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包头市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模式探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现状,对影响沙尔沁镇"餐桌经济"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探析该地区"餐桌经济"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宜的发展模式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餐桌经济 发展模式 沙尔沁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饮食已经由"温饱型"向"营养型"、"品质型"转变。针对这种转变需求,"餐桌经济"应运而生。餐桌经济主要指田头与餐桌的对接,将农副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有机融合,涉及农业、食品、农产品加工、商业等多种行业,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领域。经济学家有过测算,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在生活消费曲线上会出现拐点,即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消费。中国13亿城乡居民的餐桌是一个巨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潜在的市场。"餐桌经济"正是对这一巨大市场的理性思考,依赖自身的发展模式而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包头市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年来,沙尔沁镇政府引导农民跳出粮棉油"老三件"的单一生产格局,将目光瞄准城市居民餐桌,依据城里的消费需求调整蔬菜种类,大力发展"餐桌经济"。通过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沙尔沁镇政府根据各地四季不同的餐桌消费,引导农民巧打时间差、空间差,通过筹资金,建基地,活流通,抓科普,做实蔬菜的深加工项目,实现多环节升值。
筹资金。2009年东河区通过财政补贴0.2亿元,市、区银行贴息贷款4000万元,建设占地500亩的核心区道路配套设施。为推进该地区"餐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出资引进大规模经营蔬菜大棚的龙头企业,同时积极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包商银行、信用社等信贷部门争取项目贷款,切实解决公司、协会资金不足问题。
建基地。截至2010年初,政府帮助建造沁园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个。这些沁园无公害蔬菜基地充分发挥该地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优势,发展1500多个以大棚瓜菜、反季节瓜菜等为主业的专业村、专业组或专业户,开发了青椒、黄瓜、茼蒿、草莓等20多种无污染精品蔬菜。
活流通。2009年政府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南海子、东园、沙尔沁3个蔬菜批发市场,日成交额近万元,长年从事贩菜、贩粮、贩葡萄经纪人或组织已超出500人。通过这些蔬菜批发市场及经纪人的桥梁作用,使沙尔沁镇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活起来,不再局限于镇内的流通,扩大其流通范围,有效地将农民产出的无公害蔬菜与居民餐桌联系到一起。
抓科普。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上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以及粮食的质量,进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区、镇涉农部门充分抓住这一发展途径,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联产技术承包活动以及定期的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与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帮助、支持无公害净菜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包头市沙尔沁镇"餐桌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金因素
资金方面,大棚蔬菜生产相对露地蔬菜生产需要增加一定的设备投资,大棚作为一种大型设施,一次性投入较大,比如建一个标准温室大棚每亩需投资9000元左右,建一个简易大棚也需资金5000元左右,而农民的年均收入也才1 -2万元,这对他们而言确实是笔不小的投资。与此同时,种子、化肥与农药也需要资金投入。在融资方面,金融机构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小额信贷政策的出台,为蔬菜生产提供资金供给,但由于该政策还不健全,农民对该政策缺乏认识,这些都严重影响农民发展"餐桌经济"的积极性。
(二)基础设施因素
沙尔沁镇的"餐桌经济"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单纯依靠农民自身是无法实现的,在一些相应的配套设施方面,政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是在道路建设方面,政府投资560多万元;二是在水利建设方面,政府采用了"管灌工程"、"自来水工程"等工程建设进行渠道硬化,使该地大棚蔬菜实现分段管道浇灌;三是电力建设方面,政府对原有线路进行了规范化改造。尽管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沙尔沁镇"餐桌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道路年久失修,路面已经凹凸不平,加之流通量加大,常常会导致交通堵塞的问题出现。而水利方面则仅限于大规模生产的蔬菜大棚,对于部分没有归入大范围生产的蔬菜大棚却面临浇灌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到农民的生产效率。
(三)技术因素
大棚蔬菜栽培比露地蔬菜生产技术要求较高。首先必须了解不同蔬菜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外界环境条件要求并掌握大棚的性能及其规律。其次要协调好两者关系,创造适宜作物生育的环境条件。最后还要掌握并应用各种复杂的栽培技术进行栽培,这对于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都较低的农民来说有一定困难。
(四)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对"餐桌经济"的影响。近年来,沙尔沁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坚持"强化乡镇企业,发展高效农业,搞活市场流通,实施科教兴业"的战略方针对沙尔沁镇农业产业进行改革,使沙尔沁镇农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型,有效提高农民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认识,使"餐桌经济"成为沙尔沁镇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自然环境对"餐桌经济"的影响。内蒙古地区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变化剧烈,气候因素所带来的干旱沙尘天气以及由于地理因素带来的洪涝灾害严重制约着当地农副业的发展。但是沙尔沁镇通过发展"餐桌经济",有效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并且增加了内蒙古地区农业的竞争能力。
(五)政府政策因素
从生产到销售最终到达餐桌,农民发展"餐桌经济"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技术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该地"餐桌经济"的正常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另一方面,政府还在销售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如建立粮食蔬菜市场、农业生产资料部门、专业合作社、协会、蔬菜基地等,确保该地"餐桌经济"正常运转。
三、包头市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在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过程中,关键是建立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形成完善的适合该地区发展的"餐桌经济"模式。这不仅能够帮助种植蔬菜大棚更好地与市场紧密结合,更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市场竞争,扩大宣传力度等。针对调查分析,我们提出适合沙尔沁镇"餐桌经济"发展的模式。
(一)公司(企业)带动模式
该模式是以公司或集团企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组织、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围绕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开发,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进行一体化经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企业与农户共同建立生产基地,企业向农户提供主要的农用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农户负责生产管理,产品由企业收购,价格由合同规定,生产和经营风险按合同规定的方式分担。针对该模式,我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措施,完善"餐桌经济"产业链。
1.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农副产品加工,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重要措施,是提高产品适应市场能力和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工业不兴,农业就难以向更深层次发展,因此,沙尔沁镇要紧紧依托大城市来发展"餐桌经济",实现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农副产品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沙尔沁镇农业发展条件,当地农副产品行业应确定以下几个发展方向:(1)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针对性地搞好农产品深加工,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精深加工,进行标准化生产,多方式、多途径地创造效益。(2)发展节约型农业。培植一批专门利用"下脚料"生产的企业,依托农产品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厂家,既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走上再生产、可持续的农副产业道路。(3)外引内联,多渠道发展农产品加工。沙尔沁镇不仅要充分发挥内部优势和挖掘内部潜力,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地工商企业或私营
中国论文联盟Www.LWlM.com企业到当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出口,多渠道多元化发展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