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 正 文】
一、 中国 近代城市史 研究 的进展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兴起是以 1986年国家"七五" 社会 科学 重点研究项目--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新兴城市的研究开展为起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虽然起步晚,但 发展 较快,十余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城市史研究的 理论 探讨有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框架和研究 方法 。
城市史研究作为一门新学科首先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之初在欧美兴起。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也开始得比较早, 20世纪20年代就出现了有关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论著,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已经形成若干理论模式和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论著,但由于中西文化长期的阻隔,这些研究成果在8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史学研究兴起时翻译成中文的极少,因而中国学术界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是在缺乏理论和方法借鉴的情况下起步的。为此中国学者对城市史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十余年来,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近代城市史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如关于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目的、意义,近代城市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城市化与近代化,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城市的体系、布局、城市的功能、结构、城乡关系、城市发展的动力等理论 问题 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少学者还十分重视提出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理论模式,初步形成"结构"--"功能学派"、"综合 分析 学派"、"社会学派"以及"新城市史学派"等不同的学派。理论研究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了学者们思维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近代城市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深入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学术专著和论文大量发表。
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重视度不断提高,首先表现在国家 哲学 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这一课题的重视,从"七五"规划到"九五"规划,都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项目,对相关的选题优先考虑,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和年度课题及青年基金课题的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研究项目达十余个;此外国家教委和各省的社科基金课题都列入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课题。在这种学术研究的导向下,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向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领域靠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繁荣。
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在 80年代兴起之初,研究者主要围绕少数新兴的大城市开展研究,力图从整体上说明各城市的地理、 经济 、 政治 、文化的多层次结构状态及其演变的过程,并且注意到各城市的文化特色,如提出了上海的"海派文化"和重庆的"重庆精神"等。随着这几个国家重点课题的完成和正式出版,研究者们都注意到了对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主要表现在:
(1)单体城市研究的普遍化和深入化。90年代以来,单体城市研究仍然是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与80年代不同的是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单体城市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从对四个新兴城市的研究拓展到对其他更多的城市进行研究,从对大城市研究向中小城市、从通商口岸城市向其他类型的城市研究扩展,如关于北京、成都、济南、广州、苏州、无锡、杭州、昆明、沈阳、大连、自贡、本溪、鞍山、洛阳等城市都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二是单体城市研究向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交叉研究深入发展,对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建筑、社会生活、阶级阶层等领域的研究都有一些较有份量的成果。
(2)研究领域向纵深拓展,主要表现在从单体城市研究向区域城市研究和中国城市整体研究拓展,尤其是国家重点课题的导向出现了新的趋势。"八五"期间,国家社科重点课题的设置不再是单体城市,而是强调对不同类型城市的综合研究和区域城市研究,先后批准的国家重点课题有"中国近代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研究"等;此外国家年度基金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也设置了"近代华北城市系统研究"、"山东城市史研究"等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课题。因而从90年代初期起,中国大陆的近代城市史研究出现了从对单体城市的研究向群体城市、区域城市研究和不同类型城市综合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史整体研究拓展的新趋势。"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仍然被列入重点研究课题,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国家重点课题为"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等课题,这种强调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性研究,预示着中国的近代城市研究的发展方向。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