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而对孝敬父母、如何看待爱情、婚姻等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却也蜻蜓点水,从而导致了青年学生的基本道德修养不足,虽然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表现并不明显,但在今后其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将会显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从而影响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因此,高校在今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主动将对大学生进行的家庭伦理道德教育赋予其较为突出的地位,在教材、师资等方面加大建设的力度。同时,应该认识到加强大学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家庭和学校都是教育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双方只有增强联系,形成合力,才能使家庭、学校都成为大学生接受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积极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学校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导致年轻人知行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学校的道德教育形式封闭,没有走向现实生活,学校也不擅长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生动的道德活动,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常常与社会相脱节。教育者也往往只重视空洞的理论说教,只一味地教导,却忽视具体做法、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和实践,忽视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文化氛围等对学生进行熏陶。要将课堂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带领学生到敬老院、孤寡老人家中进行爱老、敬老的社会实践活动。要在新生入学、放假时给学生布置“作业”,使其在各种“实习”、实践中将道德理论、道德情感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巩固和加深教育成果,使素质教育更加深入。
(作者单位:许昌学院社会科学教育部)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