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基于经济学理论的就业问题探讨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实际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经济增长率越高,对要素投入需求越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多;反之,经济萧条时,就业人数降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就业难仍是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究我国就业难问题,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就业形势简析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总体供大于求,同时局部劳动力供给不足,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与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而对于新增就业问题,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持续保持在25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300 万人,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从2011年660万人,上升到2014年的730万人,促使就业矛盾进一步加剧。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目前我国尚有1 亿多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900 万人。
(三)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综述
西方经济学家经过对就业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探索,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是萨伊定律,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理论将自由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失业问题的普遍性。认为失业问题是竞争不充分所致,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问题是由于存在"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为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因此国家应该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息率来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发展经济学派就业理论主要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下的就业问题。一是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城市向心力;二是鼓励和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保护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三是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及各部门间比例关系的协调;四是政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保证各地区域的经济发展平衡;五是提高技术培训的水平,提供职业介绍以及迁移帮助等。
三、破解我国就业困难的途径
(一)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不充分或者不能公平竞争问题;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把完善劳动力市场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发展经济学派的就业理论把劳动力市场的自由竞争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受二元经济结构和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没能实现完全的公平竞争,因此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解决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完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充分竞争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1.目前的户籍、地域等就业歧视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正常发育,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和相关制度的改革,消除区域经济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破除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可以有效缓解劳动力就业中的不平等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
2.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各种所有制之间制度性分割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造成劳动力迷恋于大城市、国有企业和发达地区,成为困扰我国就业的一大体制性障碍。因此必须建立城乡之间、各种所有制之间统一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根除制度性分割造成的就业困难。
3.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透明化、公平化和法制化程度还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市场的充分竞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争,因此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市场,强化对市场的监督,建立公开、透明的聘用机制,立法保护劳动力市场的人力资源交易行为;同时严格落实劳动用工合同制度,鼓励企业履行相关规定,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4.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体系仍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失业问题的一大根源。因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成果,尽快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公开发布,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特殊群体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相关信息的发布,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和求职者实现最大化的信息对称。
(二)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新古典综合派就业理论认为,政府应从劳动力市场和人力政策两方面来促进经济增长、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发展各类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做好人力资源开发,是缓解劳动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重要途径。
1.部分本科高校忽视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推进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技能型师资培养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鼓励校企联合,促进本科高校向职业技术类高校转型,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2.目前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师资、设备、实训严重不足,二是生源质量不高,三是社会、家庭、学生对职业教育缺乏认同。因此,重视高职高专和中职学生培养质量,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为促进就业提供保障。
3.建立机制,增加人力资本投资,采取全方位人力资源开发措施,对劳动力进行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继续培训,使劳动者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以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从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配置,纠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三)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就业需求不足
凯恩斯就业理论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就业需求不足作为增加就业的手段。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这为有效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缓解就业需求不足提高了保障。
城市化可以带来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以及相关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会给建筑和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大发展。而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它必将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就业市场会出现新的需求(如熟练技工),这些需求将会催生出很多的培训机构以改变目前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技能水平低下的情况,适应市场需求。
(四)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培育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增加就业需求
凯恩斯就业理论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就业需求不足作为增加就业的手段,并强调宏观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干预和实行税收政策等来调节就业。
1.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就业,缓和劳动力过剩现象的重要途径。相关部门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应制定有利于增加就业的经济增长计划和产业政策。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我国应当实行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以就业为基础的经济政策,优化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2.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虽然不像大企业那样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他们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无论从名义税负、宏观税负,还是实际税负来看都偏重。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税收占销售收入的负担率为6.81%,高于全国6.65%的平均水平,税收占资产总额的负担率为4.9%,高于全国1.91%的平均水平。因此政府必须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发展的有利政策,在投融资、税收、市场开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使其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四、结语
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依赖市场机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扩大有效需求,达到增加就业的目的;另一方面,需要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调控,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制度保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