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淮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策略

来源: 2017-08-18 21:12

 一、淮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1.与地方政府保持密切联系 
  淮安市政府非常重视淮安高职教育的发展,进行深度谋划和布局,在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产教对接、校企平台搭建等方面为淮安各高职院校发展营造条件。淮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淮安市委转发市政协关于加快全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案的通知》《淮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在文件中,淮安市政府对淮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持,提出高职教育要大力培养面向淮安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淮安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与此同时,淮安各高职院校与淮安市各级政府和相关行业企业加强联系,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工学结合和服务提升等方面达成共识。 
  2.办学方向适应淮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淮安各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淮安既是农业大市,又是新兴工业城市和现代服务业城市。近年来,淮安各高职院校立足地方实际,结合自身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能力和水平。如淮安信息职业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技术学院和江苏财经学院均为省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则是一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在发展中,淮安各高职院校都创建了一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江苏品牌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 
  3.专业设置随淮安产业结构变化调整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专业随产业变化动态调整,培养出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淮安4所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紧贴淮安市特钢、IT、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食品五大主导产业;纺织、机械、轻工、建材、餐饮等传统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好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淮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加强。如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网络、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应用技术等都是紧扣淮安市电子信息产业链、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设置;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食品加工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涵盖了淮安食品药品产业链中原辅材料生产、安全质量控制、贮运与营销等主要环节,都是依托淮安市旅游、餐饮发展而重点打造的专业;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金融保险、法律事务、粮食工程等专业,则是与淮安市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相关;炎黄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应用英语等专业,也紧密联系淮安市产业结构,覆盖了地方制造业、土建、电子信息、财经、旅游、交通运输等职业岗位群和行业。 
  4.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平台,淮安高职院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提高淮安市人力资源素质、提供社会服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淮安高职院校为淮安市生产、服务等行业输送了四万多名技能型人才,有效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先后举办各种研修班、培训班,成为许多行业企业的服务基地、人才培训基地、考试培训基地、创业培训基地。同时,与国内知名在淮企业共建校内二级学院6所,极大地提高了学院的服务能力与办学影响力。此外,各高职院校还主动深入农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免费农民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 
  二、淮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缺乏吸引力 
  目前,淮安高职院校的主要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采取订单培养、联合办班、工学交替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在办学过程中,也发现目前校企合作未能将"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需求很好地融为一体。主要原因是各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与企业用人理念、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高职院校的人才质量标准与企业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对接存在差距,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地方企业的真正需求,加之院校科研能力、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对企业没有吸引力。因此,校企合作中往往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满腔热情,但企业积极性不高,重表面合作轻实质内容,经常是热闹地举行合作仪式,但后续工作没有继续跟进,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实际动力与具体措施。 
  2.院校各自为政,整合优势欠缺 
  整合办学资源,使高职院校各种教育资源科学有效整合,有利于实现院校整体优化,协调发展。淮安各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理念不同,体现出自身办学特色,但在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过程中,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现象比较明显,校际间的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与共享不足,学校教育与社会培训、专业实训室及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师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等,由于院校利益、各自立场的冲突,资源难以共享。 
  3.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度不高,跟进滞后 
  目前淮安4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明显,呈现出交错发展的态势,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从其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第一,专业设置重复。淮安4所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110个,但各院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设置重复度很高。其中,机电工程、信息技术、汽车维修与服务、财会经贸、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类别重复设置较多,专业数达22个,只在电子工程大类、食品与营养大类、生化与药品大类、土建大类、公共事业和法律金融类没有重复,体现了各自的专业特色。 
  第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盐化工、节能环保均是淮安千亿元主导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是淮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但是,各院校中涉及盐化工、节能环保的专业几乎没有,农林牧渔类专业很多是空白。 
  第三,专业跟进滞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促进地方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淮安市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培育新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商贸旅游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信息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但淮安市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基本都是传统的,与地方新兴产业相对接的各类新专业几乎没有,即便开设了,招生规模也很有限。如仅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新能源应用技术,但只招收20人;江苏食品学院与江苏财经学院开设了旅游管理,但总计招生90人。这说明淮安市的高职院校未能准确把握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脉搏,没有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三、淮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策略 
  1.加强淮安政行企校的沟通协调 
  淮安高职院校要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搭建政行企校的交流平台,建立相互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的评估制度。 
  第一,建立相关的政策制度。政府要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淮安高职教育与地方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第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要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行业企业与淮安高职院校互通信息、沟通协调,共同研讨地方经济社会与高职院校发展的对策。 
  第三,不断优化对淮安高职院校的评估考核机制。淮安市政府要把各高职院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对行业企业的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的综合能力及校企合作的数量和质量纳入考评机制之中。 
  2.整合淮安办学资源 
  科学有效地整合办学资源,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资源的收益率。淮安市要通过制度创新、政府引导、院校主动参与的方式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淮安高职院校共建、共享相关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一些建设较好的校内专业实训室与实践教学基地,应成为淮安市所有高职院校公共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院校教育资源的作用。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本质上是校企之间的资源互换,要调动企业积极主动参与,除了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导向作用,还要依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对"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因此,淮安市政府对地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要给予税收减免与优惠、产品改进与更新、政府财政支持与奖励等方面的支持。高职院校要确认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诉求。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内容制定前,应该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岗位技能的真实需求,主动聘请专家和技术能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制定。 
  4.调整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 
  淮安各高职院必须适应淮安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发展大势,紧贴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且带有适当的前瞻性。淮安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淮安市五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相关专业,努力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要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专业,以适应新兴产业对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加快发展物流管理、物联网技术、金融与证券、报关与国际货运、社区管理与服务、休闲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性专业;各院校要继续发展自身优势专业,打造专业特色,形成各自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力争呈现淮安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