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微观基础的构建初探
20世纪后期石油经济危机,占主流地位的的新古典综合派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一方面无法在理论上合理解释"滞涨"现象,另一方面又无法从实践角度找到解决"滞涨"问题的政策,因而把凯恩斯主义引入责难的深渊。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关于经济学宏观方面的微观基础的构建问题,成为经济学界攻击凯恩斯主义的主要方面。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积极从批评者那么汲取知识,开始构建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新凯恩斯主义随着产生。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关于微观经济基础的研究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使得西方经济学出现宏观和微观的分野。在微观经济领域,凯恩斯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可以确保所有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出清,使经济维持动态均衡状态。在宏观经济领域,凯恩斯主义则认为,有效需求不足的存在,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市场非出清、失业、资源利用不充分,这时需要借助国家干预来减少失业和振兴经济。
尽管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彼此相互冲突,却被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梳理成宏微观互为前提相辅相成的体系,并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流地位。然而,微观分析难以成为宏观分析的基础,因为微观经济学采用均衡分析而宏观经济学采用非均衡分析,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很多政策建议也因欠缺牢固基础而备受争议。
2.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微观经济基础的主要研究思路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引入理性预期的概念,并维持其市场非出清的立场,强调价格和工资粘性的重要性。粘性理论认为名义价格和工资在面临需求冲击和其他外部冲击时无法及时变动,而就是这种名义价格和工资的刚性使得总需求的冲击无法及时调整,因而产量波动的持续性和非自愿失业得到自圆其说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大量模型解释偏离竞争性的非均衡价格,在他们看来,理解经济运行的关键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比如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价格刚性等)。这些模型均在微观个体最优化行为的前提下,参入理性预期,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框架来构建的,因为都具有比较牢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凯恩斯革命分离出宏观经济学,其依据是市场无法自动出清进而阻碍经济长期均衡的实现,而市场非均衡的关键便是刚性价格,但凯恩斯却从未合理解释价格刚性的成因。为了使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提出一系列理论来解释价格和工资粘性。
3.新凯恩斯主义关于微观经济基础的理论
3.1粘性价格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粘性价格理论解释经济波动。他们认为,由于菜单成本等的存在,厂商不会及时变更价格,而是通过调整产量对市场需求变动作出反应。各个厂商调整产量的后果在整体上引起总产量的变化,故而经济出现总产出的波动。接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更进一步,分别分析了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名义价格粘性是指商品的以货币计量的名义价格无法及时变动;实际价格粘性是指商品的相对价格无法及时变动。新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解释商品价格粘性的理论主要有:风险成本论、菜单成本论、成本加成定价论、合同定价论。
3.2粘性工资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用粘性工资理论解释经济社会的非自愿失业现象。他们认为,当经济有效需求减少使得劳动需求减少时, 由于粘性的存在工资无法自动降低,厂商为减少生产成本必然减少雇佣量,因而产生失业。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同样将粘性工资区分为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 并用长期劳动合同理论来解释名义粘性,用隐性劳动合同理论、内部人--外部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来解释实际粘性。
4.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微观基础构建的意义
通过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构筑的理论,在不违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用微观经济个体追求自身最大化的自利行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传统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市场非出清、非自愿性失业、总供求非均衡和市场周期等宏观经现象,经济依然需要国家干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构建微观经济学基础超越了传统凯恩斯主义,并推动了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完善。正如新凯恩斯主义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所说,由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构建的出色工作,使"卢卡斯以及追随者提出的理论挑战已然得到解决"。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