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县 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经过多年的实践,苏南县域高职院校结合各自的特点,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本文以苏南县域高职院校为对象,从学校就业工作的角度对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的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0-0179-03
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二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高职就业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积累就业知识打下基础。目前苏南(本文仅指苏锡常地区)设在县域的高职院校(含苏州吴江区的苏州信息职院)共有8所。这些高职院校根植“县域经济”,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具有县域高职特色的就业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特点
在长三角经济区域的构成中,GDP接近国内总量四分之一,强大的“县域经济”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苏南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已无法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促使高职教育蓬勃发展。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建校在县域土地上,一直以来与地方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紧贴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就业教育的特点。
1.1立足地方经济,培养适用人才
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培养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苏南县域高职院校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特点,各自从办学过程中提炼出了切合实际的办学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目标,多年来培养出了一大批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适用人才。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方,依托陶艺特色,在保持优良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师傅带徒弟”的特色就业教育体系,为传承宜兴市传统陶艺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太仓具有德资企业多及沿江沿海沿沪的区位优势,打造“政产学研”融合发展特色、“定岗双元”人才培养特色,办学内涵不断丰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水平不断提高。沙州职业工学院努力打造“根植张家港、融合张家港、服务张家港”的办学特色,把学院打造成张家港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两个高平台,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江阴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打造江阴“大中企业的培训中心”、“中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和“现代企业的人才输送中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合格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和首肯。
1.2注重职业素质培养
职业素质是从业人员对所从事相关职业的了解和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不单纯指某一项要素,而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职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职业感知能力和创新潜能等多种要素的集合。
高职教育是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未来的职业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了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教学“二维互动,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反过来又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苏南县域高职院校根据各自开设的不同专业的特点、要求和行业规范,对学生进行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知晓未来入职行业应有的职业素质,并通过教育、教学、实习环节等进行训练,落实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3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高职生相对于本科生的优势是高职生的学习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高职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去。为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目的,苏南县域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技能培养。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遵循“办学模式重多元,培养模式重订单,教学模式重训练”的理念,逐步形成了“能力为主线、应用为目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沙洲职业工学院一直致力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沙钢、华芳、国泰等多家大型企业、重点企业集团签订协议,实施校企合作战略,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提出的培养“现代班组长”的观念,其重要核心内容就是专业能力,要求学生练就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技能,了解专业(技术)发展前沿,成为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带头人。
1.4结合本地行业特色和企业文化进行培养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行业特色和不同的文化基础,而适合的文化则成就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苏南县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各自又有特点,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坐落于此必定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也将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宜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陶瓷文化源远流长,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拥有江苏省工艺美术(陶艺)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宜兴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中心和宜兴陶瓷艺术研究中心,同时宜兴徐悲鸿艺术学院挂牌于学院,使学校的教学更适合于宜兴的文化特色。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在校园文化和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信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团)及社会实践等途径达成培养目标。
2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特色的教育模式,但在就业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政府少作为、师资实际操作能力不足、学生就业观念有偏差等问题。 2.1县域高职院校的“孤岛”现象
区域间院校合作是指不同区域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校以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专业强项为纽带,利用现代通信网络手段,分工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互惠互利型的联合机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鼓励建立大学联盟,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在大中型城市中,高校比较集中,各高职院校分工较明确,交流多,合作比较容易,能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使得这些高校在面临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专业开设、教学教研的合理分工等问题时,解决的方法要容易得多,而且能形成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高校集群。
由于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建立在贴近生产和经营的一线,使学院的教育教学更适合于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各院校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由于院校间空间距离较远,县域高职院校形成了“孤岛”现象,导致院校之间分工不明确,各院校开设的专业相同或近似,同质化现象严重;教育资源利用率下降,教学设施、实验实训设备不能共享;师资不能共用、生源竞争激烈,甚至毕业生就业的企业也有较强的相似性,使得这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上“没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
2.2教师教学观念及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竞争能力来源于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在教师。随着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目标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的提出,要求高职院校教师知识结构全、动手能力强、来源多样化。实际情况是苏南县域高职院校一般为成人高校或几所学校合并,或由中职校升格而成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教学观念滞后、质量不高已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随着高职教学对象的改变,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要有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交能力。
高职院校最需要的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教师,这样的老师最好是由生产管理一线的具有实际经验的人员来担任。由于机制问题,高职院校还是依靠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或由其他高校调入来解决师资问题,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老师大多属于“学术型”,而不是“技术型”。虽然各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但由于实训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再加上培养机制的不到位,导致教师的“动手能力”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3学生生源质量及就业期望值高的问题
(1)生源质量问题。由于县域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起点低、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校企合作不深入等因素,办学特色不明显及社会公认度低,生源吸引力远不如大中城市的高职院校,进入县域高职院校学习成了考生无奈的选择。就2013年江苏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看,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和最低的高职院校可相差100分以上,生源质量相差如此之大,也让学校的教学目标为之而改变,甚至于有的高职院校以求稳、不出事作为管理学校的要事,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成为可以放宽要求的事项。
(2)学生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的问题。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行为存在一定偏差。笔者曾对江阴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在选择主观因素上(多选),选择发展机会的占74.4%,经济收入占58.1%,实现个人理想和价值占52.2%,而为社会发展做贡献仅占9.2%。可以看出,尽管收入因素是学生择业的重要出发点,但高职学生也十分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也发现学生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意识淡化,使其难以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眼高手低,就业期望过高,毕业生想刚就业就要达到别人通过1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努力而到达的平台,对职业的选择和评价逐步变得功利化。
3苏南县域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教育的探索
3.1开展深层次的政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为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学校与企业进行资源互用、信息共享,共同培养学生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在工作现场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管理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企业最紧缺、最需要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要通过生产实际的磨炼,而高职院校本身虽有校内实训场所,但与实际生产环境相去甚远,这种矛盾只能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解决。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难点问题:合作缺少明确的政策规范,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双方的责、权、利不明确;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经济利益目标有冲突,不能形成“共赢”局面;政府未在高职教育资源配置上起主导作用,保障机制欠缺等。
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着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计划仍是以学校制定为主,教学实施也主要由学校完成,很少能得到企业的配合及企业只为学生提供有限的顶岗实习机会等浅层次的校企合作的工学矛盾,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稳定性不高、持续性不够。针对以上情况,各高职院校正努力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就提出了“教学产业园”模式的创新实践。该院根据自身条件,利用地方政府办学的独特优势,构建了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办学机制,实行由政府牵头总体规划、统一管理;引企入校,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学生实行真实岗位、行业标准培训;发挥校企双方人员在教学、实践上的各自优势,“双元”培养、优势互补;以各专业群对接产业建立教学产业园,开辟了一条校企合作办学的创新之路。它突破了以往只关注产教结合的模式,将合作的内涵扩展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文化引领,使高职教育融入了行业产业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政府政策引导、高职院校办学和地方产业发展的“多赢”局面。
3.2集聚教育资源,建立职教园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教学用房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图书、教师队伍等教学资源严重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政府提出了将不同类型、具有不同办学特色的高校集中于某一区域办学,创建“大学城”,以达到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探索新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使高校成为知识创新、推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以达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较于大中型城市举办大学城,县域无条件也无必要创办,但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可参照中型城市可办大学城的方法,集聚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职教园区。
县域职教园区可分资源共享型校际合作职教园区和“政校企合作型”职教园区。前者为传统意义上的职教园区,就是以一所高职院校为核心,整合部分有各自专业特色的中职校,集中于某一区域办学,这种职教园区既能达到大学城的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又能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种形式是将高职院校建于工业园区,在政府的统筹引领作用下,学院依托区内企业强大的产业需求,直接做好专业对接、教学对接、师资对接、就业对接,做到厂中有校、校中有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政校企利益共驱,达到多方共同的目的。
3.3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以促进毕业生理性就业
面对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的严峻就业形势,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苏南县域是我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有较大的经济总量,具备多方面的创业基础,苏南经济本身又是从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土壤。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