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论文:甘肃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建议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甘肃 社会 经济 发展 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和 影响 ,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位次不断后移。在即将跨世纪的今天,对甘肃的省情和各种优劣势进行重新审视和 分析 , 科学 地选择开发重点,对于加速甘肃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一、优势评价
(一)土地资源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人均34亩,比全国平均14亩高出一倍多,居第七位。在全省总土地面积中,耕地面积523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69%,人均耕地2.08亩,比全国水平1.45亩多0.63亩,仅次于内蒙、黑龙江、新疆、宁夏和吉林五省区,居全国第六位。草原面积2亿亩(不包括荒漠干旱草原),占29.39%;荒地面积1.82亿亩,占26.74%;沙漠、戈壁面积1.02亿亩,占14.99%;总水面面积231.80万亩,其中能养殖面积36.57万亩,占总水面面积的15.80%。
甘肃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现有草场2.69亿亩(包括宜牧草山、草坡和荒漠、干旱草原面积)。其中高寒草甸类草场6413万亩,占全省草场面积的23.84%;山地林间草场594万亩,占2.21%;灌木草丛类草场802.3万亩,占2.98%;草原草场类8592.64万亩,占31.95%;荒漠草场9410万亩,占34.98%;盐生草甸类草场1085.3万亩,占4.03%。
草原、荒地、水域面积辽阔,可开发潜力较大。
(二)矿产资源
甘肃境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目前 已探明储量的84种矿产中,有32种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5位,有56种矿产的保有储量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位居全国第一的矿种有6个,它们是镍矿、钴矿、铂族金属(铂、钯、铱、铑、锇、钌)、硒矿、铸型用粘土、饰面用蛇纹岩。
1.能源矿产
已发现的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石煤、铀、钍和地热。1998年原煤产量为2316.0万吨。但缺少无烟煤和炼焦煤。
2.黑色金属矿产
已探明储量的黑色金属矿产有铁矿、锰矿、铬矿、钒矿。全省黑色金属矿业主要是铁矿的采选及其压延加工,但富铁矿石严重不足。锰矿、铬矿、钒矿虽有一定储量,由于品位较低,不宜开采。
3.有色金属矿产
已探明储量的有色金属矿产有铜矿、铅矿、锌矿、镁矿、镍矿、钴矿、钨矿、锡矿、铋矿、 钼矿、汞矿和锑矿。其中铜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4位,铅、锌矿保有储量分别居全国第4和第3位,锑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钨、锡、钼矿虽有储量,但因工作程度低,外部建设条件差等原因,尚未开发利用。
4.贵金属矿
甘肃省贵金属矿种齐全,均有探明储量。
(1)铂族金属:伴生在金川铜镍矿中的铂族金属储量和产量在全国都具有绝对优势,但综合回收率还较低,尚需进一步 研究 提高。
(2)金矿:为我省潜在优势矿产,岩金、砂金和伴生金矿的开发利用已有相当规模。保有储量位居全国第10位。
(3)银矿:有探明储量的矿区27个,均为伴生矿产,保有储量全国第7位。
5.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
甘肃省稀有、稀土、分散元素矿产探明储量的有:铌钽矿、铍矿、稀土矿、锗矿、铟矿、铊矿、镉矿、硒矿。其中除铌钽矿外,均为伴生矿产。硒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铊矿和碲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3位,镉矿保有储量居全国第4位。部分分散元素随主矿开采,但尚未综合回收。
目前,由于开采 科技 含量不高,造成开采成本高,开发利用不够,经济效益低,近阶段不宜大幅度开采。
(三)水能资源
甘肃境内有黄河、白龙江等水系,水量充沛、落差集中,水能资源总蕴藏量达1426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全省资源开发程度,即平均开发利用率为14.1%,其中黄河流域20.2%,长江流域为9.3%,内陆河流域0.9%,目前在黄河上游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大峡水电站和白龙江的碧口水电站,省内还有遍及各地的小水电站。
水能资源潜力巨大,可加大开发力度。
(四)中药材资源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要产区之一。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包括野生),居全国第二位。目前经营的主要药材有450种,如当归、大黄、党参、甘草、红芪、黄芪、红花、贝母、天麻、杜仲、灵芝、冬虫草等,特别是"岷当"、"纹党"产量大、质量好,是闻名中外的出口药材。据调查,全省中作为药用的动、植物及矿产物中药材约1080种,其中药用植物951种、动物87种、矿物34种、加工类药8种。先后引入生地、人参、黄连、山萸肉、元胡等外地药材多种。
中药材品种多、质量好,综合开发潜力较大。
(五) 旅游 资源
甘肃 历史 悠久,地域辽阔,具有风格独特的 自然 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特别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敦煌莫高窟石窟,有"东方 艺术 宝库"之誉,它以现存规模最大, 内容 最丰富,艺术价值最高成为我国众多石窟的代表;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穿越河西走廊,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武威出土的铜奔马已被定为 中国 旅游的标志;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雄居戈壁;道教圣地崆峒山、天水麦积山石窟和伏羲庙、永靖炳灵寺、喇嘛教格鲁派著名寺庙夏河拉布楞寺等也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丰富并具有独特的人文和地理特色,潜在市场广阔。
(六)人才优势
1997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1万人,在全国排第19位;科研机构中的科技活动人员1.51万人,在全国排14位;大中型 工业 企业 科技活动人员3.73万人,在全国排16位。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27人,高于全国平均数,也高于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甘肃省10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人数为1561人,位居全国第18位。
人才优势将是振兴我省经济的宝贵财富。
(七)独特的农业环境
河西走廊是甘肃主要的粮食产区,年日照时数为2600―3000小时,年均气温5―9.3℃,无霜期150―180天,太阳辐射强,年均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10―160大卡,比同纬度的我国东北、华北地区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加上耕地集中连片,又可引冰雪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3大水系自然灌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盛产优质葡萄,是葡萄酒极好的原料产地。目前,河西地区已扩大了良种葡萄的种植面积。今后几年内,国家和省上投巨资开发河西走廊,将为这片古老土地的重新辉煌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
甘肃跨度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发展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八)较为良好的工业基础
甘肃工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23位,从甘肃的支柱产业石油化工、机械 电子 、电力、建材、有色金属、食品加工等工业,从它们的技术装备看,八十至九十年代的设备约占80%,从技术水平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9%,国内先进水平的17%,国内一般水平的64%,国内落后水平的仅占10%。全省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更新率为79.8%,高于全国水平。
国有工业企业实力雄厚。1998年底,国有工业企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671.74亿元,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生产用固定资产净值的89.05%;且国有工业技术装备好, 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一大批较为熟练的技术工人。
雄厚的国有工业企业基础,具有很大的改革和盘活潜力。
(九)劳动力资源优势
五十年代以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省总人口处于高速增长状态,且五十年代和六十年 代两次生育高峰期间出生的人口都已进入劳动年龄,因而,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是我省 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时期。1998年末已达1736.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9%,高出全国近两 个百分点。
甘肃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年龄构成为:16―29岁的占39.37%,30―44岁的占29.95%,45―59岁的占19.99%,60岁以上的占10.69%,16―44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占到近七成。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是我省劳动力资源的一大优势。
劳动力价格低廉,1998年我省城镇劳动力年价格为4082元, 农村 为2235元,同期全国分别为6836元和3382元,分别比全国低2756元和1147元。
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十)商业流通
自建设兰州商贸中心以来,甘肃省市场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多层次、多种 经营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 网络 逐步形成,商品流通总量不断增加,市场交易更加活跃,对周边省份的吸引辐射作用日益增强。1998年全省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商品交 易市场1819个,总成交额318.57亿元。兰州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27个,其中,消费品批发市场50个,市场建筑面积83.74万平方米,年成交额109.15亿元;生产资料批发市场27个,建筑面积36.81万平方米,年成交额21.84亿元。年成交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27个,兰州东部综合批发市场、兰州张苏滩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兰州光辉布料批发市场1995年已进入全国50强行列,1998年成交额分别为33亿元、10亿元和18亿元,西北电子商贸城也迅速崛起,年成交额达11亿元。这些市场的建立,推动了全省流通业的发展,也吸引了周边省份的购买力,带动了餐饮业、旅馆业的发展,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房地产、信息等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为甘肃经济发展带来生机。
商品流通枢纽初具规模,发展前景良好。
(十一)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
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使连云港到荷兰鹿特丹的直达铁路,比绕道印度洋的海运费用可节省20%,时间可节省50%,这有利于我们省的出口市场西移,发展内地外向型经济,打开西部口岸,成为通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门户。?
走西口将为全方位开放提供便捷之路。
编辑推荐: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长理培训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责任编辑:长理培训)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