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国际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所确定的高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主要研究在国际环境下资源的配置、利用问题,并解释国际经济一般效应与规律,以及合理的国际经济政策制定。这门课程兼具理论与实际,有国际通用性、外向性强的特点。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源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知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识进行更深层次、更精确地获取和理解,使其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及语言沟通能力,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复合型高等人才。
一、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探析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负荷的应对问题
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John Sweller提出的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外界信息被学习者关注后进入工作记忆,信息处理开始,认知负荷由此产生。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工作记忆进行信息存储、加工和提取等智力活动的总数量。信息过多会使工作记忆超载而降低信息处理率。其中内在认知负荷指工作记忆对学习材料所含信息的数量及其交互性进行认知加工所产生的负荷,与学习材料的难度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相关。而外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有关,是教学设计的结果。
国际经济学是门模型多,经济学基础要求高,逻辑性强的课程,根据笔者的经验,即使是使用母语教学,学生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理解透彻,即课程本身所产生的内在认知负荷相对是较高的。而双语教学使用第二语言呈现学习材料,无疑加大了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在应对双语教学认知负荷时,学生经常出现行为失衡,学习目标偏离的情况,主要表现如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语言而忽视专业知识的掌握、理解;或者产生抵触情绪,脱离课堂,自学国际经济学,极端的甚至丧失学习兴趣,逃避、放弃课程学习。其中原因有很多,如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偏移,认为双语教学只是为了学习专业英语,掌握经济学词汇、术语的英语表达;学生英语水平不够,不得不加强语言学习;教师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要求过于严格,间接抑制了其对课程本身的兴趣等。毫无疑问,学生对双语教学认知负荷应对失当将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双语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问题
国际经济学双语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主要有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学习效果考核三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教材的选择,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将围绕教材进行,教材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模式的设计。目前双语教材有几种选择,如选择原版国外教材、选择国外教材同时使用国内教材作为辅助、选用国内编辑过的外文教材,如清华版、东北财大版的国际经济学,或者自编教材,这几种选择各有利弊。国外教材英语写作原汁原味,出版周期短,更新快,反应学科前沿且案例、内容丰富,但普遍反映价格昂贵,"大部头"携带不方便,阅读量大,案例与国内现实脱离,不便于学生理解;外文加中文教材辅助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经济模型,但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不自觉地把国内教材当成主教材;编辑过的原版教材比较理想,内容简约,篇幅适当,美中不足的是对原有教材的框架体系有所破坏。
其次是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语言使用问题,在什么环节选择中文或外语,使用的量如何经常困扰教师。有的教师授课采用先用英语,然后再用中文重复讲解的模式,有的教师为了创造"沉浸式"语言环境,全盘使用外语教学,只在极少时间使用中文讲解。实践表明这两种模式的效果都不理想,前者占用课时较多,后者学生学习压力大,理解较差。第二个教学设计所要考虑的是与学生的互动设计,双语教学之所以能提升学生的第二语言思维能力,教学中的互动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课堂教学中的互动限于人数与课时,"眼神交流"居于首位,语言交流一般只能通过小问题问答完成,并非所有同学都能参与,而分组讨论不方便,此外还有学生搭便车心理严重。
再次是学习效果考核问题,多数文献都提出在成绩考核时适当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不提倡只凭期末考试定成绩,不过在试题设计方面不同的教师却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指出要采用全英语试卷,并要求论述分析采用英语对答,以期增加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综合思考及写作的能力;有的则提出应以中英文混合试卷为宜,名词解释、选择要求英文作答,而论述、分析则可用中文,如此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充分发挥其综合分析能力,不同的试题设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为应对考试,学生在学习、复习中也将做不同的努力。
(三)双语教学中教师的压力问题
从事双语教学,教师压力较传统教学大。无论是备课、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生指导,工作量都将增加。还有另一个原因,即教师自身能力问题,毫无疑问,许多授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双语教学培训,也缺乏英语生活环境的"沉浸",如此必须花费许多精力自我提高,特别是刚开始双语教学模式探索时,压力则更加巨大,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导致放弃。
以上三方面问题对课程教学实际效果的影响非常大,在课程教学得到新平衡及协调解决,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的应对策略。
二、完善《国际经济学》双语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双语课程教学目的
国际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理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等《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并能以经济学专业的水平加以理解和运用,而双语教学给学生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让学生通过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更方便阅读资料,提升科研学术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使其形成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双语模式是为更好地达成国际经济学教学根本目标而服务的。不仅是教师,学生对双语教学目的也要明确,特别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认识更是要持续强化。其实际意义在于,在面对教学各环节出现难以平衡的矛盾时,有最终取舍的依据。如学生的英语基础的确较差,难以适应全英语教学时,可以适当在重点难点部分使用中文,同时对于学生课堂交流也并不一定要求完全使用英语,特别是对于某些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的语法、用词,不应要求过度,只进行适当提示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要让其明白双语教学不是语言学习,特别在课外阅读时,某些大篇幅案例材料不必花费太多时间,只要明白意思即可。 (二)合适的激励机制设计
这里的激励机制包含对教师与学生的激励。目前对教师的激励一般体现在给予课程课时系数增加方面,但其实教师的激励还可在其他很多方面,如适当降低双语教学初期的教学评估要求减少教师教学摸索过程的压力;再如教学资源的支持方面,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在教师培训方面增加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课程安排上减少教师承担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等等,这些都是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考虑的。对于学生的激励则应当注重引导,相互尊重、理解,在让其了解双语教学可获得的收益,运用"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让其主动参与甚至提出教学设计,在课堂多注意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也可适当在课外组织活动,创设英语学习氛围。特别要注意双向交流,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困惑提供及时的帮助、解答,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双语教学特别注重的预习与课后准备所需方法。这里教师可考虑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特点,设计国际经济学学习网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沟通交流,增强学生兴趣,提供及时反馈,形成有效、及时的激励。
(三)循序渐进,弹性设计
双语教学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适应过程,这在教学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特别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英语水平不仅因来源地不同,甚至每一届的水平也不同,前文所述的教学、考核模式的选择是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因此,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弹性设计,如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班级可采用"渐进型"教学,逐渐加大英语实用比重,而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班级则可考虑使用"穿插渗透型"教学,注意难点重点的中文讲解。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可以弹性考虑,某些容易的章节可考虑减少讲授,或者主要通过问答形式完成,一来可节约课堂时间,而来也可为学生运用双语创造机会。
此外可增加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案例教学注重学生主体性、互动性、情境性、实践性,在很多方面都能契合双语教学的要求,特别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间的英语交流,无疑对于学生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带来很大的激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讲授与案例教学,灵活、弹性地运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反映国际经济关系的学科,采用双语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其学术能力,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过,实施的困难也不容小视,我们应当不断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方法,并运用与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推动双语教学工作的发展。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