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能力本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与实践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缺乏一体化对口衔接,内容脱节、重复严重
由于中高职专业目录设置不统一,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先天缺陷,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也必然会导致课程目标、文化基础课程脱节。受学生生源质量和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定位的影响,部分中职学校重技能、轻文化现象严重,导致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薄弱。中高职专业课程内容重复严重,主要体现在课程科目、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上。中高职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重复率达30%~60%,个别专业甚至更高,而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大体相同(黄彬等,2012)。许多在中职阶段开设过的课程,在高职阶段重新开设,由此造成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的严重浪费。以广东省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国际贸易类专业为例,大部分专业课程内容相近或存在重复现象,如表 1所示: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手段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已经进行很多年,但受传统课程观的影响,目前中高职课程内容选择仍然无法摆脱学科框架模式下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不明显,限制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涵;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完整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在课程开发与设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等过程中并不凸显,致使中高职培养目标层次不清,专业设置口径不一,课程的连续性和整合性不够,造成衔接上的实际困难。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重要基础,但目前我国所运用和引进的课程开发理论都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条件和人口条件下形成的,必须经过漫长的中国化之后才能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导致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理论严重缺乏。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构建
职业能力是个人能力在具体工作和任务中的体现。一般来讲,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职业专业能力与职业关键能力整合的状态。职业关键能力包括:交际沟通和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以及创业创新能力;职业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它又进一步分为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专用能力。职业通用能力是指在不同岗位群工作领域中需要的通用性职业能力模块,适用范围大于职业专用能力;职业专用能力指某个具体工作领域中所需要的只适用于该工作领域的特定职业技能,对于简单工作任务可由一个能力模块独立实现,对于复杂任务可以划分为不同级别的模块,逐级递进以满足工作领域岗位任务所需。
(一)外贸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衔接必须以专业为基础,组建由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专家组成的团队,借鉴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经验,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以中高职职业课程的整体开发和设计为出发点,实现中高职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衔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核心环节,即职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与职业能力分析。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讲,首先是确定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然后分析这些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最后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如表2所示,以此来确定层次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从而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的目标。
管理学基础属于必修模块;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属于专业必备基础,中职和高职应该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中职阶段应该构造相对基础的课程模块,高职阶段可以构造内容深化和拓宽知识面的课程模块,一体化设计。对于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专业综合性实践课程和专业拓展能力课程,中高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要避免重复和交叉,应该根据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定位,按照职业技能培养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证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序化,符合中职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课程模块安排在中职阶段完成,符合高职职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资格考证要求的,技能综合性、知识复杂性的课程模块安排在高职阶段完成,从而实现高职教育是对中职教育的拓展和提升的中高职衔接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应该面向职业岗位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讲,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应该摒弃以知识的逻辑关系来构建,转向以外贸职业岗位群和职业岗位的行动领域分析为基础,基于外贸职业能力的分析为主线而构建,由不同岗位到行动领域,再由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化,同时将外贸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程结构,实现中高职学历教育与外贸职业资格考证的有效衔接,为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