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阐述彝汉双语教学对凉山彝族学生的影响

来源: 2018-09-10 14:59

   [摘要]“双语教学”指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双语教育是指我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阶段中实行本民族语言和汉语文两种语言文字并存的教育体制,即双语教学。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现有两类模式。本文从凉山彝汉双语教育现状来分析彝汉双语教学对凉山彝族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双语教学 彝汉双语 凉山彝族 影响 
   
  一、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凉山彝汉双语教学的发展情况介绍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总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布拖、昭觉、金阳、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冕宁、盐源及木里藏族自治县等17个县市、616个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总人口415.48万,其中彝族181.55万,占总人口43.79%。 
  民族教育历来是凉山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给民族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几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两基攻坚”,逐步落实“两免一补”。四川省委省政府从2001年起,启动实施《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增加了大量的投入;凉山州委州政府积极开展百乡教育扶贫活动,掀起捐资助学热潮,并从2004年起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使本州民族教育发展迅速,民族教育内外部环境都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单就《十年行动计划》而言,六年来省州共投入基建资金37243.8万元,新改扩建了586所中小学校,建筑面积达56万多平方米。双语教学方面,招收双语教学的在校生94755名,其中一类模式模式中小学47所,学生4441人,二类模式中小学校495所,学生90314名,全州现有双语教学专任教师953人,其中一类模式小学专任教师255人,中学专任教师68人,二类模式小学专任教师523人,中学专任教师107人。截止到目前,凉山州中小学在校生71余万人,少数民族普通中小学在校生32.97余万名,女生为12.7万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小学在校生为28万余名,女生为11.4万余名,少数民族普通初中在校生2.8万余名,女生为1.3万余名,少数民族普通高中在校生为0.99万余名,女生为0.4万余名。全州少数民族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4.38%,其中少数民族女儿童入学率为91.26%,全州少数民族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为36.35%,其中女学龄人口入学率为31.66%。全州17个县市中,西昌、德昌、宁南、会理、会东、普格、冕宁、甘洛、盐源9个县市已实现整县“普九”,全州“普九”地区人口为277.9万人,人口覆盖率为64.85%。 
  (二)凉山彝族地区双语教学模式 
  彝区彝汉双语教学“并行”模式: 
  “并行”指的是在彝族地区中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实行以彝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简称一类模式)和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文,同时又开设彝语文课(简称二类模式)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并举的体制。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等原因,经济文化落后,彝族,大多只通晓自己的母语。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落实,彝语文教学得到了恢复。1978年秋,彝语文作为一门主科被正式列入凉山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的教学课程。1980年,国务院批准了四川《彝文规范方案》。1984年,全省彝文教学工作会议根据彝区的特点,提出了在彝族地区实行两种不同的彝文教学体制(双语教学)计划。1985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根据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和讲求实效的原则,作出了《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彝、藏族地区要实行“各科用汉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各科用民族语文教学,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的两种教学体制并举的方针。由此,凉山州的彝汉双语教学真正地走上了名副其实的双语教育轨道,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符合凉山彝区语言实际的两种双语教学模式“并行”的新路子。基本上实现了“80年代打基础,90年代初步形成两种体制并举”的彝汉双语文教育的新局面。 
  (三)喜德县彝族学生接受彝汉双语教学后的效益分析 
  喜德,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喜德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康滇古陆北段,大凉山与小相岭之间,全县幅员2206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3.76万人,其中彝族占84.6%,属典型的彝族聚居县。目前全县有小学156所,中学8所,在校生2039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316人,占在校生89.43%,以喜德县民族中学为例: 
  为了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喜德县民族中学于1999年6月到2002年6月期间,在校内推广“一类模式各科渗透汉语文”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此项活动,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大大提高,成绩不断上升,不仅摆脱了依赖母语学习的困境,思维模式也得到了改善,知识吸收能力和运用表达能力比以前均有明显提高。从96年首届高中班毕业至今,该校双语教学班升入大学本科的学生已有188人,本预有58人,专科有134人,升入中专的学生有308人,升学率达74.6%。 
  喜德县由一类模式学校过渡到一、二类模式教育并举的现象,是我们在喜德县调研获得的最大收获,针对偏远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两种模式并存,可以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既保证了高考升学率,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实用职业技术人才,或许这才是民族地区学校办学应走的有效之路。 
  二、彝汉双语教学对彝族学生的影响 
  (一)彝汉双语教学对彝族学生的积极影响 
  1.落实民族政策,尊重支持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 
  我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2.提高彝族学生的入学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彝语言是彝族学生的母语,便于开发彝族学生的智力和彝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因此,彝语言的教学极大地调动彝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推动了凉山彝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 
  3.培养适应凉山发展建设需要的合格型双语教育人才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学,对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儿童的语言障碍、推进普及、提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四川省双语教学两类模式学校达2189所,在校生218627人。其中,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的一类模式中小学校已有241所,在校生有28437人,专任教师有915人。 
  (二)彝汉双语教学对彝族学生的消极影响 
  彝语文教育波动不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学习难度大,效果不佳。因而有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失学率增加。 
  1.母语没有作桥梁,彝族学生直接用汉语学习各门课程的难处 
  彝族学生的母语,能使学生最快最有效的学好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反之,让彝族学生使用陌生的语言文字来进行学习,学生就难以掌握,就与学生的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脱节,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2.社会、家长、学生自身对母语教学不够重视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效益周期长、见效慢。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目的不明确,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谋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认识到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这些观念的存在从主观上制约了母语教育的发展,导致母语教育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 
  3.教学条件给学生学习母语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县城以上的学校推广双语教学愈来愈困难。城市里的彝族学生不愿意学习母语,有些学校也不愿不开设或开设的课时量很少。不少学生家长、学生和老师认为双语教学没有意义,因而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模式学校招生较为困难。二是开设民族语文课,少数民族学生要比汉族学生多学习一门课程,增加了学业的负担。三是双语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配套率低,缺乏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质量达不到应有的要求。 
  (1)双语教学语言环境不佳。 
  (2)双语教师数量不足。自开设两类模式的教学以来,按教学计划要求配置的各科专业教师不足。在小学各科中除主科目能按计划要求配置教师外,其它科目,如:音、体、美等,均无法按要求配置专业教师。 
  (3)教师教学语言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彝语水平并不能完全满足双语教学的要求,少量的汉族教师对彝语也是属于一知半解。这是制约双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4)小学到中学汉语衔接存在问题。由于小学阶段的汉语教学质量并未完全达到满足中学教学要求的程度,因此,多数小学生升入中学后,汉语水平明显偏低,不能跟上中学的教学进度,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在彝汉学生中实施彝汉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对彝汉双语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彝族聚居村寨区内创造学习条件和环境。目前有许多彝族地区贫穷落后,有关部门应给予关心重视,采用送书建校舍,解决和改善彝族聚居村寨教学条件差的现象等,做好宣传,确保彝族适龄儿童不失学。 
  (二)调整教学内容,找准办学方法,走“农、科、教”三结合的彝汉双语办学道路 
  双语教材和配套读物有待统一和规范。双语教材紧缺或不配套间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就目前的凉山彝汉双语文教材的建设状况而言,所使用的教材大都属双语校点自编的。教材至今没能统一,而教材参考书和其他配套读物更是寥寥无几。双语教材的统一和规范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双语教学发展的关键 
  凉山的彝汉双语文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目前的双语师资队伍而言,低学历或聘任的双语民办教师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双语师资队伍极不稳定,从而影响了双语教育的教学质量和长期的深入开展,这是凉山彝区彝汉双语教学急待加大力度,逐步给予解决的问题。 
  (四)给予民族地区优惠的民族教育政策保护,以使民族教育正常发展。 
  (五)加强学校管理人才培养是教育发展正常运行的保障。 
  (六)实事求是地反映民族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 
  四、我国彝区彝汉双语教育发展前瞻 
  21世纪是多元的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双语水平如何?将是构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昌盛发达的重要参数之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大家庭。双语关系(或语言关系)始终是民族关系、民族政策、民族教育等有着直接关系的重要问题。纵观我国彝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现状,令人鼓舞的同时,也让人忧虑。四川省凉山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教育虽已初步形成体系,并达到一定的双语教学规模,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与完善,凉山彝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开展也不过十多年的时间,但已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它的实施给我国彝区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我们相信彝区双语教育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的。在发展我国彝族地区双语教育问题上,只要实事求是,放开手脚,坚定不移地引进机制和改革创新经验,取长补短,逐步解决和完善彝汉双语教育中母语教学与汉语教学的衔接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大纳和教材的建设及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去研究彝语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我国彝族地区的彝汉双语文教学将会开创出具有彝区特色的双语教育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文华.无悔的追求[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119-164. 
  [2]四川省教育厅民族教育.民族教育文件选编[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 
  [3]王远新.双语教学与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4]马林英.多维视角中的田野报告――彝区发展与变迁研究[R].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4. 
  [5]朱文旭.规范彝文在彝汉双语教学中的作用[C].凉山民族研究,2000. 
  [6]阿牛木支,曲木伍各.高校彝汉双语人才培养模式――以西昌学院彝文系为案[C].西昌:凉山民族研究,2007. 
  [7]普忠良.我国彝族地区彝汉双语教育现状与发展前瞻[EB/OL].http://www.yizuren.com/article.asp?articleid=781&page=3,2002. 
  [8]邓成伦.对凉山彝族社区教育问题的思考[J].凉山大学学报,2001. 
  [9]阮学勇.关于实施“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0]景志明.凉山州民族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 
  [11]陈达明.贵州彝汉双语教学研究[C].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