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南怀瑾:入川觅“剑仙”出川成大 德

来源: 2019-02-22 11:39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这副南怀瑾晚年手书的名联,成为今天学界对南怀瑾国学大师地位的敬仰与高度概括。   70多年前,钟灵毓秀的巴山蜀水曾滋养过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至今,在都江堰市的灵岩寺、青城山,在成都的大慈寺、人民公园等地仍能觅得南怀瑾当年的足迹和传说。 

  江浙少年 “携剑”入川 
1937年,20岁的南怀瑾从老家浙江温州来到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成都。当时,他暂住在城西的贵州会馆,随身背一柄剑,常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周围的茶馆里饶有兴趣地听成都人“摆龙门阵”。 
起初,人们对这位着中山装、操江浙口音的少年多少有些戒备,当了解到这位少年的身世和他“携剑”入川的目的,人们就不再怀疑了。 
原来,南怀瑾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南宅殿后村一书香门第,他幼承庭训,研习诸子百家,还在12岁时拜师习武,梦想成为侠士剑客。南怀瑾后来在他的演讲稿《太极拳与道功》中这样介绍,少年时期他对武功非常痴迷,只要遇见有一技之长的人,便会叩拜为师。到20岁前,他所拜过的各门各派的师父多达80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南怀瑾不只向江湖拳师学习,还进入专业的武术馆习武。他特别提到,自己是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生。此前,中央国术馆在杭州举办的浙江全省性国术比赛中,“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但南怀瑾认为,“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自古有“燕赵多侠士,峨眉出剑仙”的说法,南怀瑾遂“携剑”入川,不为别的,只为到峨眉山访名师,学剑术。 
据四川作者王国平介绍,上个世纪30年代,还珠楼主李寿民的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和《青城十九侠》风靡一时,热爱武术的南怀瑾为书中描写的剑仙而入迷。他认为,真正的剑仙可能在四川的峨眉与青城两山。王国平曾于2011年拜访过南怀瑾先生,时年94岁高龄的南怀瑾思维敏捷,记忆惊人,说起川中往事如数家珍。据他回忆说,当时“剑仙”在川、渝一带被传得神乎其神,如书中写的那样“白光一道,口吐飞剑”,甚至还有人写信给蒋介石,说日本飞机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学了“剑仙”的飞剑,就可以用飞剑把飞机射下来。剑术在当时是很神秘的,且有很多迷信色彩。 
不过,南怀瑾在这段时间还是结识了真正的青城派剑术高手。其时,住在鹤鸣山的青城派高手王青风被四川武林人士�u为一代剑仙,南怀瑾听说此人后,多次上山寻访,终于见到了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王青风与南怀瑾成为好友。 
有一次,南怀瑾请王青风表演青城武术。王青风用手一指,数丈外山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南怀瑾还请王青风的大弟子表演,这位大弟子拳脚过后,他站立的四周尘土飞扬。南怀瑾回忆说:“此二次表演都是亲眼目睹的事实,由此而相信中国武术,的确可练至甚高甚妙境界。” 
后来,南怀瑾在成都还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要教他学“十三大法”。这“十三大法”是由太极拳衍变的十三路拳法,看似平常,然招招都可致人于死命。南怀瑾认为,“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 
于是,南怀瑾专心佛学,不再习武,他在50岁时曾说过:“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 
结识“教主” 不厚不黑 
南怀瑾对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泡茶馆。他有好几位忘年交,都是在茶馆里结识的,其中包括人称“厚黑教主”的李宗吾。南怀瑾曾想,以写《厚黑学》而名扬天下的李宗吾应该是一位前拥后呼的一教之主,见了面才知道“教主”原来是很孤独的一个人,只是面相特别,个子很高,背有些驼,喜欢戴一顶毡帽。 
李宗吾时常在茶馆里发表演说,批评时局,大骂军阀,当时许多人害怕招惹是非,对李宗吾敬而远之,不敢结交,但南怀瑾无所畏惧,不仅与他交往,还成了非常好的朋友。那时,李宗吾已年过六旬,名满川渝,比南怀瑾差不多要大40岁。 
李宗吾曾对南怀瑾说:“我看你这个人有英雄主义,将来是会有所作为的。不过,我想教你一个办法,可以更快地当上英雄。要想成功、成名,就要骂人,我就是骂人骂出名的。你不用骂别人,你就骂我,骂我李宗吾混蛋该死,你就会成功。”南怀瑾劝李宗吾不要再讲厚黑学了,也不要再骂人,并且提醒他,听说政府已经注意到他,有人要抓他。但李宗吾说:“不是我随便骂人,一些人脸厚心黑,我只不过把他假面具揭下来!” 
南怀瑾与李宗吾的故事还不止这些。两三年后,南怀瑾与好友钱吉和尚一起到自贡去吊念一位故去的和尚,路上走了八天,吊念完毕要返回时,盘缠已经用完。南怀瑾突然想起李宗吾的老家就在自贡,于是一路打听,找到了李宗吾。久别重逢,“厚黑教主”非常高兴,当下杀鸡捉鱼,盛情款待了南怀瑾和他的朋友。南怀瑾后来回忆说,中间还闹了个笑话,李宗吾问他为什么到自贡来,南怀瑾说来看一个死人朋友。李宗吾以为在开玩笑,就说:“我还没有死啊!” 
南怀瑾提出借钱时,李宗吾问他需要多少。南怀瑾说只要10块钱,李宗吾从屋里取出20块大洋给他。南怀瑾说太多了,而且不知什么时候能还上。李宗吾很大度地对南怀瑾说:“你先用了再说!”南怀瑾后来在回忆中写到:“从我借钱这件小事来看,厚黑教主的为人道德,一点也不厚黑,甚至是很诚恳、很厚道的。” 
让南怀瑾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他与李宗吾的最后一次见面。1943年9月28日,李宗吾去世时,南怀瑾正在峨眉闭关修佛,得知消息已是多日以后了。南怀瑾只能每日诵念金刚经,为好友超度。 
古刹结缘 峨眉闭关 
南怀瑾入川两个月后,抗战全面爆发。南怀瑾在四川考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10期,毕业后便进入军队,奉命在川西屯垦戍边。   1939年秋,年仅22岁的南怀瑾被任命为大小凉山垦殖公司总经理兼地方自卫团总指挥,他在一首题为《过蛮溪》的诗中写道:“乱山重迭静无氛,前是茶花后是云。的的马蹄溪上过,一鞭红雨落缤纷。”才华横溢的年轻军人形象跃然纸上。 
不久,南怀瑾调回“中央军校”任政治教官。同时,他还到金陵大学研究社会福利学,以期服务大众。当时的“中央军校”与成都有名的文殊院毗邻,教官们住在“皇城”里头。与别的教官不同,南怀瑾每逢假日闲暇时间,都会芒鞋竹杖游历巴蜀名山大川,遍访民间高僧奇士。在此期间,他既写过抒发建功立业之志的诗篇,如“东风骄日九州优,一局残棋尚未收。云散澜沧江岭上,有人跃马试吴钩”,也写了流露出看破红尘出家参禅念头的诗作,如“挥戈跃马岂为名,尘土事功误此生,何似青山供笑傲,漫将冷眼看纵横”,但真正影响他一生的,是在灌县(今都江堰市)灵岩寺结识了他的老师袁焕仙。 
1942年秋,袁焕仙在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刹”之一的灵岩寺主持“禅七”盛会,南怀瑾也在灵岩寺学佛。他经好友传西法师介绍,认识了袁焕仙,并得到袁焕仙的言传身教。袁焕仙为四川名士,工书画,善辞章,口才极佳,据说13岁应童子试即考中秀才,辛亥革命后毕业于四川政法学堂,曾任川军杨森联军总司令部军法处长,驻万县期间与朱德有过交往,朱德称其“焕兄”。 
当时,为避战乱,一批学界名流也来到了灌县。据南怀瑾回忆,那时住在灵岩山的除了袁焕仙,还有钱穆、冯友兰、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等大家。南�谚�在这里还读到了郭本道从燕京大学图书馆带出的全套线装《道藏》等珍贵图书。这些都是怕落入日本人手里才带出来的。“平时我们哪有机会看到那么多书啊!”南怀瑾曾回忆说。 
灵岩盛会后,袁焕仙与几位川中名宿在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出版了《维摩精舍丛书》,南怀瑾成为了维摩精舍的开山弟子,参与了记述和整理袁焕仙讲授内容以至付梓出版的全过程,自是受益匪浅。而袁焕仙经由儒、政、佛的人生历程也为南怀瑾指示了一条相同的道路。1943年5月,南怀瑾辞去军校教官职务,离开成都,来到峨眉山大坪寺参修禅学。他在此“闭关”三年,僧衣加身,遍读大坪寺所藏的大藏经三藏12部及其他梵文佛典。 
闭关期满,已深得禅学三昧的南怀瑾自峨眉山下来,美髯拂胸,神采奕奕,更有袁焕仙推举,一时在僧俗两界名声大震。 
自峨眉归来后,南怀瑾于1945年冬曾到成都五通桥多宝寺闭关潜修。月明星稀之夜,寺内僧人时常会看到南怀瑾一人在松林中舞剑练拳。后因来访者日多,南怀瑾转至女弟子张怀恕父亲的书楼居住。据张怀恕女儿回忆,“怀师住在我们家里,安禅打坐外,便埋首在书丛之中。”南怀瑾在此批阅了全套《永乐大典》及四书备要等典籍,学识大长。 
1946年,南怀瑾在风了和尚的陪同下,到西康(今川西及西藏东部地区)、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他当时有西康行辕公署少将参议的头衔,又有高僧大德满空法师担任藏语翻译,因此在康藏一路畅通。此前,他得到川中名士谢子厚居士提供的红教、白教、黄教、花教等多种藏传佛教的秘籍法本,在藏区又参访了贡嘎活佛、根桑活佛等高僧。后来,贡嘎活佛还在成都大慈寺为南怀瑾传授显密戒律,并为他亲手书写了藏文传法传戒的证书。 
这年秋天,南怀瑾经重庆赴云南,到云南大学讲学。临别前,他恋恋不舍“九年足迹遍西川”的生活,在飞机上写下这样的诗句:“晴空万里昆明海,回首巴山天那方!” 
著作等身 誉满天下 
赴云南后,南怀瑾曾短暂回到成都,在四川大学讲学。之后,于1947年返回故里浙江乐清。他曾动员父母妻儿离开大陆,但老父亲执意不肯,反劝他赶快离开。 
1948年,南怀瑾自行到台湾考察。第二年春,他辞别不肯离乡的双亲和妻儿,只身赴台。1955年出版《禅海蠡测》,先后执教于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和辅仁大学,并创办《人文世界》及《知见》等杂志,成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论语别裁》等著作。随后,他还出版有孟子旁通、大学微言及佛、道两家著作30多部,又经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翻译流通,其门生遍及美欧和两岸三地,可谓著作等身,桃李天下。 
1980年,南怀瑾受洗尘法师邀请,主持十方丛林书院教学。前来听课的人中,出家在家、三教九流、中外学生,从平民到军政要人,南怀瑾一视同仁,有教无类,桃李遍及宝岛。 
南怀瑾学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广涉医卜天文、诗词歌赋。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并被选入“台湾十大最有影响人物”之列。 
1985年,年近古稀的南怀瑾离开台湾,移居美国。1988年,回到香港寓居,一住就是15年。在港期间,南怀瑾除了继续讲学,弘扬佛法,有两件善举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其一,他出面协调两岸信使的秘密谈判,并最终促成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其二,他提议并出面筹资4568万美元,建成了故乡浙江的金(华)温(州)铁路。铁路通车后,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 
2000年,年届83岁的南怀瑾力排众议,决定回内地弘扬传统文化,选址苏州吴江七都庙港,筹建太湖大学堂。2004年以后,南怀瑾大部分时间都在上海,指挥太湖大学堂建设。此前,他于1993年和2003年先后在厦门南普陀寺和义乌双林律苑举办了著名的“南禅七日”与“禅七”活动,并一直讲学传法不辍。 
2006年,费时六年的太湖大学堂落成启用。89岁的南怀瑾,从此“定居”太湖大学堂,专心传道授业,培育英才。 
晚年的南怀瑾,会时时忆起当年入川的情景。2011年,他在接待四川来访者时说道:“四川是晚年最好居住的地方,比昆明、杭州……哪里都好,悠哉游哉。”而早在美国寓居期间,他便频频写信到四川,打听故旧的消息,最终通过张怀恕的后人打听到了恩师袁焕仙的女儿袁淑平,以及老友黄幼勤、贾题韬等人的下落,有的还长期通信,过年时会给他们去送礼金。甚至还专程到四川盐亭县凤灵寺为恩师修建了一座灵塔…… 
2012年9月29日傍晚,南怀瑾先生在太湖大学堂安详辞世,享年95岁。在先生的祭奠告别仪式上,由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教务长、成都文殊院住持宗性大和尚庄严行礼,举火,为南师荼毗。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美欧等地的亲人、朋友、学生共200多人,满怀崇敬、痛惜之情为南师送别。 
(本文参考了郑光路、周瑞金、王国平等人的著述,特此声明并致谢。)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