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试论金元时期北方经济(4)
二、各行业 经济 发展 状况
1. 畜牧业
北方地区有着辽阔的草原即天然牧场,历来是畜牧业的主要基地。金元时期,大批游牧民族拥入中原并成为统治阶级,畜牧业的专业地域扩大,呈现出新形势。
金初沿袭辽代旧制,在水草丰美且无蚊蚋之地设置 5 群牧所,金世宗时扩展为 7 所,所牧牲畜有马、牛、羊、骆驼。马作军用,"牛或以借民耕"。大定二十八年( 1188 年)官营牧场拥有马 47 万匹,牛 13 万头,羊 87 万只,骆驼 4 千峰。 [i] 此后仍有发展。虽无总数传世,但金末仅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就有监马近百万匹, [ii] 可知其时马匹超过百万是没有疑问的。金章宗明昌五年( 1194 年)又将骟过的马分散于中都路、西京路、河北东、西路民间牧养, [iii] 仍属官营牧马业的一部分。当时在内地也设置了牧场,明昌三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南京路有牧地 63520 余顷,陕西路有牧地 35680 余顷。 [iv] 两地合计 99200 余顷,仅此就已超过了北宋时官营牧地 98900 余顷。 [v] 陕西地处边防,原本即有牧地,但南京路地处中原腹地,原为人口密集的农区,此时牧地多出陕西 3 万余顷,就农业而言是倒退,就牧业而言则是发展。金世宗时唯有河南、陕西两地"人稀地广,藁菜满野",与大面积的牧地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此也可知,两地的"藁菜满野"并非全是荒地,只是利用方式、产品结构改变了。
民间畜牧业也有相当规模。如养马业:相州(今河南安阳)"家家有马"。 [vi] 海陵王正隆年间,为南侵攻宋,大括民间马匹:"凡调马五十六万余匹,仍令户自养饲以俟。" [vii] 民间总数大约也超过百万匹。养牛业:金章宗承安二年( 1197 年),曾派官到东京、西京、北京、中都、河北等路买牛 5 万头。 [viii] 民间实有牛数远多于此。金朝末期,蔡州新蔡(今河南新蔡)征收赋税以牛数多少为差, [ix] 说明牛是主要产业。养羊业:大定年间,诏以羊 10 万只拨付乌古里石垒部畜牧,"其滋息以予贫民"。 [x] 养猪业史料很少,但从地处东北的会宁府金朝前期曾每年贡猪 2 万头来看, [xi] 民间养饲是极为普遍的。
以游牧民族而建国的蒙元,"以兵得天下,不藉粮餽,惟资羊马", [xii] 将其擅长的畜牧业推行大一统的全国,一度将境内都变成牧场:"周迴万里,无非牧地";养马业尤为兴盛:"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因以弓马之利取天下,古或未有之,盖其沙漠万里,牧养蕃息,太仆之马,殆不可以数计,亦一代之盛哉!" [xiii] 由于元代畜牧业太广泛太兴盛,以至于没有具体数字传世。可以肯定的是会超越以往,达到鼎盛期。而畜牧业尤其是养马业、养羊业的重心无疑在北方地区。畜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2. 桑蚕棉麻业
发祥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虽仅产麻,"土产无桑蚕", [xiv] 但那是当地 自然 条件造成的,并不 影响 其建国南下后对桑蚕业的高度重视。在大力发展各地原有桑蚕业的同时,尤其注意培养督促猛安谋克户从事桑蚕生产。金朝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地十之三,猛安谋克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缺。"金章宗明昌初,针时猛安谋克户再次下令:"如有不栽及栽之不及十之三者,并以事怠慢轻重罪科之。" [xv] 照此,金朝的桑树种植面积,大约占垦田数的十分之一二。
金代桑蚕业以河南、河北、山东最为发达。金朝末年,宋军北上,从洛阳向钧州、许州、蔡州、息州(今河南洛阳、禹州、许昌、汝南、息县)行军途中,因粮饷不继,有两天全靠采食桑叶活命。 [xvi] 足见这一带到处都有桑林。唐州泌阳县(今河南唐河)金末新种桑树 30 万株,"县以之致富", [xvii] 经济效益明显。又如相州(今河南安阳)也是"桑枣相望。" [xviii] 金哀宗正大五年( 1228 年)郑州(今河南郑州)发生雹灾,"桑柘皆枯"。 [xix] 河北献州(今河北献县)"桑荫障目", [xx] 燕京更是"桑、柘、麻……不问可知。" [xxi] 真定府(今河北正定)有扫帚桑,望都县(今河北望都)有大龙桑、小龙桑, [xxii] 种类丰富,也是桑蚕业发达的表现。此地还很多人工放养的柞蚕,如金章宗明昌四年( 1193 年),"邢、洺、深、冀及河北西路十六谋克之地,野蚕成茧。" [xxiii] 山东济南府的济阳(今山东济阳)"有桑蚕之饶"。 [xxiv] 东平府(今山东东平)大面积的桑柘之林令人惊奇:金熙宗天眷二年( 1139 年)夏,宋将岳飞率兵 10 万攻东平,金军仅 5 千,"时桑柘方茂",金帅使人在林间广布旗帜以为疑兵,竟使 10 万宋军不敢进攻,相恃数日而退。 [xxv] 则这片桑林之广,至少能容纳数万人才能吓退宋军。金朝境内桑蚕业兴盛,还有一例可以证明:金末发生大饥荒,饿死许多人,到夏初青黄不接时,"其桑椹已熟,民皆食椹,获活者不可胜计。" [xxvi] 桑树之多之旺盛,可以想见。
尽管经过战火的摧残,元代初年北方的桑蚕业仍兴旺不减当年。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时,有感而发的几首诗中对此予以称赞。如《新济州》言济州(今山东济宁)"时时见桑树,青青杂阡陌";《发东阿》言东阿(今山东东阿南)"秋雨桑麻地";《发陵州》言陵州(今山东德州)"远树乱如点,桑麻郁苍烟";《献州道中》言献州(今河北献县)"乃今来中州,万里如一概。四望登原隰,桑麻蔚斾斾。" [xxvii] 马可波罗所看到的更多是桑蚕业的结果――蚕丝:北京附近"丝之多且贱",每日入城的丝"计有千车";河间"饶有丝";山东东平"产丝之饶竟至不可思议";河南开封"有丝甚饶";山西沿黄地区产"丝不少";山西太原"亦种桑养蚕,产丝甚多",山西临汾"亦产丝甚饶";关中地区"田野桑树遍布",西安"产丝多";西安以南至汉中"有丝甚饶"。 [xxviii] 此后持续发展,仅从桑蚕灾害就可以看出。元成宗大德九年( 1305 年),清州、莫州、沧州、献州(今河北清县、雄县南、沧州、献县) 4 地桑遭霜害,毁桑 2417000 余棵,坏蚕 12700 余箔。 [xxix] 元文宗至顺二年( 1331 年),真定路(今河北正定)、汴梁路(今河南开封)、晋州、冀州、深州、蠡州、景州、献州、恩州、冠州(今河北晋县、冀县、深县南、蠡县、景县、献县、山东武城东、冠县)发生桑树虫灾,其中冠州受灾桑树就多达 40 余万棵! [xxx] 冠州仅领 1 县,桑树至少有 40 余万棵,则上述各地桑林之广,是不言而喻的。山东桑蚕业仍是当地主要产业,"山东农家因之致富者,皆自丝蚕旬月之劳。" [xxxi] 又如大宁路(今辽宁朝阳西)也有 4 州、 3 县"皆土产桑"。 [xxxii] 一直至元朝末年,不少地方还在进一步发展桑蚕。如元顺帝至正十年( 1350 年),保定路庆都县(今河北望都)通过劝课,"四郊之桑皆郁然成列矣。" [xxxiii] 元末陕西宜君县一石姓农民养蚕 30 箔,据传说其蚕发生变异,化为一巨蚕,吐丝 15 斤。 [xxxiv] 如果不去理会其传奇色彩,我们得到的是当地养蚕业兴盛的信息。
关于元代北方蚕事,农学家王桢有不少论述载于《农书》。王桢著《农书》的目的之一,就是总结 南北各地经验教训,以利取长补短,所以多进行南北比较:"北方养蚕者多,农家宅院后或园圃间,多种萑苇以为箔材……南方萑苇甚多,农家尤宜用之,以广蚕事。" [xxxv] "北方蚕小时,用刀切(桑)叶碪上,或用几,或用夹。南方蚕无大小,切桑俱用碪也";所言"夹"即桑夹,为挟桑叶的工具,以便于铡刀切桑,此为北方特有的工具,一般高二三尺,"若蚕多之家"所用的大桑夹,"实纳桑叶高可及丈,人则蹑梯上之……南方切桑唯用刀碪,不识此等桑具,故特历说之,以广其利。" [xxxvi] 又言:"南方例皆屋簇,北方例皆外簇。然南簇在屋,以其蚕少易办,多则不任;北方蚕多露簇,率多损压雍阏。南北簇法俱未得中……南方夏蚕不中缲丝,惟堪线纩而已。" [xxxvii] 缫丝时,南方用冷盆,所出丝"细缴何轻匀";北方用热釜,所出"丝圆尽多缕"。质量各有千秋,但若论数量、速度,则以热釜为佳:"凡茧多者,宜用此釜,以趋速效。" [xxxviii] 以上不同情况归结起来,有三点可以明确:一,北方桑蚕多,养蚕业规模大;二,北方蚕事工艺先进;三,北方由于养蚕多,只好屋外露簇,相比南方蚕少可以屋簇显得粗放。由此可知,元代北方桑蚕业并未衰退,不但是发展的,而且发达于南方,至少不比南方落后。元世祖中统四年( 1263 年),"天下户一百五十七万九千一百一十。赋丝七十万六千四百一斤,钞四万九千四百八十七锭"。 [xxxix] 户均丝 4.47 斤。元代科差专有丝料一项,户口专有"止纳丝户"、"丝银全科户"和"五户丝户"等 ; 其时蒙古统治区主要是北方地区,丝是主要赋税品种,充分证明北方桑蚕业的发达和在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而统一南方近 50 年后的元文宗天历元年( 1328 年),全国科差丝总共为 1098843 斤 [xl] ,仅增加 39 万余斤而已。当然,其中主要恐怕是赋税结构变化造成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就丝而言,朝廷并不依赖于南方。非但如此,元朝以五户丝为王公贵族食采邑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般每位数百数千斤,多者上万斤,全部出自北方。 [xli]
桑蚕业之外,麻的生产也很普遍,女真人的发祥地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南)"田宜麻谷", [xlii] 麻是最主要的种植作物。金代陕西"种艺不过麻、粟、荞麦", [xliii] 麻也被放在首位。元代北方麻业进一步发展。王桢言:"北方种麻颇多,或至连顷。"收割时,使用专用工具刈刀,优于南方用手工拔麻"颇费工力"。并专作诗云:"森森麻幹覆荫浓,顷亩方期一捲空。谈似吴侬初未信,中原随地有刀工。"在沤麻方面,北方作法优于南方:"大凡北方治麻,刈倒即束之卧池内,水要寒暖得宜,麻亦生熟有节。须人体测得法,则麻皮洁白,柔韧可绩细布。南方但连根拔麻,遇用则旋浸旋剥,其麻片黄皮粗厚不任细绩。虽南北习尚不同,然北方随刈即沤于池,可为上法。"纺麻技术以中原地区最先进,使用大纺车,"昼夜纺绩百斤……中原麻布之乡皆用之。今特图其制度,欲使他方之民视此机栝关键,仿效成造,可为普利。" [xliv] 元代北方麻业发展的另一标志是从南方传入苧麻:"近岁以来,苧麻艺于河南……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并取得显著效益:"目今陈、蔡间,(苧麻)每斤价钱三百文,已过常麻数倍。" [xlv] 丰富了麻业品种和人民生活。
元代北方纺织原料生产大发展还有一划 时代 的标志,即棉花种植推广到内地。南北朝时新疆已植棉,至蒙元时已很兴盛。如喀什"出产棉花甚饶",和田"产棉甚富"。 [xlvi] 大约在金末元初,传向陕西:"近岁以来……木棉种于陕西,滋茂繁盛,与本土无异",当地人民"深荷其利"。 [xlvii] 并很快推广到关东地区。从此,种植业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并为北方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