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泗州戏艺术与地方经济的发展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之所以改叫泗州戏纯粹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产物.五十年代建国之初,安徽省被划分为皖南皖北两大行政管理区.皖南行政公署驻地在安庆,皖北行署驻蚌埠,两地在区域划分完成之后,随着国家经济大建设高潮的迅猛推进,地方经济蓬勃发展起来,随着行政,经济地位的确立与提升,为提高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品位和繁荣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两地又分别打出了代表各自民生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艺术品牌,皖南安庆是黄梅戏,蚌埠行署则把原来的剧种拉魂腔,更改名为泗州戏,使其成为代表本地区特色文化的代名词.从此一个新的剧种名称旧貌换新颜地就这样诞生了。
1 泗州戏艺术的形成与地方经济发展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而在泗州戏形成过程中,起关键决定性作用的是地方经济的发展。
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这是因为民国初年,津浦铁路开通,要在蚌埠这个小地方修建淮河大桥。据蚌埠志摘录的和记载,十万多人参加修建淮河铁路大桥,蚌埠地方经济一下子繁荣发达起来,蚌埠顿时成为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要道枢纽.面对繁荣昌盛的经济发展,蚌埠成了商贾士农各色人等的淘金地,因此有艺术技能的民间艺人更不会放过这发财的机遇,于是,处于蚌埠周边的"五灵四凤"(五河.灵璧.泗县.凤阳)的"农民泗州戏(拉魂腔)艺术家"便在农闲时期组成班社开始纷纷进入蚌埠演出.直到一九二零年左右,一般拉魂腔所组成的班社已初具规模,就有了固定班社正式进入蚌埠.如原蚌埠市泗州戏剧团老艺人徐步俊和他的老伴大毛子(魏月华),以及马玉兰等人,在一九二零年左右就开始先后走进蚌埠演出,这是带着拉魂腔(泗州戏)进入城市较早的一辈艺人.他们进入蚌埠后,先是"唱地摊",而后进入茶棚演唱,最后终于与蚌埠当地的"卫调花鼓"戏艺术联合,在"卫调花鼓"戏剧场与其联袂演出直到解放.也正是这一时期与"卫调花鼓"的亲密接触,从而实现了原有艺术形式的突破,形成了在唱腔和表演上都与原拉魂腔有很大差别和特色的新拉魂腔艺术(即拉魂腔南路流派),使其更具地方特色,也从而为后来改名为泗州戏做下了铺垫与伏笔及说辞依据。
以上事实证明,安徽泗州戏艺术的形成是安徽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果,特殊的蚌埠地理环境和特殊的蚌埠地方经济发展,是成就泗州戏艺术形成的温床和根本保障.
2 地方经济的发展繁荣发展了泗州戏艺术
2.1 泗州戏艺术激活丰富了地方经济文化
建国后,特别是在五十年代初期,社会主义大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必然带来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不断高涨的要求.这个时期泗州戏在辽阔的皖北大地上,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兄弟)精神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泗州戏已由一个"唱地摊"的简陋演唱形式,发展成为了一个在安徽较有影响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特别是在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更是推动了泗州戏艺术事业向前发展.
一九五四年,在上海举办华东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安徽泗州戏有《拾棉花》.《打干棒》.《结婚之前》.《拦闯》四个剧目参演,特别是传统生活小戏演出之后,曾轰动一时,致使许多兄弟剧种和歌舞剧院会后都抽派专业人员到我省泗州戏剧团向演员学习。为了扩大泗州戏队伍,培养新生力量,安徽各地泗州戏剧团都纷纷吸收具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学员随团培训,采取一面学习,一面实践的方法,培养出了一大批有前途的优秀青年演员。一九五五年,蚌埠专区曾选拔了一部分农村业余剧团骨干,在宿县举办了一个艺术学校性质的训练班,在这个班里设有泗州戏队,专为泗州戏培养新的一代。
一九五七年,安徽省文化局为了有步骤.有计划地培养戏曲演员,成立了一所"安徽省艺术学校",校内分黄梅戏、庐剧、泗州戏三个班,专门为各剧种培养人才.这期间泗州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特别是一九五七年"五一"节前夕,泗州戏剧团和省庐剧团共同组成了"安徽省进京汇报戏曲艺术代表团"进京汇报演出。在首都的舞台上,泗州戏演出了大型优秀传统剧目、等,演出得到了北京专家的首肯,并以小戏和参加了怀仁堂的演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后来安徽省泗州戏剧团又代表安徽人民问慰福建前沿的人民解放军,演出了等优秀剧目,受到了人民解放军广大指战员的欢迎。五十年代政府重视,人民喜爱,农业文明繁荣昌盛,这个时期地方经济的空前发展,更是繁荣发展了泗州戏艺术。文革是一场浩劫,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边缘,由于地方经济的垮塌,泗州戏也和其它剧种一样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民经济开始复苏,特别在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地方经济又获得了蓬勃发展,泗州戏也和其它剧种一样,恢复了无限生机。各地泗州戏剧团纷纷恢复,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兴旺发达的景象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从而证明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反过来文化艺术的繁荣昌盛,更加彰显了盛世中国的兴旺发达。
2.2 地方经济的发展制约了泗州戏艺术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泗州戏艺术也不例外,地方经济的发展象一把双刃剑,它由一开始对泗州戏的保驾护航,相辅相成,发展到今天的对泗州戏的制约与相拒,完全是由于它自身的运行规则所造成的。
地方经济的发展完全是与民生的改革息息相关的,如今工业文明正飞快地毫不留情地取代着农业文明,而作为农业文明的文化形式代表之一的地方戏曲,自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由于不均衡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人民大批的把自己转移到地方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地方戏曲的基本观众群没有了,在加上原本真正的所谓老戏迷也把欣赏戏曲的形式由舞台直面欣赏,而改成在电视里或其它播放器里间接欣赏,这一下子就把戏曲艺术架空了,由于欣赏习惯和欣赏内容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欣赏观众群的断层,广大的青少年由于现在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他们已经基本上拒绝了戏曲(艺校的学生例外),整个戏曲大环境的危机自然也让生存在小环境的地方戏曲(泗州戏也不例外)更加履步危艰.雪上加霜.因此这就让我们感到了戏曲被制约后正逐渐衰亡的危机,而地区经济发达的地方,地方戏更不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这里的人们生活观念和精神修养观念改变的更激进.由于工业文明是我们从西方引进的,所以我们对西方的工业文明采取的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再加上人们对时尚事物的好奇心理与从众心理及对传统东西的叛逆心理,古老的戏曲被冷落和制约一段时间和一个时期也就是必然的了.甚至最后变成博物馆艺术,只有被保护抢救才能生存传承下来,也是情理之中和必然的了。这就象宋朝人对唐诗,元朝人对宋词,明清人对元曲,现代人对古汉文一样。
时代的进步就是这样无情,而国民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它们永远都是与时代同步的,因为经济是生产力的范畴,它是民生民本的永动力,如果它不永动、更新、发展,那人类和一切生命群都不能进步、发展,只有它能改变一切,长存常新.
3 地方经济的发展对泗州戏艺术的抢救保护
今天,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是我们的梦想。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精去糟,使之与当代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挖掘和保护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泗州戏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做好以上工作,必须由物质经济作基础保证,所以当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人们就会从物质经济中走出,寻找自我,寻找根,人们都有怀旧的心理和寻根的本能,都不想无痕地象风一样活一世,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虽然生命可以被毁灭,虽然事实在不断无情地击碎我们想在这世上留下点生命痕迹的梦想,但人类从久远的祖先开始一直到现在仍然执着不懈地尽最大可能的留下生命的符号和印记,这就给地方经济抢救地方文化艺术留下了契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怎样使文化也象经济一样变成生产力?怎样使精神转变成物质(即物质化)?那只能从人自身去找,即从自身人的本体本能找。就泗州戏从形成到发展至今来看,过去创作一个戏主要强调高台教化,为他人服务,我觉的现在要改一改了。要首先强调为自身、为个体服务,这也回到了剧种起源的最原始状态,即"怡心调"。其首先取悦于己心,再取悦于他人,随心随性,自然本真。希腊人曾说"人,认识你自己"!从人最本体的灵与性出发,这样也许是个办法。因为我认同:自己的事都搞不好,怎么能搞好别人事的主张。古人常讲立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现在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后,人们对精神抚慰的需求更迫切,而一个对自身心灵都不懂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去打动别人的心灵?艺术是灵魂的救赎,精神的救赎。环境、时间、地点的不同,人的精神、情感、情绪、展现自己的方式、方法及风采也不同,这就是人与人有别的特色;一方水土一方人,这也就是地方特色;只要从根本上拯救出这种特色,地方艺术的特色也就出来了。所以我相信,只要我们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一个点后,地方特色文化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二者会重新相得益彰,所以我相信泗州戏不会消亡的,也许有一天它的展现方式会改变、消亡,就象汉大赋变成骈体文,骈体文变成唐诗,唐诗变成了宋词再变成元曲、明清传奇、白话文一样,但我们的根没有变,汉文化根的传承没有变一样。
与时俱进,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艺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泗州戏"艺术,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土人文特色。历史和实践都证明:地方经济越发达繁荣,地域文化的特色,即"地方味道"乡土味(或草根味),就越浓烈醇厚,越能久远的保存、保持、继承、传播和发展,古今中外皆如此。如:我国的大汶口史前文化,古老神秘的埃及文化,近代的欧洲文化,现当代的美国文化等。邓小平先生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让我们的地方政府和人民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原汁原味地全面还原继承传统"泗州戏"艺术;另一条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创作出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自己的新时代"泗州戏",即与时代同步的"泗州戏"。
泗州戏是平民文化、乡土文化,我们都是平民中的一分子,让我们首先尊重自己,先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泗州戏"吧,先悦己再娱人,最后希望能做到愉悦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