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
「 内容 提要」在持续20多年的 经济 转型中,许多国家的转型遇到了困难甚至招致失败,但是 中国 等少数国家的转型获得了成功。经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转型初始条件在长期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变与不变的情况。由于各种理由, 目前 中国经济需要由转型转变为定型,定型为市场经济中的开发型国家模式。
「关键词」中国经济/经济转型/经济定型
经济转型(transition)或经济转轨(transformation)是指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经济运行状态。这种转变有四个关键要素:转型目标模式、转型初始条件、转型过程方式和转型终极条件。其中,转型目标模式以及所谓渐进和激进两种转型方式的比较 研究 已是人们熟悉的命题,而对转型的条件研究却有所忽略。实际上,初始条件转变为终极条件非常重要,不同的经济运行条件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运行路径依赖,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对目标模式产生 影响 。
一、世界各个转型经济的不同命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已有超过20个国家和超过20亿人口的经济发生了转型。这些转型经济具有不同的类别:(1)由 社会 主义经济转向资本主义经济,如俄罗斯以及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这类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转型的初始目标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由转型变为转向,由此转型的初始条件发生了彻底改变。(2)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中国、越南。这类经济的转型在某些方面与第一种类型相似,但又与第一种类型有不同之处,表现在:转型不转向,转型的根本目标没有放弃,因而转型初始条件中的基本制度条件没有实质性变化。(3)由规制严密的资本主义经济转向规制缓解(deregulation)的资本主义经济,如日本、韩国和阿根廷等。第三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有相似之处,也可以归为同类,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转型而不转向,制度目标没有改变,转型初始条件中的基本制度条件没有改变,都保留了基本 政治 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
上述三类转型经济的出发点有相似之处:(1)市场化。即都认为长期的政府配置资源约束了经济活力,自由的市场配置资源才是激发经济活力的最优选择,因此市场取向的改革成为转型的核心任务。(2)自由化。转型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市场体系,并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发挥市场机制自由调节的作用,政府作用尽可能减少。(3)非国有化或私有化。推行这个过程的目的据认为是确保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得以形成。(4)开放。使过去的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5)民主化。这些转型经济最初都处于政治高压状态,推行实质意义上的一党执政政治,就连推行西方式民主制的国家也是如此。日本自民党从1955年即经济高速增长 时代 开始执政,直到1993年下台,一党在台上持续长达38年。韩国朴正熙于1961年5月发动政变夺取权力直至1979年遭到暗杀,连续军政统治18年。这些国家经济转型之后都在政治上做出了制度调整,扩大了民主政治,政治变得宽容起来。
但是,这三类转型经济的命运却极不相同,其转型结果也出人意料。对此,专门研究经济转型的西方经济学家做了如下概括:(1)价格自由化和宏观稳定化之后产量大幅度下降。如俄罗斯及东欧。(2)私有化政策导致"内部人"控制,而且受内部人控制的私人 企业 与国有企业相比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效率。(3)国有企业内部重组 问题 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快速私有化实际上是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4)有组织的犯罪活动引人注目地增长。这种犯罪活动对私营经济构成了严重威胁。(5)一些国家分崩离析,如苏联及南斯拉夫。(6)选举产生反作用。这主要是指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下台后,通过选举以改头换面的方式重新上台,如东欧。(7)最大的正面意外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1]尽管这些转型经济还继续处于转型进程中,但是从长到40多年(如南斯拉夫、匈牙利),短到10多年(如越南)的转型 历史 中,一些基本结论还是可以得出的:(1)转型的实际需要或许是现实的和合理的,但是大多数转型的 理论 设计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这些转型的理论设计都依据于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强调基于"经济人"假设条件运行的市场经济具有其他任何一种调节机制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几乎所有按照这个经济理论设计的转型,都或多或少地在实践中遇到了麻烦,个别的更是灾难。那种以为通过转型就可以直接带来国民经济持续繁荣的观点被多数案例证明是一个神话。(2)转型中丢弃了原有基本初始条件的后果是令人难以预料的,个别国家的经历甚至是灾难性的。如苏联、南斯拉夫及原东欧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它们在转型过程中基本放弃了全部转型初始条件(注:公正地说,至少苏联在转型之初并不打算放弃一些基本的初始条件,如所谓"社会主义规范"和执政党对转型的领导地位。但是在急速转型的过程中,对所谓"民主的人道社会主义"目标模式的追求导致对上述初始条件的放弃。参见《戈尔巴乔夫回忆录》(上册),411、631~678页,北京,社会 科学 文献 出版社,2003.),其结果不仅是经济持续下降,进出口贸易停滞,而且国家解体,内乱不断,社会出现巨大震荡,综合表现人的生命水平的人均期望寿命指标持续降低。在日本、韩国、阿根廷等资本主义国家,尽管转型没有放弃全部的初始条件,但依然承受着转型之痛,出现社会失序、失业人口增加、部分弱势人群生活水平大幅降低等问题。(3)转型中基本保存了初始条件的经济,相对说来 发展 情况比较好。中国和越南是此种情况的代表。尽管中国和越南在转型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麻烦,但国民经济总体状态是向好的方向转化,经济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持续扩大,人的生命水平及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以此为代表的渐进式转型方式赢得了世人的肯定。
二、中国经济转型初始条件的变与不变
中国经济的转型已经进行了26年,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1)1978年至1991年,转型处于摸索和摇摆交替的过程,转型目标犹豫不定,有多种说法和思路,但是市场取向的转型则是基本的选择。(2)1992年至现在,转型进入坚定不移的过程,目标明确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整个转型过程中,逐步设定了转型的几个底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上的底线,社会稳定是转型的基本前提,"三个有利于"是判断转型成效的基本标准,"三个代表"思想确定了领导转型的政治组织的历史使命。应当说,这些转型底线并不是在转型初期就十分明确的,而是随着转型的深化而不断清晰的,因而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
中国经济转型的初始状态大致是:(1)经济运行是行政命令式的;(2)经济产权制度安排是单一的;(3)经济制度缺乏具体 法律 规定;(4)宏观经济运行总的状态是短缺型的;(5)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流动处于严格管制之下;(6)价格等市场机制要素处于严格管制之下,市场体系不健全;(7)收入分配是平均的,没有明显的贫富之分;(8)对外联系基本是封闭型的。而构成这些初始状态的基本条件是:第一,政治上实行共产党一党执政。但是这种一党制在细节上有别于苏联式社会主义的一党制,是共产党领导,八个民主党派参政。第二,经济上实行公有制经济,主要形式是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第三,文化意识形态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经过26年的转型,中国经济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表现在:第一,经济运行绝大多数不再是行政命令式的。经济运行在大多数场合是依赖与经济利益的联系。第二,经济产权制度安排是多元的。国有经济及公有经济在少数行业占有相对大的比重,而在多数行业已经完全不占多数或主体地位。第三,经济领域的立法琳琅满目,尽管母法与子法之间、子法的种类等还有许多不令人满意之处,但经济运行的法治已经逐步替代人治。第四,宏观经济运行总的态势是过剩的,尽管个别领域还有短缺现象存在。第五,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的流动性大大增强,尽管受到 金融 市场和户籍制度没有完全放开的影响,这种流动性尚未达到充分自由的程度。第六,价格等市场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市场体系也基本健全。中国的市场体系与发达市场经济相比,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有与无的差异,该有的都有了。第七,收入分配开始呈现明显的贫富差距,在不同职业、人群、区域之间及其内部,这种差距正在加速扩大。第八,对外基本开放,尤其是加入WTO 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日益加强。
表1对中国经济转型前后的基本状况做了简略的对比,以使人们概括地理解中国经济转型的情况。尽管这个对比属于定性概括,但相信人们不费太大力气就可以通过相应数据来证实。
这里更为关注的是转型的初始条件是否发生了变化。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第一,中国继续保持了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初始政治条件。在这个基本政治框架下正在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加强了八个民主党派参政的政治作用,政治宽容度增加。这是令西方社会多数政治家和舆论界困惑的,并继续把中国列为政治上专制的国家。
第二,中国转型中最重要的初始条件改变是公有制经济的改变。原来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然而仔细观察,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按照窄口径,传统公有制经济(国有独资)显然已经不占主体地位,但是按照宽口径, 现代 公有制经济(国有独资+国有控股+集体所有+股份合作制)依然占有主导地位。中国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缩小了国有独资经济,扩大了宽口径的公有制经济或社会所有制经济。非国有化是以一种变相的形式发生的,因而中国经济民营化与其他转型经济私有化有较大区别。
第三,中国经济转型的文化意识形态初始条件有局部改变。其表现是:(1)占据主流意识形态的除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外,更多地强调产生于转型实践的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思想。(2)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其他历史传统文化开始在社会流行。(3)外来文化意识形态开始逐步流行于中国青年和部分文化精英中间。经济转型带来了文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但是由于执政党的引导和坚持,主流依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