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31-83595998
导航

经济学论文: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来源: 2017-08-22 08:30

 1999年10月30日《 中国 农机化报》发表了大篇幅文章"黑风暴启示录",在编者按中写到"中华民族创造过古老灿烂的农业文明,我国的旱作农业 历史 已有几千年之久,其完善的翻耕模式已是我们每个老农祖代相传的'传家宝'。到了 现代 , 自然 与 社会 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传统耕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充分显现,它的路似乎已走到了尽头"。在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李博士说,我国旱作农业历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一套经典的精耕细作 方法 。可以说,直至 目前 ,我们仍在沿用祖宗传下来的铧式犁翻耕模式。这种模式从古代至近代,在土地开垦面积有限、采用人畜力耕作并施用大量有机肥以及生态环境未受到很大损害的条件下,可以取得不错的收成。到了现代以后,由于社会需求增加,为获取更多的粮食,人们不得不尽可能的开垦土地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以致造成生态环境的恶性连锁反应,各种灾害频发。这种耕作方法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化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由此,在这种错误导向下,"大力推广免耕法""精耕细作违背 科学 ","洋人教中国人种地"等文章纷纷出笼。
2002年4月9日《中国农机化报》在整版篇幅讨论保护性耕作的《编者按》中说"……免耕法即保护性耕作法……";直接提出" 发展 保护性耕作不是简单地增加一项新生产技术,而是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2002年12月24日《中国农机化报》又发表了文章"保护性耕作 农哈哈带头免耕",报道河北农哈哈机械有限公司"投资千万元"为保护性耕作开发免耕播种机。
我们看 问题 不能以其名字就给予定论,而应看其 内容 和实质。同样,我们评价保护性耕作这"一场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首先应明确其概念及其内涵实质,以及他对中国农业究竟产生什麽样的 影响 ?那么,什麽是"保护性耕作"呢?从2002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机械发展中心合编的"国家跨越计划项目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培训讲义"中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他的前身叫免耕法";"1980年开始,美国根据地表秸秆残茬覆盖量的多少,把土壤耕作分为三类模式。(1)播后地面覆盖率< 15%深松或翻耕加表土耕作,称为传统模式;(2)播后地面覆盖率在15%-30%,多次表土耕作,称为少耕;(3) 播后地面覆盖率>30%,免耕播前一次表土作业,除草剂除草,称保护性耕作。"(见上述推广培训讲义,第1、13页)
保护性耕作反对的是"传统模式",也不提倡"少耕",大力推广的是免耕法。
这些文章的错误之处是:
1.把西方的铧式犁翻耕模式错误地强加在中国老农和我们老祖宗头上;
2.不知道我国祖代相传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把西方的铧式犁偷梁换柱说成是中国传统犁铧,从根本上就错了;
3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传统法宝,把西方铧式犁造成的弊端硬加在我们的祖宗头上,从本质上是歪曲历史真相;
4.作者不懂什么是"精耕细作"?什么是中国的传统犁铧?什么是西方的传统犁铧?什么是持续发展?却在大胆而盲目的进行批判,进而对中国农耕的方向进行误导,这是对科学不负责任的态度!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不仅仅只是发几篇文章,而是作为培训农民的"教科书",教中国农民怎样用免耕法种地。真是"天方夜谭"。
二、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而不是翻耕的铧式犁
中国与欧洲和非洲不同,农业历史悠久,土地连续利用,复种指数很高,但是地力并没有消失和枯竭。欧美人认为:保存地力,使永久适于耕作是一件难事。地力衰竭、消失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应引起高度重视。这里只从东西方犁铧不同,微观上土地用与养的结果不同来探讨土壤衰竭的问题。
中国的传统犁铧是三角犁铧,从新石器 时代 的石犁,西周以后的古代铜犁头,直到战国、汉代、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历代考古发掘与现代犁铧头的实际形状,均可得到确凿的证实。从1958年教委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农具学》,到1963年刘仙洲先生的《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著作中也都有记载,刘先生指出:"耦耕变为犁耕后,耕地的工具发生一系列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原来的耜改变为后来的犁铧式犁。因为工具入土由向下的掘入改为向前的穿入就把前端制成两等边三角形。两等边所夹的角度虽有大小的不同,但是这一形状,则自开始有犁铧以来就定型下来。"(刘仙洲:《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科学出版社,1963)
中国经过五千多年的生产实践验证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有耕动和未被耕动的两个部分,产生了虚实相间结构,虚部(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大,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盛,好气性微生物为作物生长提供速效养分--用地,实部(未动土部分)因土壤孔隙度小,土壤紧实,嫌气性微生物活动活跃,嫌气性微生物在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合成,保存了土壤有机质--养地。这种微观上的日积月累,使土壤用养结合,才使我国并不优越的土壤条件历经几千年而"地力常新壮。"正是对三角犁铧耕地的继承和发展,才创始了虚实并存耕作,产生了用养结合等一系列良好作用的虚实并存效应。
美国只有200多年的建国史,也就是仅有200多年的农耕史,他们一直用铧式犁耕翻土地,铧式犁是西方的传统犁铧,他们人少地多,土壤有1-3年的休闲,还有国力强及雄厚的物资支持农业,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刮起了震惊世界的"黑风暴",使农业生产告急。
中国有五千多年农耕史,在五千多年里有多少个二百年?如果中国在有二百年农耕史时就刮"黑风暴",中国早已被刮得荡然无存,中国的五千年文明也就无从谈起了,这样大的农业成果,由于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落后,而使先进的技术原理被掩盖。更令人费解的是却被现代的个别人由于他们科学知识的浅薄和妄自菲薄而有意无意地歪曲,盲目地批判、否定了。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这不仅是对祖宗的不敬,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中国解放前偶有用西方铧式犁翻耕土地,从1958年全国大搞深翻才开始大批引进推广 应用。在五千年漫长历史的长河中,50年只是历史的瞬间,铧式犁在中国的出现也只是舶来品,怎么能说铧式犁是中国的传统犁铧呢?在这50年里,采用铧式犁耕翻土地,使中国的土壤发生了很大变化,北方的黑色沃土,有机质下降,开始衰退变黄,向人们发出了"黄牌警告",五千年的历史和五十年的现实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国有史以来就用铧式犁耕翻土地,在田间创造了土壤多为大孔隙的耕层,农田全面疏松土壤,易风蚀,消耗了大量有机质,弊端很快露出端倪。铧式犁本身就是一个极端产物--全部耕动土壤。因此它使生产上出现的问题也只能用极端的办法来解决:全耕不行,那就不耕了,因此在美国出现了免耕法。从 哲学 的角度看问题,任何事情只要走上极端,就必然导致失败!免耕法也是如此。它是解决西方传统犁铧-铧式犁耕翻弊病,从一个极端(全耕)走向另一个极端(全不耕)的产物。
从中国的传统三角犁铧继承发展而来的虚实并存耕作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少耕范畴,充满了辩证的哲学思想,有很深的科学道理,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耕作,它的原理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天人合一"的含义是: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并要根据自然 规律 去顺从、有节制地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虚实并存耕作的核心是用养结合,使土壤养分开源节流,符合"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的原理。

三、精耕细作的内涵博大精深,绝非仅仅是"铧式犁翻耕模式"
中国 五千年农耕史是用三角犁铧耕耘过来的,一年年,一代代,中国农民演绎着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精耕细作。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 总结 出丰富的宝贵经验,硕果累累,直到今日仍宝刀不老,青春依旧。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成果,正在被 现代 先进国家认识,接受,并在生产中 应用 。当今世界上的有机农业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发扬光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什么是精耕细作?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 历史 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的定义:"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加强管理等"。由此可见,如果把精耕细作单纯的理解为"压磨耕翻……"那就错了。精耕细作的 内容 丰富,底蕴深厚,包括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等,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充满着 科学 道理。
西方古代的休闲农作制始终存在着地力消失的危险,因此不是一种好的农作制,在 理论 上用草田农作制较理想,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中国既不是单纯靠农家肥,也不是单纯靠豆科植物,而是靠精耕细作,包括轮耕:翻、松、、免合理组合;轮作:复种、间套种、轮施肥:用有机肥、豆科作物、厩肥、绿肥养地,同时大规模的采用水利设施灌溉、排水等综合内容。
《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认为,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 发展 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土地面积大,各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是不能用一种办法耕种的,然而中国农业在全国各地却都取得了相同的成果。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使田间全部由人工植被覆盖,土地种植得像鱼鳞一样,没有裸露的地方。中国并不是只用干刍使地力不衰竭,因为中国干刍很少,也不是单纯靠豆科作物养地,是用聪明的集约耕作制度,使这个国家不至枯竭。这是外国人在宏观上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评价。
有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精耕细作,就随便批评,甚至扔掉这无价的"传家宝",却把外国已认识到错误的免耕法捡回来在中国大力推广,其目的何在呢?
农业生产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谈精耕细作不能顾名思义,而应探究它的文化底蕴,从"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观到精耕细作,他们的内涵都是不能掠夺式的对待 自然 界。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欲望。无度地挥霍自然资源的后果,留给子孙的将只有灾难,甚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他们顺从自然,善待生物,不追求奢侈。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祖先不会享受生活,而是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开源节流。在农业生产上,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保存有耕动和不耕动的状态,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精耕细作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必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在土壤越种越肥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多的人工植被覆盖地表,同时获得最好的收成。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世界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 学习 和 研究 中国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 文献 ,可以看到虽然我们老祖宗没有用现代非常漂亮的词藻,但有着从佛教、道教到儒家"天人合一"古代生态观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内涵,这正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早在周朝和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把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自古以来,从皇帝、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爱护动物、尊重自然、精心呵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的故事流传至今,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
《礼记·月令》作为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早的 法律 ,规定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在不同季节怎样顺应、利用和爱护自然环境,要求人们在四季中对自然环境只能用克制的态度。。下面仅引用与春季有关的内容即可略见一斑:"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氵皒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喂兽之药,无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呜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孟夏之月……毋伐大树……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用爱心对待生养我们的生态环境,善待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群类,爱护而有节制的去使用它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传家宝走到尽头了"吗,能丢掉吗?不但不能丢掉,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环的今天,还要弘扬和提倡我们的祖训,作为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孔子曰"钓而不网,不射宿。"(《论语·述而》)用杆钓鱼,不用大网将鱼一网打尽;用带丝的箭射飞禽,却不射栖息林间、繁衍后代的鸟类。这不仅是对动物有怜悯之心,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留给后代更多资源,使人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和谐共处。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氵夸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大自然的 规律 是生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和草木鸟兽一样同为天地所生,人类生存依赖它们,因此,人们对它们应知感恩,有节制的利用,决不能暴殄天物。以犯天怒--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老子曰:"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时是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雀之巢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之乎君子小人哉!"(《马蹄》)这是圣人对理想的田园诗般美好生活的憧憬,也是对任意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的斥责。现在很多地方走向了圣人理想的反面,当人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应立即悬崖勒马,与自然和睦相处,动、植物不只是为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的被驯服者,人类也不再是玩弄其它生物于掌股之上的为所欲为的主宰者,应使人和动植物成为真正的朋友,实现佛教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人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人类就会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若人类无视自然,无节制的任意伤害自然,人类就会将自己置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这些是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并早就有了奉行的律法。我们有如此怎样敬重都不过分的祖先,在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古代,就有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并用行动去爱护自然,爱护土壤。令现代人产生无限的敬意的同时,其中的深奥哲理发人深思,促人猛醒。这正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几千年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理论基础。其实质就是中国古代生态观指导历代历朝发展,才使我国农业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历数千年而不间断的根本原因。因此,有人说中国传统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不仅是对祖宗的极大不敬和背叛,更有篡改历史的嫌疑,其目的何在呢?

编辑推荐:

下载Word文档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网络课程 新人注册送三重礼

已有 22658 名学员学习以下课程通过考试

网友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

最新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

精品课程

更多
10781人学习

免费试听更多

相关推荐
图书更多+
  • 电网书籍
  • 财会书籍
  • 其它工学书籍
拼团课程更多+
  • 电气拼团课程
  • 财会拼团课程
  • 其它工学拼团
热门排行

长理培训客户端 资讯,试题,视频一手掌握

去 App Store 免费下载 iOS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