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2013年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动态
一、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认识与经验总结
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的五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危机的相关问题一直是国内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2013年,国内学者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现有危机理论需要回归与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严重影响了全球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金融危机表现出许多新特征和新情况,所以国内学者对现有危机理论展开了新研究,提出了新认识。如,向国成和曾祥炎认为,现有危机理论对于危机解释力不足。当前的危机理论不能对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形成逻辑一致的理论解释,对经济危机的分析需要"回归马克思"。在分工高度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由分工产生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运动,演化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并存的经济形态,这会加重生产与消费失衡的负面影响,并引发多种不同表现形式的经济危机。杨继国认为,虚拟经济出现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的过剩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而"货币资本回流规律"强行把虚拟经济领域的货币资本拉回实体经济,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发展中国家应警惕发达国家通过虚拟经济危机掠夺本国财富,扰乱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郭熙保等从经济结构失衡的角度出发,认为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不能运用商业周期理论来解释,而应将危机看作世界经济深层次结构性矛盾的总爆发。经济结构包括需求结构、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区域结构四个方面,而世界生产与贸易的结构调整,需要我国及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以应对新的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杨奇才和韩文龙认为,由于美国的"减税计划"以及军费和社会保障开支的膨胀引发了财政赤字,美国政府通过发行国债、货币融资和汇率融资三种方式来为赤字融资,这些措施造成的利率波动是本次危机发生的主要诱致性因素之一。
(二)西方主流经济学宣告失败
除了认识到现有经济危机理论解释力不足外,一些学者还指出,作为指导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应当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负责。盲目强调市场化和弱化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加重了经济发展的无秩序程度,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如,李菲雅指出,美国金融危机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并且后危机时代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无法使其经济政策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左品认为,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拉美国家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提高了这些国家应对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因此,如何以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值得理论界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三)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各国的有效应对措施的总结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发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对以后防范和化解危机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此,一些学者从金融监管、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和金融创新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总结了一些成功应对危机的措施,并为我国后危机时代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如,周玉强等指出,作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和新加坡在金融危机中利用自身发达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通过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刘迎春通过总结金融创新模式的国际与国内经验,提出后危机时代我国的金融创新模式,即在产品创新方面,应采取市场主导模式,并综合运用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两种模式。张志元和李兆友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制造业面临市场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困境,后危机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培养高技能人才,才能实现平稳健康发展。郝宇彪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对社会政策的重视不够造成的,社会政策是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重要手段。在危机爆发后,通过促进就业、扩大福利支出等社会政策,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生产供给,促进经济复苏。完善的社会政策还可以减缓市场化过程中的潜在风险,起到减缓和防范危机的作用。
二、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形成多种认识
我国经济学界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问题进行了持续跟踪研究,对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当前欧元区的危机解决情况、欧债危机的应对措施及评价、欧债危机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等方面形成了很多新的有益研究成果。
(一)欧债危机有其必然性与政策致因
一些学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化阶段,造成了进一步的两极分化,加深了资本积累的矛盾;同时,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面临超出自身能力的庞大开支,加之欧盟内部政策协调的问题,最终引发了欧债危机。如,蒯正明和王玉认为,欧债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金融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金融资本主义会使中产阶级分化,并不断向低收入阶层滑落。这是资本主义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并最终导致资本积累难以为继,其自由民主制度的政治合法性也因此受到质疑。刘志强认为,欧洲各国推行的高福利政策导致了政府财政的高赤字,进而引发政府主权债务的增加,最终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因此,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必须适应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否则,既达不到改善民生的效果,还会严重影响经济有序发展。孙少岩和穆玉堂认为,欧盟内部各国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间的矛盾,是欧债危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只有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欧盟各国的行动,统一财政政策,才有利于解决欧债危机。徐明棋则认为,虽然欧债危机使欧盟政治与经济制度的缺陷显现出来,但并不能因为这些制度的缺陷就认为欧债危机会长期持续。狭义上的欧债危机随着欧洲中央银行的注资已经得到缓解,欧债危机也终会通过欧盟各国的努力和制度变革而得到化解。不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欧债危机的治理将推动欧洲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应对危机,普遍认为降低财政赤字和减少主权债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需要欧盟各国调节经济的政策必须步调一致,否则将不利于债务危机的解决。如,安·施密特认为,欧盟成员国试图通过大范围削减预算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但是,由于受欧盟条约全体一致规则的束缚,欧盟行动存在内在的障碍。因此,必须一方面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治理模式,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协调,深化欧盟经济一体化。孙海霞等指出,无论是欧洲央行刚刚推出的国债购买计划,还是筹建中的欧洲银行业统一监管体系,欧元区各国正向着深层次的货币联盟靠近,同时也使欧洲各国在让渡主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增大。因此,欧元区的货币一体化改革是解决欧债危机的关键一步。刘兴华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通过贷款、警告、建议、监督和引导舆论等方式协助欧盟各成员国解决欧债危机,有利于增强改革的合法性。但IMF的介入冲击了欧盟内部起主导作用的大国的影响力,并且IMF在应对危机的方式和能力上仍有诸多局限性。王信认为,欧元区经济有所好转,经济重现增长,市场信心有所增强,经济调整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失衡有所改善,金融重组和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割受到遏制。但结构调整、经济货币联盟制度建设之路依然漫长:一是受困国财政状况依然严峻,债务等问题极大地制约着经济增长。二是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难度日益增大。三是金融调整滞后,对实体经济支持能力偏弱。四是经济货币联盟前景未明,制约欧元区持续发展。
(三)欧债危机对其他国家来说既有影响,也带来机遇
学者们认为,欧债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其负面影响也波及到与其有贸易往来的其他国家。首先,欧盟是金砖国家最大的出口市场,欧债危机对金砖国家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如,杨娜认为,欧债危机导致金砖国家对欧盟的出口贸易额下降,使依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受阻进一步造成金砖国家内部经济金融环境的不稳定。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影响,金砖国家必须及时推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并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尽量减轻欧债危机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次,关于欧债危机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学界持不同意见。如,黄万阳认为,虽然我国近年来最大的贸易伙伴一直都是欧盟,但欧债危机对我国与欧洲贸易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国别差异。我国对"欧猪五国"(指受主权债务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五个欧洲国家: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出口占我国贸易总出口的比重为3.3%,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为1.7%。可见,受主权债务影响严重的五个国家占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比重都不大,所以欧债危机对我国在该地区贸易影响有限,国内不应对欧债危机反应过度,不应频繁降息,而应逐步退出财政刺激计划。而陈硕颖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分析了欧债危机的深化及其影响,认为欧债危机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以及欧洲与美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它将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体系的分化。虽然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对欧洲国家的出口,增加了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但这也给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了机遇。作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重要的两极,欧洲和中国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抵制垄断金融资本在全球的扩张。
三、对于当前是否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学者们持有不同的意见
受到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亟需转变,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再次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实现条件还不成熟。如,杨珍增和马楠梓指出,只有当一国货币具备币值稳定、自由兑换和政治风险最小化时,才会被接受为国际货币,实现这些条件,需要以本国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取消资本管制和实现央行货币政策独立为保障,而我国还不具备人民币国际化的基本条件。李婧认为,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表现出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仅仅建立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上的国际化是不长久的。由于世界经济动荡,采取全球化模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会危及国内金融稳定,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做法是先推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强贸易、投资、金融等层面的合作,而非盲目寻求人民币国际化。有的学者则持否定意见。如,关恒指出,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中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而金融危机的爆发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机遇。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势在必行。完善汇率制度、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处理好与国际货币发行国间的关系以及提高人民币风险管理和银行业服务水平,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措施。
四、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认识更趋理性
学界普遍认为,随着全球经济大融合时代的到来,资本逐利的本性要求其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获利机会,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就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逐利的直接表现。
(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更加客观
我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资的关注。但随着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一些新的变化。对此,学界针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特征、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利用外资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我国如何更好地吸引外资与提高外资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第一,新时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呈现新特征。如,聂名华认为,当前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动特征主要体现在:在投资规模方面,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考量而有选择地批准外资项目等的影响,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有所减少;在投资产业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在投资来源方面,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和地区,其中香港为第一大来源地;在投资方式方面,正由以合资为主转变为以独资为主。方旖旎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放缓与结构性调整,将是未来的长期趋势。这为我国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提供了机遇。庄芮认为,美国提出的重振制造业计划将会减少新增的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并且增加中国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造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的减少。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