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浅析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差异及其实践启示
一、新旧福利经济学产生过程比较分析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打破了西方福利经济学发展的沉寂。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A.C.庇古出版了代表作《福利经济学》,标志着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福利经济学重新受到重视,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认为,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整个社会的福利应该是所有个人效用的简单加总。在此基础上,庇古提出了两个福利基本命题: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就越大。
(二)新福利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的一场大争论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发生了一次大的转折:旧福利经济学被新福利经济学所取代。新福利经济学由于采用了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别曲线等新的分析方法,试图解决旧福利经济学难以回答的问题,因此称为新福利经济学。
二、新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比较
(一)旧福利经济学的代表理论分析
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标志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他更致力于寻求一种方便的测定和改善社会福利的方法,其主要观点是:
1.福利的实质是一种意识状态,或者意识的关系状态
一个人的福利寓于他自己的满足之中,它可能源于物的占有或者其他原因。因此,国家应当注意贫穷问题,致力于增加福利。如果一个人欲望稳定,他持有一种商品越多,那么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持有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持有量所获得的效用就越来越小,直至为零。
2.认为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经济福利愈大
一个国家的全部经济福利是"个人经济福利的总和","所以经济福利和国民收入这两个概念是那样对等"。他指出:"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情况,即:或者国民收入增加,而不减少穷人在其中占有的绝对份额,或者使穷人占有绝对份额增加,而不减少国民收入,都一定会增加经济福利"。因此,收入均等水平是福利极大化的必要条件。
3.财产转移论
富人的财产向穷人转移有两种办法:一是自愿转移,即拿出一部分财产兴办教育、保健设施;二是强制转移,即政府通过收入再分配手段,例如征税,可以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再通过社会福利制度的补助使穷人的收入增加,也可以补贴。
(二)新福利经济学代表理论分析
1.卡多尔·希克斯的补偿原理
根据帕累托"最适度"原理,一切社会变革都只可能为垄断寡头谋利益,即使点滴改良,也不能侵害垄断的利益,而社会人群中会有一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侵犯。"补偿原理"的实质在于,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改善的同时不会造成其它成员的经济状况恶化,社会福利就增加了。但是社会变革,不能使所有人同时受益,而是总有人受损。因此,政府应该对受害人进行相应的补偿。例如,向受益人征更多的税,以削减他们的受益额;向受害人支付补偿金,以减轻他们经济状况恶化程度。
2.相对福利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强调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认为社会福利是一个既无实际意义,又无实现可能的幻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福利永远得不到满足。当人们受到外界的影响时,又会产生需要。当这种需要满足后,人们还会有新的需要。这个过程是连续的、永恒的。因此,要满足各种需要以达到生理和心理持久均衡是不可能的。
3.阿玛蒂亚·森的福利经济学思想
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福利经济学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
"阿玛蒂亚·森不可能定理"克服了"阿罗不可能定理"的各种可能性,为现代福利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经济分配不平等的测量提供了与现实较为一致的福利经济思想基础。如何测量一国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以及因收入分配不平等带来的社会福利损失一直是经济学所关注的热点。阿玛蒂亚·森将他的福利理论运用于贫困研究,提出"阿玛蒂亚·森贫困指数"。阿玛蒂亚·森首先指出了新福利经济学理论在研究贫困问题上的无力,认为帕累托世界根本没有考虑"生存前提假设"问题,即人只能在效用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才能生存。森提出一套较为科学的饥荒分析框架,使福利政策分析纳入饥荒形成机制理论之中。
三、新旧福利经济学的实践启示
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的新旧福利经济学,其伦理源泉直接来自于功利主义理论。同时也因其所特有的价值判断性质而显示出浓烈的伦理意蕴。福利经济学虽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以及社会的物质生产与分配,但是,这种研究本身在客观上也体现出了人类在伦理道德方面的需求,比如对"家庭幸福"、"精神愉快"、"友谊"、"自由"、"正义"等等的需求。福利经济学在其理论上和对实践的诉求上,也突出地体现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强烈关怀。
虽然新旧福利经济学强调问题不同,例如旧福利经济学强调分配均等,而新福利经济学强调效率而忽略二次分配,而且在政府是否给予适当干预也存在着极大的分歧,但新旧福利经济学都只关注收人的再次分配,而对于初次分配均采取了回翻方法。因此对于我国而言,新旧福利经济学中关于收人再次分配的理论我们需要借鉴,但同时仍然需要坚持我们通过收人的初次分配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由于当时对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迷信,使得初次收人分配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从而导致社会收人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在收人分配上从来都十分关注公平。在今后社会福利分配方法上,将需要重新审视公平与效率两者的关系,坚持做好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促进社会和谐稳步发展。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