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是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其特点在于不仅涉及到经济学中的大量模型,而且要结合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国际经济学有两部分,其中微观部分的主要包括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以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等。主要研究的是为什么有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宏观部分主要包括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的调整以及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的内外平衡等。主要研究内容在金融领域。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可逆转,这使得国际经济学成为我国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校,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因此,在保留该课程本身内容的同时,如何结合服装院校的特色来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学生既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又能运用课程来分析和解决自己的专业领域所遇到的问题是重点。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国际经济学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课程,因此在我国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先修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中用到的模型基本都来自西方经济学,因此西方经济学是先修课程。国际经济学分为国际贸易部分和国际金融部分,这两部分本身就是西方经济学所研究的国内经济和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他们都属于同一个经济学体系。贸易部分主要用到的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模型和工具,而金融部分主要用到宏观经济学中的分析工具。如果学生没有学习西方经济学,则没法学习本课程。同样的,如果西经学习得太早,等再学习国际经济学时,内容又已经忘掉了,学习起来也很费劲,因此,如何合理安排在合适的学期学习这门课是值得重视的。
2.理论体系复杂。国际经济学涉及的内容比较多,除了纯理论知识外,还有一些现实中的经济问题。如微观部分,研究内容有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在现实中频繁出现的各种阻碍自由贸易的政策,以及WTO的各种谈判等等都是该课程要研究的范畴。再比如宏观部分,国际收支、汇率决定、开放条件下的宏观政策等,在现实中美债危机、欧债危机以及在这些危机中各国政府和央行的救市政策等,还有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以后的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等都可以用该课程理论加以分析。除此之外,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现代贸易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都是该课程中会涉及到的。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一大批现在的经济学家依然在致力于其理论体系的研究。
3.各课程相互渗透。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学专业的其他课程也相互渗透。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国际经济学因其专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业性强,一般会在这些课程之后开设。它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课程有很多重复的地方。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如何避免与另两门课的重复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在上课过程中主要是理论性较强。例如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中都要讲的内容,国际贸易中主要讲这个理论的内容,而国际经济学中主要用经济学的模型来分析这个理论;再例如国际收支是国际金融和本课程都要学习的内容。国际金融主要讲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和概念等。而本课程主要讲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因此,面对各课程的相互渗透,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同一个理论而又不重复,并且丰富学生的视野是解决的要主要问题。
4.对数学有一定要求。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过于深奥的课程。经济学离不开数学。国际经济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其抽象性和严密性决定了一定离不开数学公式及其模型的推导。否则理论没有支撑。这就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校的高等数学通过率本身就不高,作为贸易专业的学生,数学要求更是低,因此对学习国际经济学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同西方经济学一同被引入我国。虽然这些课程本身并不局限于某一种生产关系或某一种社会形态,但毕竟在被引入后用于分析我国的经济情况时会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先修课程,我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大一开设微观经济学,大二开设宏观经济学,到了大三学习国际经济学时很多内容已经忘了,而财政学和国际金融学与国际经济学安排在同一学期学习,上课的进度不同,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而且学生喜欢死记硬背一些定理和公式,应用能力比较弱,这一点从最后考试时案例分析题的得分可以看得出来,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一旦考完试,此课程中学的内容立刻就被学生所遗忘,因为学习只是为了考试,影响了本课程的学习效果。
2.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弱。如前所述,国际经济学对数学有一定要求。但在我校的课程安排中,高等数学在学生一入校即开设,而国际经济学课程在大三时开设,也就是说,当在该课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时,大部分的公式或模型学习已经忘记,给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此外,因该课程是在我校商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该专业本身对数学的要求并不高,所以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弱,也就难以理解模型所代表的经济含义。
3.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现在市面上的国际经济学教材很多,但都大同小异,理论性强,而关于教学实践,尤其是把理论与最新的经济事件结合起来难以实现。我校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共40课时。在这些课时中,既要把理论阐述清楚,又要让学生能够用理论分析最新的国内外经济事件很是困难。而现在的大部教材考虑到时效性,一般不在每章后增加案例分析,课后的习题也是较为死板的教材中的内容,限制了学生课下自行学习的动力。另外,现行教材大部分内容过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可选择的教材不多。 4.课上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国际经济学课程在我校商学院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必修课,一共40学时。因涉及模型理论较多,课上基本上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被忽视。国际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内容很多,教师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学生也不担心教师发问,因而在课前也不必查阅有关资料,学习压力较小。最后,由于每次授课是两个班,班级的人数大概在50人左右,有时候还安排合办上课,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尤其是我校的特点,着重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我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改变教学模式。经过不懈的对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型改变的探讨,目前各高校都开始了各种改革。例如,有的高校针对国际经济学的特点开展了双语教学,这样更有利于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当然要在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过关的前提下,否则只会增加学习的难度。此外,以最新的国内外经济事件作为案例来吸引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的能力。在举例时一定要用学生所感兴趣的例子。例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如何影响普通人的理财?还可以与学生一起登陆中国银行网站观察汇率的实时变化,以学习汇率决定等内容。这样活跃课堂气氛。
2.根据时事更新教学内容。教材由于出版时期所限,很多内容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国际上经济事件层出不穷,新的实践不断地挑战已有理论,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门课。当有新的实践出现可以补充或者修正教材的内容时,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不要钻牛角尖,又要尊重成形的理论。例如在国际贸易理论部分,要给学生补充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在国际贸易政策部分,要及时补充WTO最新的谈判动态。在汇率决定部分中,要补充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而在国际收支部分,则要学生掌握当前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或者与美国相比较等。总之要用时事来验证并修正理论。
3.正确处理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学是承前启后的一门课。前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后有国际金融、投资学以及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而且各课程还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应对课时量以及开课的学期加以斟酌。对于重复的部分除了回顾还要从另外角度加以解释,以体现各学科的关联性,尤其是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更是如此。使学生的整个经济学体系更加完整。
4.举办有关国际经济事件的讨论课、时事辩论会。国际经济风云变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讨论课,如欧洲小国塞浦路斯政府对银行超过10万欧元存款的征税问题,英国和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政策如何,刚刚在我国召开的APEC为什么这么"热",TPP将会给中国带来什么,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的原因等。另外,可以针对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定期举办一些时事辩论赛,如调控经济最优的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上海建自由贸易区是否会威胁到香港的经济地位等。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