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1.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经济数据据显示,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38 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在迅速扩大的同时,岗位结构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社会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中国涉外经济活动可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合作三个领域,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要能够在进出口贸易,外资引进、转移,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不同行业就业,而且要能适应这些行业的实际需求。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培养目标正是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第三产业和技术持续迅猛发展、产业内部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迅速变化而引起的岗位结构变化的需要。
2.提高国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业也是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当前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外经济贸易行业已不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低水平运行状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全面提升,不仅要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物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就业资格证书,这是最重要的岗位敲门砖,还要懂得国内外贸易法规和操作惯例。因此,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
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受传统精英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许多高等院校制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高校往往把"高级"等同于"理论型",因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课时所占比例偏大,而一些必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尤其是实习实践课时所占比例偏小,学生实际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从实验教学看,很多高校虽然开设了各种国际贸易的实验,但是缺乏有实际外贸经验的教师,结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实验效果不佳。尽管各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毕业实习等时间环节,但是很多高校缺乏稳定的实习场所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实习流于形式。结果导致培养的学生操作技能不强、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不强。这与当前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标有很大差距。因此,课程实践体系有待完善,综合性实践环节需要加强。
2.教学方法单一。从教学方式看,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教学方法仍旧较为传统,仍保持着"填鸭式"、"说教式"的上课方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良好互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国贸学生对于外语水平要求较高,广泛地开展双语教学是提高学生外语和综合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受地域和师资力量限制,双语教学在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得并不是很广泛,也缺乏专业的外教进行指导。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看,理论考试仍然是高等院校主要的评价方式,卷面分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理论水平,但是无法完全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当前社会需求更注重学生是否能在企业独立地开展外贸业务,这些素质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理论考试体现出来的。
3.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匮乏。目前,高校国贸专业学生实践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两个途径,但实验设施投入少,条件简陋,人均实验设施严重不足是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有一或两套外贸实训软件支撑校内专业实训,加上软件实训功能不全,实验室资源紧张,使学生的实验课时难以保证。校外实践基地同样存在问题,很多实践基地空有一个名称,并没有真正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致使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到实践当中去。与此同时,随着外贸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精简机构、组织扁平化、业务人员一专多能是当今外贸企业的主要特点,对员工从业经验、综合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校大学生到校外企业的实习实训将更加困难。
另外,中国高校的专业教师大都直接从高教毕业就上讲台,真正具备有外贸实际经历的教师数量较少,本身就缺少实践经历,更难谈得上有足够的实践知识教于学生;加之在以科研为主的高校评价机制背景下,教师们不得不集中精力注重经济理论研究,进行实践培训和操作的时间有限。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1.加快调整国贸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在教学计划设置上,应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计划设置时应坚持以构建知识结构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全面提高专业人才的素质。另外,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方式及方法,构建专业认识实习、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模拟实习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体系。
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方面要处理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专业必修与选修的关系。首先,应将微、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经济法学等基本课程列为必修课程,使学生牢固掌握本专业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要从专业能力培养入手形成三方面的课程模块:(1)进出口贸易活动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必修课程和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结算、国际单证实务等选修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从事外贸业务活动的综合能力。(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外贸英语、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等课程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3)防范贸易风险能力的培养。可开设经济法、国际商法、WTO 规则等方面的课程,及时与国际接轨,增强外贸风险的辨别和防范能力。 2.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实施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工作是保证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应改变那种以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念,进行创造性的交互教学,老师应精讲理论,多留给学生练习、思考、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时间,要让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培养的专业人才在将来的工作中才能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第二,应大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使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关注外贸行业的发展变化和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应不断加以更新,要把最新的成果传授给学生。同时对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提倡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等,可以设置虚拟的场景,引导学生现场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把各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到教学中,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动态资讯,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也可实施联合教学,聘请校外的业内人士授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实践性较强的业务课程,如《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国际贸易的动态发展和实际操作,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提高教师实践类课程业务水平,为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强化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人才培养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应用型的经济学科,注重的是实践,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贸人才培养方面,做好校内实验课堂和校外企业实践基地、实践参访、现场教学等活动。为此,在校内应积极开展实践课程,针对地方本科院校普遍经贸实训软件不足、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应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增加资金投入的方式来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必备的教学设备与设施,以满足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再次,要建立校企合作实践模式,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双赢,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同时学校也要制定确实可行的方案,切实好落实实践基地的经费与任务,如学生不定期到外贸企业,实体企业和海关部门等进行参观或实习等工作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基础。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是在数量上,还应注重质量。师资队伍中应从企业界引进一些具有实战经验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校兼职,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或者定期到高校进行实践讲学等形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对一些没有专业工作经验、只有高学历的教师应加强他们到企业的调研和实习工作,要求每年到企业进行调研或实习,多给他们提供出外进修或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教师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提高现有师资的专业水平。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