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消费成本管理研究

来源: 2017-08-21 18:04

 摘 要: 社会 主义新 农村 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农业 现代 化的实现提供了机遇。而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 发展 阶段。但农机消费却是其制约因素,因此必须要降低农机的消费成本,促进农机消费,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消费成本,农业现代化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 历史 任务。专家们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一是在城市反哺农村, 工业 反哺农业的新形势下建设新农村;二是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推进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 的解決;三是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构建农村新的生产方式是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经济基础。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 目前 , 中国 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创造需求,有效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它的核心是"共同",是使所有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共同提高发展的能力,共同促进发展的水平,共同分享发展的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赋予广大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平等的发展能力,平等的享受发展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温家宝曾提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他还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深层次的两点考虑: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农村的小康和农业的现代化,这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步骤。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是一着活棋,这一步走好了,就能够带动内需和消费,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着眼点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我们之所以提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现代农业是现代 科技 与现代生产工具及现代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生产工具,是现代科技的物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目标过程中关键要素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设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关键。 总结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就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一般都是在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二三十年之后,才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更为农业机械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农机消费趋势 分析

  (一)政策绿灯频频闪烁,消费需求先声夺人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4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这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及农机行业。前者农民可以直接得到的实惠是减免农业税率、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取消农业特产税可为农民减轻负担48亿,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规模不低于100亿。这从根本上把农民从过去较重的税负中解放出来,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随着农民的钱袋子鼓胀,直接受益的将是农机行业。后者对农业机械化的 法律 规定,对我国农机行业直接起到促进作用。

  (二)农机市场长线看好

  有关行业人士认为,不管怎样,农业政策环境的变化仍将对农机产业产生深刻的 影响 。福田重工总裁王金富对记者说,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在国家重视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因此,农机产品特别是田间作业机械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机发展服务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分析了农机热销的原因,出现购买农机的热潮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分不开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具体原因有三:第一,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劳动力的季节性稀缺,使从事耕种的农民数量大大减少,机械化因此成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第二,收入增加后,农民都希望能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这成了农民迫切希望实现机械化的动力;第三,国家的惠农政策加快了土地流转和集中的速度,再加上国家和省市对农机的补贴,更是极大地刺激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热情。

  四、抑制农机消费的成本分析

  为了消费,人们必须发生一定的支出或付出相应的代价。即在购买消费品后为实现或维持对其消费所必须发生的支出或代价--消费成本。消费成本可以包括消费动机产生、搜索寻找、了解比较、购买使用、损坏报废等各方面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1)消费者在搜索寻找、谈判交涉等过程中所付出的谈判成本;(2)消费者在获得所需商品的交易中直接付给供给方的货币支出,即购买成本;(3)消费者在购买后使用过程中需要再投入的费用,可称之为使用成本;(4)消费者为完成消费过程的时间支出,可称之为消费时间成本;(5)消费者为完成消费过程的体力支出,可称之为体力成本;(6)消费者为完成消费过程的精神上的付出,在心理上所承受的负担,可称之为消费精神成本(或消费心理成本) ;(7)机会成本。

  (一)农机价格偏高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己初步形成厂、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正逐步由完全的行政主导投入进入市场主导投入的阶段。国家政策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有关促进政策相继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对农业机械的需求积极性,但因农民收入不高,农民购买农业机械时,价格是其首选因素。从消费者剩余角度来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有了需求,他对该商品占有欲望促使他宁愿为这种商品付出一定的货币量。这个货币量与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之间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叫做消费者剩余。商品的价格超过消费者宁愿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往往就不会购买;商品的价格低于消费者宁愿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就愿意去购买。消费者购买后的愉快程度取决于这种剩余的数量多寡,尽管消费者并不确切知道某种商品应该是什么价格。他的欲望价格是根据他的货币拥有程度及商品信息的搜集情况产生的。而先进适用、符合环保要求的农业机械,由于价格比较高,绝大多数农民都买不起。2004年,全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936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2003年的人均2 622元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按2003年农民收入水平,如果购买1台东方红刀推型链轨式拖拉机,需要近40名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按2002年每个农户3.8人 计算 ,1个农户买1台上海50拖拉机,在不做任何开支情况下,需近5年的全部收入;买1台东方红70推型链轨拖拉机需要近 11年的全部收入。因此,很少有农民能够支出大笔费用用以改善农业生产。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