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方法创新探索
早在2004年,国家教育部就曾发文指出:"高等院校应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2007年2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指出:"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见,开设研究型课程、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的必然举措。
《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型课程,在国内外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板块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提升学生素质,应尽快把研究性教学模式引入国际经济学课堂。
一、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研究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用于各个层次各种学科的教学活动。
根据已有文献,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环节或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创设相应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题。2)搜集资料,开展专题研究。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和互联网查阅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材料。在此基础上,学生撰写研究论文。3)分组研讨。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内展开研讨,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自己的成果进一步修改完善。4)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推选若干同学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代表发言时,同组同学可以补充,发言结束后,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5)总结提高。讨论结束后,可以委派学生或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国际经济学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课堂教学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国际经济领域不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理论解释、解决这些问题,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研究型教学模式恰恰满足了这一教学要求。学生在兴趣指引下的研究探索中培养了对国际经济问题的敏锐直觉和事实验证的科学精神,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这些正是国际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契合点,也是国际经济学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所在。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现存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明确。国内多数高校都将国际经济课程学定位于理论型专业
课,因此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严谨性,以教师直接讲授理论模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学生上课忙于死记硬背、感到枯燥乏味。此外,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很多高校还将该课程定位于双语教学课,在课堂教学中大量使用英文教材、课件、案例,但教学质量却不自觉地陷 "贫困化"陷阱。
(二)教学内容重复、层次不清晰。国际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目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与有关课程的内容重复。最初,国际经济学在我国高校本科阶段被分解为《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两门课程,后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为了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教学引领到更高层次,实现与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接轨,开始将《国际经济学》课程运用于本科教学。所以,教学内容上与国际贸易课、国际金融课存在交叉重复。2)教学层次不清。目前国际经济学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阶段都普遍开设,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却大同小异,本科阶段的授课难度大幅提高、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授课内容却并没有太多变化,这对各阶段的教学效果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教学程序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很大。长期以来,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程序往往是直线式的。这种呆板的课堂教学程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课堂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无论是否采用双语教学或案例教学,教学方法几乎都遵循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三部曲。教师在课堂上多以单向传授理论模型为重点,缺乏与学生思想的交流碰撞,考核评价多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内容以知识测量为主,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获得无从考察。
(四)教学资源的更新不及时。原则上讲,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动态变化的,教师必须根据国际经济理论的最新发展和现实环境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但是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教师在有限的课时下面对数十甚至数百个学生,因此难以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为了节约时间和精力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上"一刀切"的现象较严重,对于教学资源(教材、教案、案例库等)的更新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老化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五)教学对象基础薄弱,重视不够。首先,国际经济学课程源于西方,我国学生接触和了解经济学知识较晚,基础薄弱。其次,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庞大,许多理论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来理解,而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数学基础和逻辑分析能力相对薄弱,也因此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第三,与实务类课程相比,国际经济学学习效用不能够在短期内体现,容易导致本科生认为该课程内容空洞、用处不大,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重视度也因此大大降低。
四、国际经济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研究型的教学理念,建立新的师生关系。首先,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其次,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对学生控制和训练的过程,教师应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研究的环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与学生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沟通,实现"教学相长"。
(二)改善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1)创设便于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堂教学程序。2)教学内容要明确定位,与时俱进。同时,应注意划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内容的不同层次。3)课堂组织开放化、灵活化。比如,同样是国际经济案例讨论,我们可以根据案例大小、案例作用、学生需求、教学进度安排等灵活组织,可以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精神;也可以不分组讨论,节约时间;还可以作为课外作业对学生进行考查。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适用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很多,如:案例教学、课堂练习、情景模拟、演绎启发、实地参观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教学时问安排、教学方法特点、学生心理需求、教学条件等灵活运用,以帮助和引导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改革常规的考核方式。除了改变传统考试的出题思路、出题形式、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与课外作业成绩纳入评价系统之外,还可以考虑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中的表现,将学生的创新成果引入课堂、纳入考核体系当中。无论采取何种考核形式,考核的目标应该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
应当指出的是,研究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研究型教学并不是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方式,只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单靠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