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现代化与中国十六、十七世纪的现代化因素
一、对 现代 化内涵的认识
"现代化"与"近代化"为同义语。我国 文献 常两词并用,无碍原义。
什么是现代化,无经典定义。总的说,是从传统 社会 向现代社会演变,应包括各个方面。张玉法(1980)谓现代化趋势是向深度和广度双方推进,深度由物质层次而制度层次、而思想层次;广度有知识、 政治 、 经济 、社会、心理五个方面。他并列举各层次、方面演变的特征,颇全面。惟本文主要是探讨经济的现代化,而以社会和思想为参证。盖许多经济动态,若生产突出增长、市场陡现繁荣,可能由于特殊机遇,或属周期现象,必验之社会,思想较深层次的变化,才能确定其是否属于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又因我于经济的现代化已有若干论文发表,本文仅述要略,反是社会与思想方面占较大篇幅。
一国的现代化,在 历史 上有个开始期,即各种现代化因素的出现时期,但没有终结期,迄今仍在继续现代化过程中。①惟人们对现代化内涵的认识随 时代 而不同,这对如何评价历史非常重要,因略作申论。
在16世纪西欧现代化因素出现时,人们尚无"现代化"这一概念,流行的主要是重商主义见解,以通过贸易增长一国的净收入为目的。18世纪末 工业 革命后,工业化成为讨论中心,重视新的技术装备。19世纪下叶以降,乃更注意资源的有限性,边际主义盛行。但迄20世纪前期,对现代化的认识可说都是集中在物质方面,忽视人和社会,强调国民生产(GDP)的增长,忽视为这种增长所付出的代价。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新的 科学 技术给人以巨大鼓舞,同时,对人和社会状况作了深刻的反思。舒尔茨(1961)提出人力资本 理论 ,开始注意智力投资。舒马赫(1973〉指出现代经济以人和环境为牺牲的危机,《小的是美好的》一书醒人耳目。原来对经济的 发展 几乎是线性概念,七十年代变成结构主义;原来以人均收入衡量经济增长,七十年代提出人文指数,预期寿命、男女平等都成为指标。八十年代提出精神文明 问题 ,文化与公共道德纳入现代化范畴。九十年代,知识经济成为要务,同时,"拯救地球"、环保和持续发展成为急务。的确,物质发达,而道德败坏、环境恶化,能说是现代化吗?
以上是现代化内涵在经济学认识上的变化。 研究 历史上的现代化,还应注意人们在历史观上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史学受新康德主义和进化论的 影响 ,大都把人与人和人与 自然 界的关系看成是对立的,人与人是生存和利益最大化的竞争,人与自然是支配或征服后者。这种自我中心的历史观在20世纪初受到怀疑论的冲击,人类学、社会学以及地理、气候、生态等科学进入史学,出现整体观、社会整合、社会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等历史观点(布鲁代尔1979,佩鲁l983,宋祖良l993)。或者说,向马克思(1844、1845)早年提出的"工业社会和自然界本质同一性"的观点和 中国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或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回归"了。
总之,现代化的内涵和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研究一国现代化的历史时以何为准呢?我以为,历史研究本来应当具有实证 分析 (positive analysis)和规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两种功能。因而,一方面,应当将所论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也就是历史主义的 方法 论。另方面,要用当代的现代化概念和历史观,对所论事物及其潜在效应作出评价,也就是克罗齐(1915)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方法论。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①有"前现代化"之说,指工业革命以前,实即现代化因素出现时期,或现代化开始阶段。又所谓"后现代化",主要是 哲学 、文化上一种对现代社会持批判态度的思潮,并非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
二、西欧现代化的理论
研究西欧现代化,一般是从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讲起。这是因为,在欧洲,人们的思想不从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树立人文主义世界观,现代化将无从谈起。中国不同,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学思想,一直是人文主义的。但中国的现代化也有一个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问题,而且时间很长,下面再详论。
研究西欧的现代化虽常是从文艺复兴讲起,但经济上的变动,或现代化因素的出现,实始于16、17世纪的重商主义时代,这几乎成为史学界共识。我曾为文(1997)介绍西方一些关于16―18世纪西欧经济变迁的论述,实即他们关于西欧早期现代化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1845)的理论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过渡。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和生产力"一节详述了这个过渡。这始于16世纪脱离行会约束的"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出现。他们造成城市间生产的分工,从而工场手工业兴起。随之竞争使商业政治化,诸如殖民主义、保护贸易、民族国家形成以至英、法革命和海上战争。到18世纪晚期,世界市场的巨大需求产生了机器大工业,同时,英法等国已具备了自由贸易的条件,过渡完成。前后近三百年。马克思、恩格斯(1848)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得更为简洁:"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王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
希克斯(1969)在他的《经济史理论》中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由习俗经济、命令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虽然各国时间悬殊,并有反复。在西欧,这种转换始于16世纪"专业商人"的出现。他们要求保护财产权和维护合同,这是旧制度无能为力的,于是出现城邦制度,城邦和商业竞争,导致殖民主义扩张,接着出现四个方面的"市场渗透",即:适应新市场的 法律 、货币和信用制度的确立;政府财政、税制和行政管理的改造z货币地租通行和农产品的商品化;自由劳动代替农奴劳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而这一切,导致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可说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前后也是近三百年。
诺斯(1981)在《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迁》中注意到斯密、李嘉图和身在工业革命中的所有经济学家都未提及这场革命。诺斯说,他们所以未"觉察"这场革命是因为西欧的经济变革老早就开始了,工业革命不过是进程"加速"而已。他把这个变革追寻到1450-1650年,其间贸易"是一种根本动力"。贸易的发展使具有完善财产权规定和自由竞争的"普通法"取代中世纪和王权时代的约束,同时,它使生产组织"从手工业到领料加工再到工厂制",至工业革命"经历了三个多世纪"。可以说,诺斯是从经济结构和制度变革上来理解现代化过程的。
以上各家理论可显示:西欧早期的现代化始于16世纪市场和商业的发展,经过政治和制度变革,导致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